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
锏,(铁)鞭类,长而无刃,有四棱,长为四尺(宋制四尺为一米二),锏多双锏合用,属于短兵器,对马战上有利。锏的分量重,非力大之人不能运用自如,杀伤力十分可观,即使隔着盔甲也能将人活活砸死。技法上,与刀法剑法接近。来自晋和唐,以铜或铁制成,形似硬鞭,状如竹根节,锏端无尖。锏体断面成方形,有槽,故有“凹面锏”名称。锏的大小长短,可因人而异,重量一般在2斤至3斤之间(一般在65~80厘米之间)。
兵器简介
古兵器,鞭类。英文Sword breaker。长而无刃,有四棱,上端略小,下端有柄。
也作“简”。武术短器械。锏因外形为方形有四棱,形状相同得名。锏为铜或铁制,长为四尺。锏由锏把和锏身组成。锏把有圆柱形和刀剑把形二种。锏身为正方四棱形,锏粗约二寸,其后粗,愈向其端愈细,逐步呈方锥形。锏把与锏身连接处有钢护手。锏身有棱而无刃,棱角突出,每距六、七寸有节。锏身顶端尖利可作刺击之用。锏把末端有吞口,如钻形。吞口上系一环环扣上丝弦或牛筋可悬在手腕。锏多双锏而用。其主要击法有击、枭、刺、点、拦、格、劈、架、截、吹、扫、撩、盖、滚、压等。
兵器特点
锏为短兵之一,方形有四棱,连把约长四尺,因形似简故名。锏无刃,每距六七寸有节者,名竹节锏;自把至端,完全平直者,名方棱锏;盖以形状不同而更名。考证锏由来,与剑为同时;至二十四法,在秦汉以后,什么人创造,已不能考证;只是短兵对步战,后人多有练习,今南北拳家,类能娴;也像单刀軮鞭携带便利,可随身防护。惟锏无单用,法重双行,故后人有雌雄锏鸳鸯锏等名,亦矜奇胘异,增减原有之二十四法,而另立门户者;然终脱不了此母法也。且有用长兵之人,而藏锏腰间,以防不测者;是则锏为短兵而兼为暗器矣,此大都皆后人之自作聪明,立伪欺人,不可为训也;世之学武者,宜遵古法行之,庶不至多所皆谬。
兵器分类
八棱锏由一根八棱形铁杆制成故而得名,长约四尺。
凹面锏锏长二尺五寸左右。锏把为圆柱形。锏身为方形,内中有槽,故得其名。
狼牙锏锏身是一根前端小,后端粗得圆形木棒。其长为二尺。棒长装有四排铁钉,每排四至六刺,交错排列。棒之顶尾各有一刺。铁钉呈三角形。由于铁钉尖锐,且又犬牙交错,攻击能力很强。棒尾端五寸为握柄,无铁刺。
平棱锏长四尺,锏把为圆柱形,尾短有一小孔,可作穿绳之用。锏把前有六边形铜护盘。锏身呈六棱形,尾部粗而丰。锏顶端粗为一寸。平棱锏也有单使,单使锏粗有二寸。
四棱锏锏体呈四棱形状,故得其名。
少林方楞铜锏少林兵器之一,全长三尺。
浑圆锏锏身长为四尺,通体呈圆柱形,以铁制成。
练习方法
双锏练习教材锏有单、双之分,通常以练双锏者居多。击法有上磨、下扫、
中截、直劈、侧撩、绞压等24法。着数有“横三竖四”,有蹦、砸、滚、挑、戳、架、挂等。用锏要求猛、快,因此有“雨打白沙地,锏打乱劈柴”之说。对练套路有“双锏进枪”等。双锏技法从身形、步法、兵器、技击、艺术技巧多方面综合为一体系,整个套路演变丰富多彩。其身形变化:俯、仰、开、合,上下起伏。步法灵活迅疾,技法多变,应用有:劈、挑、滚、压、搂、旋、撩、刺、崩、扫、滑、粘、脱等,技法势势相通串变。《陈氏太极双锏套路》是陈氏太极套路中的双器械之一,双锏多圳打、压、砸、挡、戳等锏法为主,同时结合陈氏太极拳功法,编出来的甄锏套路。此套路对练习太极拳的功架,周身协调一致有很好的帮助。同时可以加强攻防意识。由于对身法的要求较高,所以要想练好此套路,必须有较好的拳术功架方可习练。
相关记载
铁鞭为六角形,铁锏为四楞形「大小短长,随人力所胜用之。」鞭、锏都属短兵器,因为二者形制相似,所以历代都把鞭、锏相提并论。宋《武经总要》:「铁鞭、铁锏二色,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有人作四棱者,谓之铁锏,谓方棱似形,皆鞭类也。」明《武备志》亦同。
清王《兵仗记》说:「与剑相类者为铁锏,无刃起四棱,言方棱似?也;有与为类者为铁鞭,纯铁为之,状如竹根节也。鞭、锏大小长短,各随力所胜用之。」由以上历史专著,我们可以了解,鞭形戕如竹根节,而状为四棱体,二者长短因人而异,以力量大小而权衡。
鞭与锏历代视之为杂兵,因为在短兵器中不及刀、剑用之广,除双鞭双锏外,多配於其他兵器作战,尤其和长兵为伍来使用。
兵器评价
戏曲之中,锏无论是外形技法都是极为特别的一种。
一对同样重量的双锏,正如天枰的两端;没有锋刃的锏,更像是怒斥责罚的道具,而非取人生命、残人肢体的凶器。只有秉持大公无私心的人,才能领悟锏法的最高境界。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三州六府,威震山东半边天。使锏之人,必将成为公正和威望的化身。
在民间小说中,锏往往是铁面无私、公平公正的象征,描写唐宋时期的小说中都有秦叔宝和八贤王受御赐黄金锏的桥段,“上打君不正,下打臣不忠”,十分威风。锏是骑兵用以破铁甲的武器,以力制敌。若论刚猛强横,就是利刃也不及锏。
锏,整体为三棱形,金色,尺寸大小类似灵官鞭,锏在舞台上可作单锏或双锏使用。使用者有“贾家楼”、“九龙杯”中的周应龙“花蝴蝶”中的邓车。使用单锏者有:“镇潭洲”中的岳飞战樊城,中的伍子胥,“贺后骂殿”中的赵德芳,打严嵩“中的常宝童等。
锏还常被人称为兵器中的“善器”。锏不以利刃喋血杀人的武器,但可以重击、威慑、怒斥责罚敌人和对手,可以不见血光地制服对方。
人们常称秦叔宝的锏,不以利刃杀敌为目的,而是以当头棒喝的打击和警告,做到收其心,制其体,是兵器中当之无愧的善器。
历史典故
《还二锏》“杀手锏”也称“撒手锏”。按照词典里所说,“撒手锏”是军队双方在战场上进行厮杀,当主要作战兵器无法取胜甚至于被打掉,在相持不下或被敌将追杀面临险境时,一方抽出锏来,突然回身给敌将以致命一击,瞬间扭转局面取得胜利。在这样的一击中。对“撒手锏”,既要强调技术含量高、作战威力强,更要强调出其不意,要在最关键的时候使用,达到“一招制敌”的的功效,一举扭转战局,打赢战争。“还二锏”一般称“换二锏”,又名“美良川”,出于《隋唐演义》。描写山西刘武周尉迟恭为先锋攻唐,尉迟日抢三关,夜夺八寨。李世民引兵抵御,与程咬金轻骑暗探白璧关,被尉迟恭发现,李世民大败落荒而走,尉迟穷追不舍。正危急间,秦琼得报,飞马跳锏来救。与尉迟比试膂力,尉迟打了秦琼三鞭,秦琼忍受住了;反打尉迟两锏时,尉迟吐血而逃。这就是传说《三鞭换两锏》的故事。
历史考证
铁鞭为六角形,铁锏为四楞形“大小短长,随人力所胜用之。”鞭、锏都属短兵器,因为二者形制相似,所以历代都把鞭、锏相提并论。宋《武经总要》:“铁鞭、铁锏二色,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有人作四棱者,谓之铁锏,谓方棱似形,皆鞭类也。”明《武备志》亦同。清王《兵仗记》说:“与剑相类者为铁锏,无刃起四棱,言方棱似?也;有与为类者为铁鞭,纯铁为之,状如竹根节也。鞭、锏大小长短,各随力所胜用之。”由以上历史专著,我们可以了解,鞭形戕如竹根节,而状为四棱体,二者长短因人而异,以力量大小而权衡。鞭与锏历代视之为杂兵,因为在短兵器中不及刀、剑用之广,除双鞭双锏外,多配於其他兵器作战,尤其和长兵为伍来使用。唐初的战将秦琼善使双锏。
兵器使用者
唐初的战将秦琼(字叔宝)善使双锏北宋王庆起义龙门关守将酆泰曾十来合用双锏击杀比肩豹子头林冲的山士奇南宋岳家军将领牛皋擅长双锏。评书中八贤王赵德芳使凹面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
参考资料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2 23:29
目录
概述
兵器简介
兵器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