陆铿
《中央日报》原副总编、知名记者
陆铿(1919-2008),号大声,笔名陈棘荪。云南保山人。1919年生。1940年毕业于重庆中央政治学校新闻班。1940年至1941年任重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1942年任重庆《侨声报》采访主任。1943年任重庆中央广播电台总干事,兼《新闻战线》月刊主编。1945年与卜少夫等共同创办《新闻天地》杂志。1945年在欧洲采访,兼任英国广播公司(BBC)远东节目特约评论员。1946年回国,任南京中央日报》采访主任、副总编辑、庐山版主任,兼南京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教授。1949年3月在广州创办《天地新闻日报》,任发行人。同年10月赴日本,任香港星岛日报》驻东京特派员。1978年4月到香港,在树仁学院等院校新闻系任教。1981年在香港创办《百姓》半月刊,任社长。1984年赴美,任《华语快报》发行人,并创办《独立评论》周刊。2008年6月21日晚,旅居美国的陆铿在旧金山病逝。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陆铿,1919年出生于云南保山,曾在保山县中任教。1938年,年仅19岁的他即成为了缅甸《仰光日报》的特约记者。这段时期,他结识了中国著名记者、作家萧乾。在萧乾建议下,他赶赴重庆,就读于民国中央政治学校新闻班,1940年毕业后,随即进入抗战时期才创办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中国最早的广播记者。
第一个广播记者
1940年陆铿从学校新闻专修班毕业后,被分派到国际广播电台担任助理编辑兼任播音员,主要负责编辑和半夜播稿,后来才转到中央广播电台担任编审总干事。当时广播电台只有播音员,没有记者。广播电台的节目 几乎全部采用中央社电讯稿和《中央日报》刊登的新闻、评论以及中宣部国际宣传处和美国新闻处提供的稿件。为了学以致用,陆铿和同事乐恕人向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提出担任广播记者的请求。虽然获得批准,得到的头衔却是民国时期对新闻记者的非专业称呼———访员。为了工作方便陆铿二人私自印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的名片四处采访。
陆铿一次大胆的现场报道首开中国广播现场直播的先河。
1942年秋天,美国共和党领袖、美国联合援华委员会名誉主席温德尔·威尔基作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私人代表访问中国,10月3日宋氏三姐妹在重庆范庄大花园举行欢迎宴会。陆铿在前往采访之前已经和中央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传音科约好做一个联播节目。当威尔基由宋美龄宋庆龄宋霭龄陪同在晚会上一出现,陆铿马上把一个连着线的话筒拉到台子上,他的这一贸然举动遭到现场便衣保安的呵斥和干扰,交涉中陆铿急中生智向宋美龄高喊:“Madam!I am corespondent form the Voice of China(夫人,我是中国之声记者)”,接着用中文向对方说明希望就这个晚会做一期特别节目。
宋美龄于是向周围跟随的人示意:“让他、让他!”陆铿趁此时机对着话筒开始向听众做现场报道:“今天是重庆各界人士欢迎曾为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威尔基先生的园游会。蒋夫人宋美龄女士、孙夫人宋庆龄女士和孔夫人宋霭龄女士都出席了大会。现在是现场实况广播......”从现有的广播史料分析,这次现场报道应该是我国广播史上的第一次现场直播。
名记者“陆大声”
胆识过人的陆铿此后更加令人刮目相看:他与同学创办《侨生报》,率先发布了太平洋战争的消息。1944年冬,他他作为战地记者跟随盟军欧洲采访,在柏林,他以一枚捡自希特勒官邸的十字勋章“贿赂”盟军监狱狱卒,成功采访到了狱中的纳粹元帅戈林。在欧洲,因偶遇前北洋政府要员陆征祥并在日本投降次日受邀面见教皇的新闻,他声名大噪。
返国后,年轻的陆铿迭次成为了《中央日报》的采访部主任、副总编辑、代理总编辑。他采访战后的日本、国共和谈、李宗仁当选总统等重大时政新闻。他采访过的风云人物,光美国就计有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马歇尔等大人物……他文笔敏捷犀利,见解独到,未到而立之年的他,被报界目为难得的青年才俊。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认为:“陆铿陆铿,掷地有声,应号“大声”!于是乎,“陆大声”名重一时。
报道国民党贪腐大案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权贵横行、腐败成风,进口物品大都掌握在“四大家族”的手中。他们与美国达成默契,战后独资抢占中国的商业阵地,大量套取外汇,赢得巨额私利。
1947年初傅斯年发表《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等文章以后,在全社会引起极大反响。为此陆铿到国民参政会采访,听到参政员们对孔祥熙宋子文利用权力非法套取国家外汇提出尖锐质询。为了进一步弄清事实真相,他带着报社财经记者漆敬尧拜访了经济部长陈启天。漆敬尧从经济部商业司司长手里拿到相关的调查报告之后,陆铿于7月29日以“孚中暨扬子等公司破坏进出口条例,财经两部奉令查明”为题,揭发以宋子文孔祥熙为后台的两家公司利用特权,在1946年3月至11月间共向中央银行套取3.3亿多美元外汇的罪恶。因为当时整个国家的外汇储备还不到5亿美元,所以这篇文章在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有人甚至要求蒋介石应该以唐玄宗为榜样,处死宋美龄以谢天下。
第二天上午,蒋介石在官邸召开会议。他问财政部长俞鸿钧为什么会把调查报告泄露给记者,并指示中央宣传部部长李惟果和中央日报社社长陶希圣彻底追查消息来源。那天下午,俞鸿钧派机要秘书黄苗子(后著名漫画家)到中央日报社找陆铿,但没有任何收获。在此之前,李惟果也在电话中向陆铿询问消息来源,陆回答说:“新闻记者有保守消息来源秘密的义务。”
当天夜里,陶希圣找陆铿谈话,仍然一无所得。无奈之下,《中央日报》以“孚中扬子等公司结购外汇之实数”为题又发表文章,称此前报道数字有误。本来是一起涉及三亿多美元的贪腐大案,经过陶希圣处理,便成了只有三百多万美元的小事。于是陆铿说:“中央日报在陶希圣的设计下,玩了一个‘小数点’游戏。”
这件事之后,陆铿一直有坐牢的准备。8月上旬,中央宣传部部长李惟果来到他家,他以为要送他入狱,没想到却被带到蒋介石官邸。见面之后,蒋介石还是追问他消息的来源,陆没有直接回答蒋的问话,而是慷慨陈词一番。随后,他和李惟果都表示愿意承担责任并接受处分,但是蒋介石却连声说:“我什么人也不处分!”陆铿平安地度过了这场风波。陆铿事后认为,此事之所以不了了之,一方面因为引发了国际舆论的瞩目,蒋介石不好动手,只有谨慎处理;二是因为蒋先前怀疑陆铿牵涉党派纷争,与他见面后,才排除了这方面的怀疑。
几度身陷囹圄
1949年4月,陆铿与丁中江沈宗琳(后任中央社总编辑)、漆敬尧等人在广州创办《天地新闻日报》。适逢国共最后在华东决战之时,解放军已饮马长江,南京国民政府仓皇“迁都”广州。陆铿因在广州创办的《天地新闻》中准确预测出共产党部队的渡江地点,被指“通敌”而被捕下狱,将社长陆铿和总编辑董品祯扣押入监狱,报纸也被查封。于右任是这家报社的名誉董事长。1948年,于右任竞选国民政府副总统时,陆铿还当过他的竞选发言人,在讲台上与竞选对手李宗仁的发言人程思远对垒,两人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此时,于右任刚随南京政府迁来广州,听到陆铿被捕的消息后,大为震怒。后来他与阎锡山同时出面,为案情转圜斡旋。两个月后,陆铿与董品祯被保释,陆铿还当上了阎锡山内阁的新闻发言人。陆铿出狱之日,于右任甚至不顾众人的劝阻,要亲自去监狱门外接他,后来因为座驾坏了,才告作罢。当晚,于右任邀请这家报馆员工到一家小馆共餐。
陆铿的夫人杨惜珍女士,早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口腔专业,后定居昆明。杨惜珍女士是昆明最早的口腔医生之一,她开在昆明南屏街的口腔诊所,老一代昆明人都耳熟能详,而其长子陆可望亦继承母业,曾任教于昆明医学院口腔系。基于此,陆铿与云南文化界、医学界的诸多著名人士多有交往。
1949年底,陆铿与杨惜珍结婚不久,杨还在昆明家中。1949年12月9日,正值卢汉在昆明宣布起义之际,陆铿乘飞机飞抵昆明来接他妻子去香港,没想到又被卢汉投进监狱。由于陆铿与阎锡山“内阁”的密切关系,新政权便以陆铿曾“代表阎锡山接管云南”为由,将其逮捕。他被监禁5年才获自由,直至1954年才获释。在此期间,他因为揭露过“四大家族”才保住一条小命。1957年反右运动时,已经是云南省政协委员的他被打成右派,并以历史反革命的罪名再度入狱。此后,陆铿在牢房中共计度过了22年的光阴,直到1975年当局决定特赦“国民党县团级以上在押人员”时,他才被释放。
定居香港
1978年陆铿来到香港,在香港中文大学和树仁学院新闻系任教,1981年他与胡菊人先生合办《百姓》半月刊,并每周为香港《信报》撰写专栏。
陆铿后定居香港并多次返回内地访问。其中最重要的是1985年采访过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发表了震惊中外的《胡耀邦访问记》。这次采访也成了胡耀邦下台的一个原因。
此外,旅美华裔作家刘宜良(笔名江南)因撰写《蒋经国传》被暗杀后,他在采访江南的遗孀崔蓉芝时与崔坠入爱河,谱写了一段轰轰烈烈的黄昏恋。
移居美国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陆铿旅居美国旧金山,创办《华语快报》。
终至“再订终身”,续写了生命暮年的一段奇特情缘。此外,旅美华裔作家刘宜良(笔名江南)因撰写《蒋经国传》被暗杀后,在纽约举行的一场关于江南案的记者会上,陆铿在采访江南的遗孀崔蓉芝时与崔坠入爱河,终至“再订终身”,续写了生命暮年的一段奇特情缘。
晚年生活
陆铿晚年罹患阿兹海默病,身体衰弱,但新闻记者的责任感依然深埋于心间。据说,80大寿那天,他还在跑新闻、写文章;即便在神志已不太清晰的垂暮之年,仍经常感觉要急着出门采访,他说人家已经派车到门口,担心迟了会误了事情……陆铿最令人佩服的地方在于,被采访者都能在他面前打开心扉,坦率而谈,有人评价说,这不是他的采访技巧有多高,而是在于他的人格魅力。
生命的最后几年,他陆续写作、出版了一批书,如《陆铿看两岸》、《陆铿回忆与忏悔录》、《李登辉的最后抉择:陆铿忠言》、《大记者三章:记者的精神与作为》等。直至85岁仍然执笔书写他生平最后一本书《大记者三章》,以培养和教导新一代记者。
2006年11月,陆铿的伴侣崔蓉芝接到中国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馆的电话,通知陆铿可以回国。陆铿当时已经患上老年痴呆症,在他的伴侣崔蓉芝的陪伴下,踏上了回乡的旅途。2007年3月,他偕妻子崔蓉芝返回云南故乡保山,圆了多年漂泊天涯的还乡梦。
2008年6月22日上午,陆铿因肺栓塞病逝于美国旧金山,终年89岁。
安葬仪式
陆铿安葬仪式于2009年8月21日在昆明金宝山陵园举行。从台湾专程赶来的胞弟陆锟,从美国回来的长子可望、爱女南达和定居昆明的幼子可信参加安葬仪式。安葬仪式现场,除了陆铿家人外,还有陆铿生前故旧和自发前来的悼念者等逾百位亲友参加了葬礼。
陆铿的墓地坐落在金宝山名人陵园的东南角,红色花岗石立柱墓碑的正面,刻着陆铿遗嘱的“中国一记者陆铿葬于此”,碑石上刻着陆惠风撰写的墓志铭。墓碑顶端是铜铸的陆铿头像,仪态端庄,正气凛然。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30 19:2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