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物理学(metals, physics of)是研究
金属和
合金的
结构与
性能关系的
科学。亦即从
电子、
原子和各种
晶体缺陷的运动和
相互作用来阐明金属和合金的各种宏观规律与转变过程。它既相当于
金属学在微观领域内的进一步深入,也是以金属和合金为对象的
固体物理学的分支。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应用金属与合金材料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以金属与合金为对象进行认真的
科学研究,则始于19世纪:初步研究了金属与合金的
力学、
电学和
磁学等性质,并以
金相显微镜观察金属的
显微组织,取得了对合金的
凝固、
固态相变及
再结晶等现象的初步认识,建立了和生产实验密切相关的金属学。20世纪初,
X射线衍射方法的应用,使金属研究深入到
原子的水平;50年代以后,
电子显微镜的使用,将显微组织和
晶体结构之间的空白区域填补起来,成为研究晶体缺陷和探明金属实际结构的主要手段;多种能谱技术、包括
电磁波谱和机械振动谱(
内耗与
超声衰减)的应用,对于澄清金属中的
电子结构、缺陷性质和探测化学成分起重要作用;
中子的
非弹性散射又提供有关点阵振动的
信息。这些
实验方法为
金属物理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另一方面,
理论物理(特别是
量子力学和
统计物理学)的进展,提供了处理金属中电子结构和
原子过程的理论方法,对于形成和发展金属物理这一
学科也起了关键作用。
固体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固体物理学是讨论原子、
分子等在晶体内的结合和周期性排列所呈现的显著性质。这些性质可由固体的简单模型加以解释。金属物理学是
应用物理学的理论(如
能带理论、铁磁理论、
晶体缺陷等)和方法,研究金属及合金的
物理性能、
机械性能、
扩散、
相变等,并为适应
工业和现代
新技术的需要,寻求具有特殊性能的新型合金。
金属电子论是研究金属的电子的结构与电子性能的理论,是金属物理
基础理论的重要的一环。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是区别于其他
材料的主要标志。20世纪20年代A.
索末菲提出了
自由电子的
量子理论,后来F.
布洛赫等用
量子力学方法处理了周期势场中的
电子,奠定了单电子
能带理论的基础(见
能带)。N.莫脱与H.
琼斯所著的《金属与合金性质的理论》(1936)就是金属电子论的早期总结,主要讨论简单金属的单电子理论,并用以解释金属的许多性能。随后金属电子论在多方面迅速发展:
费米面的探测技术使金属的
电子结构能够实验测定;提出了多种计算
能带结构的方法,并能够较现实地计算金属的能带结构;发展了
过渡金属与
稀土金属的电子结构的理论,这对于理解
结合能和
磁性都是极重要的。
第二类超导体的特性的阐明和
约瑟夫森效应的发现,为
超导体的技术应用开拓了新的领域。进一步的金属电子理论就需要考虑电子之间的
相互作用(即
关联性),如果这种相互作用是适度的(即所谓中等电子关联系统),
朗道所提出的费米液体理论给予了合适的描述;而巡游电子理论给予金属铁磁性以理论解释;BCS
超导微观理论,则对予金属与合金的超导问题给予了成功的理论解释。至于强关联电子系统一般表现为不良金属。
氧化物由于掺杂而获得
导电性,处于
金属-绝缘体转变的边界,往往出现反常的电子行为。如
铜氧化物的
高温超导电性、锰氧化物的庞磁电阻,理论的解释相当困难,问题尚有待解决。
晶体缺陷理论是关于
晶体缺陷的基本规律及结构敏感性能的理论解释,是金属物理基础理论的另一支柱。金属的许多重要技术性能是结构敏感的,即受到晶体缺陷的制约。实用
金属材料的
塑性与
强度就是一个例子。20世纪20年代起,对于金属单晶的
塑性形变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到30年代中期,G.泰勒与J.
伯格斯等奠定了晶体位错理论的基础。50年代
位错得到有力的实验观测证实,随即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澄清了金属塑性形变的
微观机制和强化效应的物理本质。
点缺陷的基础研究澄清了
扩散与
辐照损伤的机制。
晶粒间界(即
晶界)结构对金属的性能特别是
力学性能有甚大的影响。小角度的晶界可归结为位错的行列与
网络,已经基本搞清楚。如今重点在于澄清大角度晶界的结构。晶体缺陷理论还可以推广到不均匀的电磁介质,如
朗道与栗夫席兹的铁磁介质的
磁畴理论和阿布里科索夫的Ⅱ类超导体的磁通列阵理论,都得到了
实验的证实。通常的晶体缺陷对磁畴壁和磁通列阵都会钉扎或产生其他相互作用。前者影响到
铁磁体的
磁化曲线;后者影响到Ⅱ类超导体的磁化曲线和
临界电流。这是硬铁磁体和
硬超导体具有强烈的结构敏感性的物理根源。
合金理论是金属物理的重要领域之一,是开发新合金材料所需要的理论基础。20世纪初在J.
吉布斯的复相平衡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合金的
热力学。随后对于合金相图、
合金结构及其经验规律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资料。30年代以后,
合金电子理论和
统计理论都有所发展,对于许多问题可以提出
定性、
半定量乃至于
定量的理论解释。
金属物理的另一个重要领域就是金属与合金的
相变(见
固体相变),它和
金属热处理及铸造工艺有密切关系。20世纪20年代建立了相变的成核生长的形式理论。到20世纪中期,
马氏体相变与
固溶体的
脱溶分解被人们关注,澄清了与
晶体学的关系,求出了
动力学规律,探讨了晶体缺陷在这些相变中的作用。这方面的工作全面总结在J.克里斯琴的专著《金属与合金的相变理论》之中。一些值得注意的发展动向为:
脱溶的
拐点分解规律的阐明 ,这是不经成核的相变过程;将软膜理论应用于马氏体相变,有可能揭示其
原子过程;将形态稳定性理论应用于合金的
凝固和相变,有可能阐明实际合金中所出现的复杂的
显微组织(见
晶体生长理论)。
选择适当的物理
参量进行测定,以研究金属内部组织结构变化规律。通常包括:
热分析、
电阻分析、
磁性分析、
膨胀分析、
热电分析、内耗分析、
弹性分析和
穆斯堡尔谱分析等。这些方法的一般特点是:速度快,既可研究测定一定的组织状态,也可综观组织变化的动态全貌。几种常用的
物理性能分析法,其中
热分析金属和合金的组织变化过程常伴有明显的
吸热或
放热,利用
热效应分析金属及合金组织状态转变(见
固态相变)。
热分析曲线是在一定的
加热或
冷却速率下测定试样的温度升高和
加热时间或温度降低和
冷却时间的关系曲线。为了准确测定温度,提高测量的
灵敏度及
精确度,可以测定一定温度间隔变化所需要的
时间;也可以采用在测定的温度范围内不发生相变的标准试样作为参考,将被测试样和标准试样放在同一加热或冷却过程的环境中,测定试样与标准试样的温度差与时间的关系,即建立示差热分析曲线。热分析方法是测定合金相图的基本方法之一,也用于研究钢中
过冷奥氏体的转变过程。利用
热效应还可用以研究
有序无序转变、
淬火钢的
回火、合金时效(见
脱溶)以及冷变形金属加热时形变能的释放等过程。
另外,还有三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一是关于
液态和
非晶态金属的研究,它是
无序体系物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促进了
金属玻璃材料的开发工作(见
非晶态材料);二是金属表面的研究,它是表面物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和吸氧化、
催化、
腐蚀及
磨损等实际问题密切相关;三是金属
纳米结构与
纳米材料,从电子性质而言,最重要的是纳米多层膜的
巨磁电阻效应与巨隧道磁电阻效应的应用,开创了
自旋电子学这一新科技领域。从力学性质而言,可能获得高温度和良好
塑性的新型
纳米颗粒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