镡,汉语
二级字,读作镡(tán、chán或xín),镡(tán):姓,镡(chán):姓,镡(xín):⒈ 宝剑的剑鼻,剑柄和剑身连接处的两旁突出部分。亦称“剑口”、“剑环”。⒉
古代兵器,似剑而狭小。
(5)姓。东汉有
镡显。见《后汉书·循吏传》。镡氏族人后来分为三支:一支读音为tán(ㄊㄢˊ),则为
蜀汉丞相
诸葛亮所定,先分布在今重庆一带,后分迁到今山东地区,人数最多的一支;一支读音为chán(ㄔㄢˊ),为古巴人的原读音,分布在今云南、四川、黑龙江一带。人数次之;第三支读音为shàn,为逃避战火和灭族之灾,躲避在甘肃
成县镡坝一带,后有一支迁徙至甘肃
康县两河(靠近陕西
略阳)一带。这三支
镡姓氏族实则同属一族,且tán、chán、shàn三支加起来人数也极少。
xín 形声。字从金从覃,覃亦声。“覃”意为“黑洞洞”。“金”与“覃”联合起来表示“一种有着黑洞洞
剑鞘口的宝剑”。本义:长剑剑鞘。
铁剑剑鞘。转义:扣住剑鞘口的剑鼻(剑环)。说明:
青铜剑都很短。
本字强调剑鞘口黑洞洞,那一定是指铁剑。铁器、铁剑在我国出现的时间是在
战国时代。因此判断“镡”字的出现不早于
春秋晚期。
《
唐韵》徐林切《
集韵》《
韵会》《正韵》徐心切,𠀤音寻。《
说文》劒鼻也。《徐锴曰》劒鼻,人握处之下也。《正韵》三苍云:劒口。
又《
广韵》夷针切《
集韵》馀针切,𠀤音淫。义同。《战国策·镡蒙注》《前汉·地理志·镡封县注》《韩延寿传·劒镡注》𠀤兼寻淫二音读。
又县名。《前汉·地理志》
武陵郡镡成县。《注》镡音谭。《淮南子·人闲训》一军塞镡城之岭。《注》镡城,在武陵西南,接鬰林郡。
又《後汉·𨻰宠传》宠到显用良吏王涣镡显等,以为心腹。《注》镡,徒南反。《
正字通》姓有潭寻二音,汉镡政,明镡鉴,一读寻,一读潭。
又《
类篇》徒感切,潭上声。劒口也。《庄子·说劒篇》周宋为镡。《注》镡,徒感反。劒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