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用语
锋是气象用语,指冷暖气流的交界地区。冷暖气团相遇时,它们之间会出现一个倾斜的交界面,称为锋面(锋区);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称为锋线。一般把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
锋的概念
锋由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相接触形成,其水平范围与气团水平尺度相当,长达几百千米到几千千米。水平宽度在近地面层一般为几十千米,窄的只有几千米,宽者也不过几百千米,到高空增宽,可达200~400km,甚至更宽些。
锋区是指冷、暖气团间狭窄的过渡地带;由于锋区的宽度同气团宽度相比显得很狭窄,因而常把锋区看成是一个几何面,称为锋面
锋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锋线;锋面和锋线统称锋。
特征
锋面坡度
锋面倾斜的程度,称锋面坡度。锋面坡度的形成和维持是地转偏向力气压梯度力作用的结果(如右图1所示)。
在两气团间产生的水平气压梯度力(G)迫使两者分界面趋于水平。
地转偏向力和气压梯度力达到平衡时,气流平行于锋面作地转运动,这时冷、暖气团的分界面就不再向水平方向过渡而呈现为倾斜状态。
温度场
锋区温度场在天气图上表现为等温线非常密集,而且同锋面近于平行。由于锋面在空间呈倾斜状态,使得各等压面上的等温线密集区位置随高度升高不断向冷区一侧偏移。
在锋区附近,因为锋的下部是冷气团,上部是暖气团,所以自下而上通过锋区时,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增加的现象,称锋面逆温
气压场
锋面两侧是密度不同的冷、暖气团,因而锋两侧的气压倾向是不连续的,当等压线横穿锋面时便产生折角,折角尖端指向高压一方,锋落在低压槽中。
风场
地面锋既然处于低压槽内,依据梯度风原理,锋线附近的风场应具有气旋性切变。如图所示,当冷锋呈东北-西南走向时,锋前多为西南风,锋后多为西北风,表现出风向的气旋式切变。
类型和天气
锋的类型
根据锋两侧冷、暖气团移动方向和结构状况,一般把锋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四种类型。
冷锋是冷气团推动着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的锋。冷锋又因移动速度快慢不同,分为一型(慢速)冷锋和二型(快速)冷锋。
暖锋是暖气团推动着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的锋。
准静止锋是冷、暖气团势力相当或有时冷气团占主导地位,有时暖气团又占主导地位,锋面很少移动或处于来回摆动状态的锋。
锢囚锋是当冷锋赶上暖锋,两锋间暖空气被抬离地面锢囚到高空,冷锋后的冷气团与暖锋前的冷气团相接触形成的锋。
锋面天气
(1)暖锋天气
如图2所示,暖锋的坡度较小,暖气团在推挤冷气团过程中缓慢沿锋面向上滑行,当升到凝结高度后在锋面上产生广阔的、系统的层状云系。典型云序为:卷云(Ci)、卷层云(Cs)、高层云(As)、雨层云(Ns)。暖锋降水主要发生在雨层云内,多是连续性降水
在中国明显的暖锋出现得较少,大多伴随着气旋出现。春、秋季一般出现在江淮流域东北地区,夏季多出现在黄河流域。
(2)冷锋天气
冷锋根据移动速度的快慢分为两种类型,一型冷锋和二型冷锋。
一型冷锋(缓行冷锋)移动缓慢、锋面坡度较小(在1/100左右),其天气模式如图所示。产生与暖锋相似的层状云系,只是云系的分布序列与暖锋相反,而且云系和雨区主要位于地面锋后。由于锋面坡度大于暖锋,因而云区和雨区都比暖锋窄些,且多稳定性降水。
二型冷锋(急行冷锋)移动快、坡度大(1/40—1/80),其天气模式如图3所示。冷锋后的冷气团势力强,移速快,猛烈地冲击着暖空气,使暖空气急速上升,形成范围较窄、沿锋线排列很长的积状云带,产生对流性降水天气。夏季时,空气受热不均,对流旺盛,冷锋移来时常常狂风骤起、乌云满天、暴雨倾盆、雷电交加,气象要素发生剧变。但是,这种天气历时短暂,锋线过后气温急降,天气豁然开朗。
(3)准静止锋天气
暖锋天气类似,云区和降水区比暖锋更为宽广,降水强度比较小,但持续时间长,可能造成绵绵细雨连日不止的连阴天气。
(4)锢囚锋天气
锢囚锋是由两条移动着的锋合并而成。所以它的天气仍保留着原来两条锋的天气特征。
锋生和锋消
水平气流辐合、辐散
气流在辐合过程中,可促使冷、暖气团接近,水平温度梯度增大,利于锋生。反之,水平气流辐散则促使冷、暖气团远离,水平温度梯度减小,利于锋消
空气垂直运动
锋面附近的垂直运动都是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在无凝结现象发生的情况下,一般是不利于锋生而利于锋消
空气的热量交换
(1)如果冷、暖气团各停留在更冷和更暖的下垫面上,锋得到加强。
(2)锋两侧的气团都移行到性质大致相似的下垫面上,利于锋消
(3)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冷、暖气团活动频繁,锋生现象十分明显。
(4)据统计锋生地带主要有两个:
一个在东北、内蒙一线,并与北支锋区相对应。另一个在长江以南地区,并与南支锋区相对应。华南地区凝结潜热释放的数量比较多,对锋生所起作用不容忽视。
锋区
锋面与空中某一平面相交的区域称为锋区(上界和下界之间的区域)。实际上,锋区就是密度不同的两个气团之间的过渡区。锋区的水平宽度约为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等温线愈密,锋区则愈强。锋区的高纬一侧为冷气团,低纬一侧为暖气团。锋区随高度向冷空气一侧倾斜,高度越高,偏离锋线愈远。
等温线密集带
锋区为密度不同的两个气团之间的过渡区,因为密度不能直接测量出来,气压水平差异又比较小,所以密度的不同主要表现为温度的不同,锋区内温度水平梯度远比锋区外大,在等压面上表现为等温线密集带。
对位温公式取对数微商得到位温水平梯度与温度水平梯度之间关系:可见等压面上水平位温梯度的方向与水平温度梯度方向完全一致,故锋区内等位温线也存在密集带。
锋区水平温度梯度很大,因此通过锋面的热成风也很大,所以,锋区上空风的垂直切变也很大。
锋区分布
由于南半球大陆的面积比北半球少,而且大陆的形成比较简单,因此锋的出现也不复杂。在400000平方公里面积中锋的出现频率结果显示,从大西洋中部经印度洋,到澳大利亚南部的45°S,与强风轴中心对应,有明显的锋区。与北半球的情况相同,极地锋区与高空的强风带基本上一致。但夏季和冬季,在大西洋部分,有两支锋区(低纬度和高纬度),冬季在太平洋上可以明显地区别出极地锋和南极锋两支。锋的出现频率冬季在海洋上变多,而且锋区明显。
锋区环流
通过对不同大气层结分布下越锋垂直环流的计算, 发现层结稳定度特别是中下层层结对冷锋环流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大气层结对锋区环流有非常大的影响:
( 1) 在锋区有两个主要越锋环流圈在发展, 锋前暖区一侧为负环流, 冷区一侧为正环流, 负环流远强于正环流, 对应于这种环流配置, 锋前产生上升运动, 锋后形成下沉运动,上升运动明显大于下沉运动。
( 2) 随层结稳定度的减小, 锋区越锋垂直环流和上升运动迅速增强, 在冷锋前暖区形成中尺度深厚强对流系统, 并有可能出现多重上升运动中心, 在对流层下层形成范围仅为几十公里的多重上升运动带, 并与 Ri小值区相联系, 说明它的产生可能与对称不稳定有关。
( 3) 层结稳定度的减小有利于对称不稳定发展, 使冷锋前产生中尺度雨带的可能性增大。
( 4) 对锋面环流的影响而言, 层结稳定度的减小与凝结潜热释放在效果上是相同的,都是使锋区越锋环流加强, 特别是对锋前环流的影响更大。
( 5) 层结对锋区越锋垂直环流的影响主要是受中下层层结分布控制, 上层层结的作用不大。
高空锋区
高空锋区(upper frontal zone)又称高空行星锋区。对流层中上层温度水平梯度较大的区域。圣彼状,可达到行星尺度。在通常情况下,北半球有两支高空锋区,即中高纬度的极锋锋区和中低纬度的副热带锋区(参见极锋)。北半球,高空锋区偏在地面风线左侧。因为近地面受地转偏向力风向右偏转,而高空更是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的。南半球反之 在高空是垂直于冷暖气团的,不偏向哪一侧。
北半球行星锋区主要有两支:副热带锋区和极锋锋区。这两支锋区所在的位置、强度常随季节而变动。冬季南移,夏季北移;冬季强度大,夏季强度小。行星锋区对气旋、反气旋的形成、发展有重要作用。
(1)副热带锋区
副热带锋区也称南支锋区,是热带气团与极地变性气团之间的过渡区域,它多自对流层顶延伸下来,往往达不到地面,在对流层中、上层表现明显,而在东亚地区尤为明显。
暖湿空气密度较小,沿极锋锋面滑升,当它到达对流层上部时又南北分流,向北边的一支气流在极地下沉,并在底层回到较低纬度。向南的一支在对流层上部与哈德莱环流圈高层来自赤道的更暖湿的空气在副热带相遇,形成副热带锋区。
(2)极锋锋区
极地环流圈中低层向南的东北风与Hadley环流圈中下沉辐散而向北运动的西南风相遇,干冷与暖湿气流相遇而形成的锋区。
极锋锋区也称北支锋区或温带锋区,是冰洋气团和极地气团的过渡带。自地面到高空,锋区是向冷区倾斜的,此锋区可以伸到地面但在对流层上层最显著。
参考资料
大气层结对冷锋环流的影响.气象学报官网.1997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17 21:21
目录
概述
锋的概念
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