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位
音阶与
琵琶大致相同,一般为
四弦,也有
两弦的。琴身多揪木板做成,也有用闪片板(薄
松木材)的,讲究的还有用
楠木做的。琴头大都雕成一个龙头饰以龙须。琴的正面板上雕龙刻凤,有的还在琴面正中镶上一面小圆镜。小伙子们抱琴弹奏时,龙须上下点动,圆镜闪闪发光,龙飞凤舞,活灵活现。
月琴既是
兄弟民族叠脚跳歌时不可缺少的
伴奏乐器,又是小伙子抒发自己情思的特殊工具。由于它音色清脆悦耳,节奏鲜明,轻轻弹动,有如丝丝细雨;急促拨弄,犹如万马奔腾。小伙子们常常用优美的琴声,引来自己心爱的人。在恬静的月夜里,姑娘们踏着琴声,走到山寨边的树林里,跟自己情人相会,互相倾诉爱情。彝家人称道:“响篾是姑娘的心声,弦子是小伙子的伙伴”。
月琴可用于
独奏、器乐合奏和为
歌舞、
戏曲、
说唱音乐伴奏。它是
京剧、评剧、豫剧、
楚剧、
锡剧、
桂剧和台湾歌仔戏等戏剧的伴奏乐器。在京剧文场中,月琴和京胡、京二胡合称三大件。豫剧使用大八角无品月琴伴奏,它和二弦、三弦合称三大件。月琴也用于
说唱音乐四川清音
伴奏,这种曲艺形式是
清乾隆年
间由
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深为
四川人民喜闻乐见,以前,艺人多在
茶馆坐唱或在
街头即地
做场演唱,用
琵琶或
月琴伴奏,故有“
唱琵琶”或“
唱月琴”之说。
20世纪50年代后,
四川清音不断丰富提高,伴奏乐器还增添了
胡琴、
碗琴、
檀板和
竹鼓等。在
彝族地区,
月琴是民间歌舞的主要伴奏乐器,它还为50年代诞生的
彝剧伴奏。在
广西隆林,
苗族常用月琴演奏器乐合奏曲或独奏曲。在素有“音乐之乡”誉称的
湖南通道,
侗族常用月琴与
芦笙等乐器一起合奏。在
云南大理,月琴是仅次于白族
龙头三弦的弦鸣乐器,还用于
白剧伴奏。月琴在
彝族、
哈尼族、
苗族等少数民族人民的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常用于男女青年的社交和恋爱生活中。在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和喜庆的“
跳歌”、“
跳坡”等活动中,它更是不可缺少的、用于传情达意的乐器。弹琴者一人或数人边弹边跳,众人则随后围圈踏节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