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藩,男,
汉族,1929年1月7日出生于
沈阳,浙江
绍兴人,
中国共产党党员,光学仪器与光学信息处理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
人物经历
1929年1月7日,金国藩出生于沈阳,浙江绍兴人。
1946年—1950年,在北京大学工学院学习,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
1950年—1952年,在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工作。
1952年—1954年,成为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讲师。
1961年—1982年,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工作。
1983年—1990年,担任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主任。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1995年—1998年,担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
1998年,成为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教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20世纪60年代起,金国藩开始从事光学仪器及应用光学的研究,侧重于精密测试技术与光学信息处理,先后主持20余项科研项目,尤其在光栅测量机、光盘技术、激光陀螺、计算全息、双折射双频激光器、新型印刷网屏、舌诊自动识别系统、光计算及二元光学等科技领域取得成就,金国藩主持并参加的国防工业重点项目“劈锥三座标光栅测量机”,是中国研制成功的第一台大型精密光栅测量仪器。
20世纪70年代,金国藩主持开展了现代光学及其应用方面的一系列重要课题研究,出版了《计算机制全息图》专著,开创性地将计算全息用于制作凹面全息光栅及合成孔径雷达信号光学处理等方面。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国藩率先开展了光信息处理及微光学领域的研究,先后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项目,取得一系列开创性成果:
(1)采用掺铁铌酸锂晶体及角度复用技术在国内首先实现了在单点位置上存储并恢复了1000幅数字图象。为了承接97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新型超高密使超快速光信息存储与处理的基础研究”奠定了基础。
(2)光学子波变换及其在图象的纹理分割,特征提取,目标识别等方向进行了创新性研究。
(3)在光计算“光子二维并行处理系统”的研究中采用数学形态学原理及子波特征提取实现了快速目标识别,在用光学数学形态学方法实现了人脸识别方面属国际首创。
(4)提出了应用双折射原理实现频率分裂的新技术,研制出构思新颖的双频激光器。
(5)基于衍射
光学理论,创立了多种二元光学器件的物理模型及优化算法,为光互连、光通信、惯性约束核聚变及精密测量等领域设计研制了实现光束变换与校正、分束与合束、准直与长焦深等特殊功能的十余种器件。
截至2015年1月,金国藩发表文章300余篇,有专利100多项。
据2020年6月
清华大学官网显示,金国藩获得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等系列奖项,金国藩与李景镇等人合著的《激光测量学》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暨科技进步奖(科技著作)二等奖。
人才培养
金国藩认为,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对比前苏联培养模式和西方部分高校培养模式可以看出,前苏联模式培养出的人才知识面窄、专业性强、基础相对不足,很少能够独当一面,西方培养模式则重视基础,方向确立晚但更明确,作为当代教师和研究生,应当看到这些问题,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打好基础、注重创新,成功的关键不在于资质而在于刻苦,要做到三好:身体好、学习好、思想好,为清华为国家争光。
对于科研,金国藩提到,论文的撰写与发表对于一个研究生,一个课题组,乃至一所大学固然重要,但是,同学们不能忘记作为工科人,在注重研究的前沿性的同时还要注重工程实践,很多创新性的课题,最终还要转化成为工程现实才能对国民经济、国防建设起到推动作用,对于知识的获取,则一定要做到广泛涉猎、精选精读,并努力将知识融会贯通。
2004年6月18日下午,应山东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邀请,金国藩在
山东大学邵逸夫科学馆第二会议室作了一次关于BOE(BINARY OPTICS EQUIPMENT)的学术报告。
2007年11月30日,应
安徽大学邀请,金国藩在安徽大学逸夫楼图书馆为该校师生作了一场学术报告。
2010年6月8日上午,金国藩做客
哈尔滨工业大学“90周年校庆·90名家讲坛”并作了关于体全息存储和体全息相关器的学术报告。
2018年7月17日,金国藩院士报告会在
长春理工大学南区学术报告厅举行,金国藩以“光学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为题,从高光谱遥感成像、偏振成像、计算成像学、数字全息成像、压缩感知5个方面展开,对光学技术进行了全方位的讲解。
截至2014年3月,金国藩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共40余名,其中有多名研究生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学位论文的荣誉,先后有两位博士生的论文被评选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金国藩担任
北京光学学会理事长,世界光学学会副主席,国家教委科学与技术部副主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名誉副理事长,《
仪器仪表学报》主编,中国工程院电子仪器学部副主任,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国际光学委员会(ICC)副主席。
个人生活
金国藩出生在书香门第,金国藩的父亲是庚子赔款第一期赴美留学生,长期在铁路上工作,直至晚年才在北大,清华任教,金国藩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天下父母总是想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超人”,金国藩的父亲更是如此,倍加教育,金国藩及兄弟姐妹是学校放了署假,紧接若家教“开学”,学古文,学英文,学算术,……若在校学习较差,父亲则是“恨铁不成钢”,金国藩及兄弟姐妹免不了进受皮肉之苦,严格的家教使金国藩在幼年就打下良好的基础。父亲经常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宁人负我,我勿负人”,“立大志,不怕受胯下之辱”等哲理教育孩子们,更重要的是他那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风,对金国藩潜移默化,终生受益。
人物评价
金国藩敢为人先,承担起中国光学仪器发展的重任,刻苦钻研,成为中国光学仪器研究的奠基人,为中国工程发展、国防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清华大学评)
金国藩院士是中国乃至世界光学界很有影响的学者。(
山东大学评)
金国藩先生于1952年来到清华,对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金国藩先生硕果累累、桃李满园,是中国光学工程学科的带头人。(清华大学原副校长
汪劲松评)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首创人之一,精密仪器领域界的著名科教导师。(
王大珩院士为祝贺金国藩院士八十寿辰题词)
近悦远来,博学延年。(
潘云鹤院士为祝贺金国藩院士八十寿辰题词)
金国藩院士秀冠群芳。(
母国光院士为祝贺金国藩院士八十寿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