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泰诺尔乌梁海又译阿尔泰淖尔乌梁海,是清代乌梁海三部之一,以境内有阿尔泰诺尔(一作阿勒坦淖尔,即今捷列茨科耶湖),故名。
简介
阿尔泰诺尔乌梁海设有总管等员,属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牧地约当今俄罗斯阿尔泰边区戈尔诺阿尔泰自治州。1864年,沙俄强迫清朝政府订立了不平等的《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遂被沙俄割占。
地处外蒙古西北部,北靠萨彦岭,南抵唐努山,是位于两山之间的狭长地带,总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阿尔泰淖尔乌梁海是清代乌梁海三部之一,因境内有唐努山而得名。
阿尔泰诺尔乌梁海在地理上实际上应分为三部分:“
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图瓦共和国以西直属俄罗斯的部分地区、蒙古“库苏古尔省”。但由于后两部分事实上已没有了“阿尔泰淖尔乌梁海”的痕迹,因此,通常所指的阿尔泰淖尔乌梁海地区实质上是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阿尔泰淖尔乌梁海是位于唐努山和萨彦岭两山之间的狭长地带,总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政治界认为,由于阿尔泰淖尔乌梁海事实上是俄罗斯的一部分,因此没有人口资料。民族:由于俄罗斯的殖民统治,阿尔泰淖尔乌梁海的主体民族是俄罗斯族,图瓦即乌梁海人已成为少数民族。图瓦人系蒙古族的一支,明代称兀良哈人,后来迁徙至阿尔泰淖尔乌梁海地区,改称为图瓦或土瓦人。
自然气候
阿尔泰诺尔乌梁海属典型的大陆型气候,早晚温差大,冬季最低气温可至-50℃,夏季最高气温达35℃。春季(五至六月)较短,一直到五月中旬方才天气转暖,树木发芽,草原变绿。夏季(七至八月)昼热夜凉,紫外线强,游沙漠地区尤为如此,阴雨天和夜晚时天气会骤然变凉。秋季(九至十月)天气变幻无常,有可能突然变冷,甚至下雪。冬季(十一至四月)天寒地冻,漫长的冬天几乎每天都在飘雪,最冷时可达摄氏零下五十度。
人文社会
阿尔泰诺尔乌梁海名字中的“乌梁海”,汉名异译有兀良哈、兀良罕、兀良孩等词。关于其词义,据当地老人们说,“乌梁海”是蒙古语“乌仁该”之词的转音,“乌仁”是手巧,能干之意,“该”是家伙之意。因为在很久以前,乌梁海蒙古人善于打猎射箭,所以准噶尔蒙古人则称他们“乌仁该”,即“手巧的家伙”。无论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其概念的含义都体现出乌梁海部是一个从事狩猎、驯鹿的部族群体。近现代以来,受哈萨克文化的影响。由于禾木、哈纳斯、哈巴河等地边境又与俄罗斯接壤,当地图瓦人又接受俄罗文化的影响。因此,图瓦人的族际发展演变,被认为为研究民族发展规律,提供了一系列生动的社会活化石。
阿勒泰乌梁海蒙古自古在深山老林中穴居野处,居住极其分散,而且也很少有一个固定的地方,20世纪初他们才由山区的穴居走向草原或谷地从游猎生活向游牧生活过渡。长期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封闭环境之中,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其历史及文化各方面都神秘莫测、被认为鲜为人知。
游牧与狩猎生涯
阿勒泰的乌梁海蒙古人由于长期居住在深山密林中,交通闭塞,加上中国解放前社会动荡,长期处于不安宁状况,畜牧业生产得不到发展,生产力极不发达,直至20世纪70年代未能摆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况。除了少数王公贵族、部落头人拥有成群的牲畜外,大部分没有牲畜的平民百姓则以渔猎为生,即使有牲畜,也就是一些为数不多的马匹和驯鹿。对去阿勒泰乌梁海人狩猎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之内,因为一个居民地带与另一个居民地带之间距离很远,因此每块大的地区,由一个部落控制,不让外族人到他们的地域范围内去捕猎。狩猎方式有集体出猎及单独出猎两种。所为集体出猎就是以一个氏族为单位,多至20-30人,少至5人,有时几个年青人结合,没有组织首领,集体出猎不常有。
过去阿勒泰乌梁海部是蒙古最穷的部落之一,百姓家里一般只有一、二头牛,几只羊,特点是图瓦氏族有的人什么牲畜没有,完全靠狩猎为生,因此狩猎也是他们获得肉食的主要来源之一,野兽皮也成了他们换取必需的生活用品的重要物品。在牧业生产中,阿勒泰乌梁海人同其它乌梁海人一样,主要是饲养驯鹿,其方式是圈养。除驯鹿外,还饲养
马、
牛、
羊、
狗等牲畜。捕鱼、采集也是他们这些“森林中百姓”的生活来源之一。阿勒泰山区土壤肥沃,生长着很多野生植物,他们采集的植物主要有两种,一种叫“萨日哈”,形如蒜;另一种叫“别克”,状如萝卜,均为无毒、味甜的植物。乌梁海人用水或牛奶煮着吃,或用烘炭烤制,或晒成干,冬天食用。阿勒泰山上松树繁茂,因此松籽也多,他们在秋季采松籽炒着食用。由于阿尔泰山中河流、湖泊较多。因此鱼也很多,鱼也成了乌梁海人维持生活的来源之一,这与新疆的其它蒙古部落是不相同的。过去由于河、湖内鱼较多,因此捕鱼较容易,方式也比较简单。
由于阿勒泰东北边境与俄罗斯联邦接壤,在20世纪初至50年代,俄罗斯人常来白河巴、禾木哈纳斯一带居住、种地、养蜂、经商,如禾木喀纳斯一带解放前有200多户俄罗斯人,本地的乌梁海蒙古给他们当长工,与此同时,从俄罗斯人那里学会了种地、磨面、养蜂的技术。
过去他们的农业生产十分落后,没有固定的耕地,多择河边空旷地耕种。种植作物有
青稞、
小米及
小麦。牧民们将麦子种上后就上山,也不进行田间管理,直到收割季节才下山收割。由于耕种及灌溉方式落后,种植数量有限,因此产量也低。由于阿勒泰的乌梁海蒙古人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封闭环境中,20世纪60年代还保存着火镰打火的取火方式。
萨满教与祭敖包
阿勒泰乌梁海蒙古人最初信仰萨满教。萨满教表现为偶像崇拜,他们认为太阳、月亮、水土、山川、河流都有神灵,特别是“腾格里”(蒙古语,意为天)被看作是最高神灵。蒙古人崇拜天,认为它是一切事物的创造者。萨满巫师,蒙古人称“博”、“博”兼星占、占卜、医师于一身。本世纪中叶,阿勒泰乌梁海部还有“博”给人看病,“博”身着古怪的衣服,拿着鼓,边敲边念驱鬼和驱灾的口诀,就算是看病了。阿勒泰乌梁海人非常崇拜天,对于他们来说神秘变幻的天神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对天体的崇拜在阿勒泰岩画中也有表现。每年开春,他们都要以一个部落或一个氏族为单位祭天,举行仪式时杀一匹青马作为祭品,之后人们朝天叩头,表示祭天,喇嘛念经,祈求老天爷开恩,免除天灾人祸,使牲畜兴旺。春天打第一个雷时,人们要给天叩头,朝天撒酒或奶子,他们将雷与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称雷为“天的声音”。另外还有婚宴时,在给客人敬酒时,先朝天上洒一杯酒,表示敬重。
火神,在远古时代,从事狩猎的蒙古族用火来驱赶野兽,照明取暖,因此他们认为火神是人们的保护神,火是纯洁的象征,火炉又是火神的象征。是不可玷污的。祭火在阿勒泰乌梁海中表现很突出,逢年过节或婚宴等,都要祭火。大年三十晚,家家要灯火通明,表示以驱鬼魂和邪恶。火神崇拜还表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里,吃饭、喝茶、饮酒必须先敬火炉,他们最忌讳往火里吐痰、撒尿、扔脏东西。
崇拜太阳也是阿勒泰乌梁海人最主要的自然崇拜对象之一。他们讲究无论是搭蒙古包或是建造木头房子,其门必须朝东或东南,即太阳升起的方向。根据阿勒泰岩画总的情况来看,岩画绝大多数凿刻在东向朝阳的岩壁上,岩画东向朝阳的意义比较容易理解,它与古代游牧民的崇拜太阳的意识形态相一致。还有新婚夫妇在入新房前必须先跪拜太阳,然后再入新房。
祭敖包:蒙古人的祭敖包是以萨满教为其本源,但后来,黄教从其自身利益出发,将佛像置于敖包中,以致两教合流,虽然祭祀的形式上亦多了一些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其祭天、祭火、祭山乃是敖包祭祀中的主祭。敖包就是在山上堆一堆石头,石头中央插着挂有哈达的树枝。在阿勒泰乌梁海聚集区,随处可见这样的石堆。设敖包时要讲究将敖包设在高处,四周要干净,并忌讳在敖包附近做不文明的事情。凡路过敖包的蒙古人都要在敖包上放上一块石头或献哈达或敬一杯酒,表示祭祀,骑马者还可以把马鬃割下一绺挂在敖包上。敖包作为蒙古诸部落举行盛大祭黄的圣地,也是部落地界及征战时新开疆域的标记,据传成吉思汗西征时,每得一地,即将石堆成敖包,而且阿勒泰境内就有成吉思汗远征时所堆积的敖包。在仲夏“望时”之际,即农历5月间,阿勒泰山乌梁海蒙古聚居区就要举行一年一度的祭敖包活动。此时,立得高高的敖包上挂满了各种彩色的布条,并放有奶食品、羊头等祭品。首先杀一只羊,用血祭天地、河湖,然后酒祭,接着又用爬地松或大柏叶香,在敖包旁点燃,表示火祭。然后由身穿奇特的服装,头戴角饰帽的萨满,手拿着鼓,边喊边敲,手舞足蹈,领着部落首领及众人绕着敖包三圈,完毕,众人给敖包嗑头,祈求神灵先祖赐福,祈求天神降雨。
阿尔泰淖尔乌梁海人又称祭敖包为祈雨节,如果这一年是旱年,那么举行祭敖包活动主要目的是祈求老天降雨,使水草丰盛。祈雨巫术是早期蒙古族萨满教的一种信仰技术和方法,是施术者凭借自己的力量,可以求得雨水的一种展示,现在大多数蒙古部落已不进行祈雨巫术了。他们以祭敖包作为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有的地区称为“那达慕”,即“娱乐”之意。在“那达慕”节大家唱歌跳舞,要举行骑马、摔跤,射箭等男子三项技艺。
到2009年1月为止,在阿尔泰淖尔乌梁海部落中,还保留着蒙古族古老的“色特日勒合”礼俗,图瓦人称为“厄得克”,即为水神和火神献牲畜。这种仪式要在五六月间举办,届时,在喇嘛选定的日子里,各家或同一氏族里,首先在黄色山羊的脖子上拴上彩色布条,将其拉向火堆,将山羊的脖子往下按,表示向火神嗑头,完毕,同样也放生。接着又找来一只青色的山羊,同样在脖子上挂上彩条,之后让青山羊向河水磕头,完毕,同样也放生。有的氏族用马来祭火神和水神,以表示隆重。凡是献给火神和水神的这些牲兽,不能再使用,既不能剪毛、挤奶、乘骑,更不能宰杀。
历史演变
阿尔泰诺尔乌梁海在古代是中国领土。阿尔泰诺尔乌梁海在
汉朝期间开始有中华民族活动的痕迹。
唐代为都播地,归安北都护府管辖,已被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北宋时属辖嘎斯地,
南宋时属
西辽政权,称谦谦州。
元朝时属岭北行省,称益兰州。明代属蒙古
瓦剌部(当时的兀良哈部还远在石勒喀河流域)。清代才被称为阿尔泰淖尔乌梁海(也称唐努乌梁海),为
外蒙古扎萨克图汗辖地。根据1727年
《布连斯奇条约》规定,中俄在此以
萨彦岭为界。清政府在此地设置5旗46佐领,归
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以后签订的
《科布多界约》和
《乌里雅苏台界约》进一步完善了沙俄对这些地区的侵占,帝俄对唐努乌梁海的第二次侵略和吞并出1860年--1911年,沙俄以探险、采矿为名,对阿尔泰淖尔乌梁海进行殖民和经济侵略。阿尔泰淖尔乌梁海地区已有大量俄国移民,并对当地中国居民实行血泪的“种族灭绝”这一时期也是沙俄侵占阿尔泰淖尔乌梁海的关键时期之一。1907年沙俄政府任命迦基洛夫大尉为国境监查官,在乌梁海中部一带地方建立沙俄殖民据点。辛亥革命前夕,沙俄波波夫上校率领“远征队”潜入唐努乌梁海,他认为有“迅速侵占该地区的必要性”。武昌起义后,沙俄派出“边疆特使”窜入该地区,发号施令,阻挠中国政府官员进入该地区行使主权。
1914年6月,大批俄军侵入,
尼古拉二世宣布唐努乌梁海地区归俄罗斯所有,强行霸占中国17万平方公里领土。1915年中俄蒙恰克图会议时,中国代表提出唐努乌梁海问题,沙俄代表拒绝讨论。1924年中部为俄国强占的27佐领之地宣布成立“唐努图瓦共和国”,1926年改称“
图瓦人民共和国”。1944年被并入前苏联版图,称“图瓦自治州”。中国政府对此未予承认。 《苏蒙边界条约》将该地划归了蒙古。随着
外蒙古独立,阿尔泰淖尔乌梁海脱离了中国,成为
蒙古国的一部分。
历史大事
1912年,乘外蒙古叛乱之机,沙俄直接吞并了阿尔泰诺尔乌梁海。
1916年12月28日,由于俄国忙于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政府决定由乌里雅苏台佐领专员兼管阿尔泰诺尔乌梁海事务,恢复对该地区行使主权。
1918-1919年,中国政府派兵驱逐了盘踞在唐努乌梁海地区的沙俄残匪余部,重新将阿尔泰淖尔乌梁海纳入中国版图。
1920年3月~7月,
白匪、
苏俄相继窜入该地,阿尔泰淖尔乌梁海从此落入苏俄之手。
1921年8月,“唐努图瓦共和国”成立。中国政府不予承认,再次叛乱的外蒙古政权非常不满。
1926年11月,“唐努图瓦共和国”改称为“
图瓦人民共和国”,并颁布了“宪法”。
1941年,苏联未通知中国,指示“图瓦人民共和国”参加
苏德战争。
1944年10月13日,“图瓦人民共和国”小呼拉尔非常大会通过决议“加入”苏联,改名“图瓦自治州”。
1961年10月10日“图瓦自治州”升格为“图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
1992年,“图瓦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通过“主权宣言”,宣布该“国”为主权国家,并更名为“
图瓦共和国”。由于俄罗斯并未最终解体,该国最后仍为
俄罗斯联邦主体之一,名为“
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
关于蒙古“库苏古尔省”:该地本是阿尔泰诺尔乌梁海地区之一部分。《苏蒙边界条约》将该地划归了蒙古。但随着从1911年-1945年的外蒙古独立历程,该地最终脱离了中国,成为“独立”的“蒙古国”之一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