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庾信(595年—673年),是
朝鲜半岛古代政权
新罗的将领、
重臣。他是金官
伽倻(驾洛国)王室后裔,本人也与新罗王室联姻,是
新罗武烈王金春秋的妻舅兼女婿,
新罗文武王金法敏的母舅兼妹夫。他历事新罗五朝,联合
唐朝灭亡
百济、
高句丽,可谓新罗统一海东的元勋。后被追封为“兴武大王”。
人物生平
出身贵胄
金庾信的曾祖父就是公元532年被
新罗征服的金官
伽倻(驾洛国)末代国王金仇衡(仇亥、仇次休),金官伽倻投降新罗后,新罗将其王室纳入
真骨王族,史称“新金氏”(现在的
金海金氏)。金庾信的祖父金武力就开始为新罗效力,在公元554年的管山城之战中大破
百济,俘杀
百济圣王,斩首一万余级。父亲金舒玄与新罗立宗
葛文王(
法兴王之弟,
真兴王之父)的孙女、金肃讫宗之女万明夫人
野合,怀孕二十个月后生下金庾信。之所以取名庾信,正是因为金舒玄在庚辰夜梦见
荧惑和
镇星降于己,又仰慕当时中国的大文豪
庾信,于是取与庚形近的“庾”和与辰音近的“信”来命名。
抵御外敌
金庾信十五岁成为
花郎徒,他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和组织能力,因此为其他花郎徒所折服,号“龙华香徒”。他成长的年代,百济、高句丽交相入侵新罗,金庾信听说后独自进入山洞,向天发誓要灭此二敌国。据说途中遇仙人难胜传授秘法。
629年,与其父金舒玄攻打
高句丽娘臂城,时任中幢幢主的金庾信在形势不利、士气不振的情况下冲入敌阵,直取敌将之头,从而扭转战局,攻陷此城,斩首五千余级。
642年,
百济占领新罗西部门户大耶城,
善德女王任命金庾信为押梁州军主,成功阻挡了百济的进一步入侵。644年,金庾信升任苏判(第三等官阶),任内屡破百济。645年,百济攻打利浦城,金庾信率军打败百济军,斩首二千级。
灭亡百济
公元647年发生
毗昙之乱,
善德女王在变乱期间去世,金庾信镇压了叛乱,并与妹夫
金春秋共同辅佐
真德女王主理国政。647年十月,百济军来围茂山、甘勿、桐岑等三城,金庾信率兵一万打败百济军,斩首三千余级。
648年因大破百济而晋升为伊湌(第二等官阶)。及至真德女王逝世,金春秋即位,金庾信以大角干身份辅佐金春秋。648年,金庾信在大梁城以佯败诱敌的战术打败百济军,俘虏百济将军八人,斩获一千级。金庾信乘胜攻入百济境内,攻拔岳城等十二城,斩首二万余级,后又屠进礼等九城,斩首九千余级,俘虏六百人。之后,又斩百济佐平殷相、达率自坚等十人及士兵八千九百八十人。
660年,金春秋任命金庾信为新罗最高官职——上大等。同年,唐军应新罗之请,渡海东征百济,金庾信率5万新罗军配合唐军灭百济,途中于黄山伐大战
阶伯所率的5000百济敢死队,取得胜利,与唐军会师,遂灭百济。据说唐将
苏定方要斩新罗督军金文颖,以警告新罗失期之罪,金庾信扬言要与唐朝决战,苏定方的裨将
董宝亮踩了苏定方一脚,提醒新罗兵要搞事情,苏定方才放了金文颖一马。
功成名就
661年,
金春秋去世,金庾信的外甥
金法敏即位,是为
文武王,继续倚重金庾信,加封金庾信为大将军。662年,金庾信奉命深入
高句丽境内,给围攻平壤的
苏定方部唐军送粮,回军时大破高句丽追兵,斩首一万余级。663年,金庾信与文武王一起围剿百济残余势力,在豆率城击败敌军,百济人和倭人都投降,新罗王将倭人释放回国。667年,唐与新罗再攻高句丽,翌年灭亡。金庾信因年老,不能亲临战场指挥,但主将金钦纯(金庾信之弟)、
金仁问(金庾信外甥)仍在出征前请教金庾信,金庾信回答:“夫为将者,作国之
干城,君之爪牙。决胜否于矢石之间,必上得天道,下得地理,中得人心,然后可得成功。今我国以忠信而存,百济以傲慢而亡,高句丽以骄满而殆。今若以我之直,击彼之曲,可以得志。况凭大国明天子之威棱哉!往矣,勉焉,无堕乃事。”在翌年高句丽灭亡后,文武王论功行赏,封金庾信为“太大角干(太大舒发翰)”,食邑五百户,并赐舆杖,上殿不趋,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据说连
唐高宗都下诏褒奖金庾信,还想召他入朝,但金庾信没有成行。
随着百济、高句丽的相继灭亡,唐与新罗间又出现矛盾,爆发了
唐罗战争。金庾信早就主张在唐罗联盟中维护新罗的国家利益,对唐朝保持警惕,主张“犬畏其主,而主踏其脚则咬之”,即使唐朝是
宗主国,如果威胁到新罗的利益,也要敢于向其亮剑。因此金庾信让儿子金元述参与援助高句丽遗民反唐,然而新罗军大败,金元述逃跑,文武王问计于金庾信,金庾信答复:“唐人之谋,不可测也,宜使将卒各守要害,但元述不惟辱王命,而亦负家训,可斩也。”文武王没有接受其大义灭亲的建议。翌年(673年)七月一日,金庾信去世,临终向文武王遗言:“臣愚不肖,岂能有益于国家?所幸者,明上用之不疑,任之勿贰,故得攀附王明,成尺寸功,三韩为一家,百姓无二心,虽未至太平,亦可谓小康。臣观自古继体之君,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累世功绩,一朝隳废,甚可痛也。伏愿殿下知成功之不易,念守成之亦难,疏远小人,亲近君子,使朝廷和于上,民物安于下,祸乱不作,基业无穷,则臣死且无憾。”
金庾信死后享尽哀荣,文武王赠赙彩帛一千、租二千石、给军乐鼓吹一百人,以供丧事,安葬于金山原,立纪功碑,指定民户守墓。
兴德王年间,追封金庾信为兴武大王。
历史评价
正面评价
金庾信历来被评价为新罗的股肱之臣、三国统一的元勋,也是名垂
朝鲜半岛历史的一代伟人、民族英雄。在他生前,
文武王就说:“庾信承祖考之业,为社稷之臣,出将入相,功绩茂焉,若不倚赖公之一门,国之兴亡,未可知也。”死后更被视为
三十三天之一子,与
文武王并为新罗的护国神。新罗末年的君主景德王
朴昇英亦盛赞金庾信“鳌山禀气,鲽水腾精。握文符而出自相庭,携武略而高扶王室。终平二敌,永安兔郡之人;克奉三朝,遐抚辰韩之俗”。
高丽王朝的
金富轼在《三国史记》中评价金庾信说:“观夫新罗之待庾信也,亲近而无间,委任而不贰,谋行言听,不使怨乎不以,可谓得六五童蒙之吉。故庾信得以行其志,与
上国协谋,合三土为一家,能以功名终焉。虽有
乙支文德之智略、
张保皋之义勇,微中国之书,则泯灭而无闻。若庾信,则乡人称颂之,至今不亡,士大夫知之可也,至于蒭童牧竖亦能知之。则其为人也,必有以异于人矣。”
朝鲜王朝时官修的《
东国通鉴》评价金庾信说:“天生武烈(
金春秋),弘济苍生,庾信应期而生,遭遇之奇,有同鱼水。以忠愤之心,济英伟之略,谋谟帷幄,
算无遗策。东征西讨,风驱电扫,所向无敌。娘臂之战,
毗昙之诛,大耶之捷,义旗一挥,而群凶尽歼,他如前后数十余战,未尝
败衄。捷音相继,功既不细矣。及其伐济而义慈降,伐丽而
高藏虏,能成统一之功,使其君富有东韩之地,使其民永免锋镝之虞,自是位兼将相、身佩安危者二十余年,屹然为国家之长城,岂非所谓有其才、得其君、得其时而成其功者乎?况有始鲜终、亲君子、远小人,临绝之言,真得大臣告君之体。其备历艰危,鞠躬尽瘁、功名忠节、终始两全如庾信者,求之新罗九百年之人物,亦罕有俦矣。呜呼贤哉!”
负面评价
后世朝鲜半岛部分激进民族主义者对金庾信评价较低,如朝鲜半岛近代民族主义史学的开山祖
申采浩认为:“金庾信的战功基本上是诬录,则何以称金庾信?金庾信不是智勇的名将,而是阴险骘悍的政治家,其平生之大功不在战场,而是以阴谋乱邻国者。”
轶事典故
斩马还家
金庾信少年时曾有一次狎妓,母亲当面教训他说:“我已老,日夜望汝成长,立功名,为君亲荣,今乃尔与屠沽小儿游戏淫房酒肆耶!”接着痛哭不已。金庾信当即在母亲面前发誓再也不会经过妓院的门。有一次,他在外面酒喝多了,骑马回家,误入妓院,妓女天官又高兴又埋怨地出来迎接,金庾信猛然醒悟,当即斩所乘马,弃鞍而返,天官便作《怨词》一曲,后来其家就叫“天官寺”。
女鬼索命
韩国道教典籍《月汀先生集》中曾经记载一段以金庾信为主角的志异作品。内容大致讲述金庾信某次行军到郭山一带,被女鬼以琴弦索命,幸得一
位姓郑的书生(有说法指
郑姓书生其实就是金庾信的业师郑希良)相助驱鬼,再向金庾信授以假死之法,方保无虞。可是金庾信自此精神恍惚,失魂落魄,结果三年后猝然死去。
人际关系
后世纪念
影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