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旗,亦称
酒望、酒帘、青旗、
锦旆等,为中国的一种
商业民俗,古代酒店悬挂于路边用与招揽生意的锦旗。作为一种最古老的广告形式,酒旗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
韩非子》记载:“宋人有沽酒者……悬帜甚高。”“帜”就是酒旗,后世人称:“酒市有旗,始见于些。”自唐代以后,酒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十分普通的市招,而且五花八门,异彩纷呈。酒旗在古时的作用,一般来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招牌、灯箱或霓虹灯之类。在酒旗
上署上店家字号,或悬于店铺之上,或挂在屋顶房前,或干脆另立一根望杆,扯上酒旗,让其随风飘展,以达到招徕顾客的目的。
词语解释
基本含义
来源
“酒旗”是初是官方的政令、标识、信义之义,是“王”者所用。后来渐渐变成了经营者的标识与号召。
酒市悬旗的目的,是招徕顾客。作为一种标识,一般又称为“表”,如《
韩诗外传》:“人有市酒而甚美者,置表甚长。”这种标识,一般都高悬在酒家门首,非常醒目,使过往行人在很远处便能见到。标识一般用布(素、青)缝制而成,大小不一。上面大书“酒”字,或标以
名酒,或书写
店名,甚至有警语文句其上者。
酒旗,又叫“酒帘”、“望子”。如《
清明上河图》名画中的诸多酒店便在酒旗
上标有“新酒”、“小酒”等字样,旗布为白或青色。但酒旗用料不限于青、白两色。如唐韦应物《
酒肆行》,描写了京师长安酒肆及豪华大酒楼拔地而起,彩色酒旗在春风中招展的繁华景象。
自唐代以后,酒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十分普通的市招,而且五花八门,异彩纷呈。这从自唐代始的不少诗歌作品中便可窥斑见豹,如:“碧疏玲珑含春风,银题彩帜邀上客”;“闪闪酒帘招醉客,深深绿树隐啼莺”;“君不见
菊潭之水饮可仙,酒旗五星空在天”等。
张择端的《
清明上河图》中也有一面“孙羊正店”的酒招。
作用
酒旗在古时的作用,一般来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招牌、灯箱或霓虹灯之类。在酒旗
上署上店家字号,或悬于店铺之上,或挂在屋顶房前,或干脆另立一根望杆,扯上酒旗,让其随风飘展,以达到招徕顾客的目的。有的店家还在酒旗上注有
经营方式或售卖数量等内容,以便让客人一目了然。如:《
歧路灯》上开封祥符三月三吹台会上的那面“飞在半天里”的“酒帘儿”写着“现沽不赊”;《水浒传》里武松打虎前所进店家的招旗写着“三碗不过冈”;而孟州蒋门神“河阳风月”的招旗可谓是家喻户晓,那两把销金旗上的“
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即使与现代
广告语相比,也毫不逊色。
除经之外,酒旗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酒旗的升降是店家有酒或无酒、营业或不营业的标志。早晨起来,开始营业,有酒可卖,便高悬酒旗;若无酒可售,就收下酒旗。《
东京梦华录》里说:“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这“望子”就是酒旗。
种类
酒旗大致可分3类:
二是标志酒旗,即旗幌及晚上灯幌;
三是文字酒旗,以单字、双字甚至是
对子、诗歌为表现形式,如“酒”、“
太白遗风”等。
有的借重酒的名声作专利广告,如明代
正德年间朝廷开设的酒馆,旗上题有名家
墨宝:“本店发卖四时荷花高酒”,荷花高酒就是当时宫廷御酿。
有的酒旗标明经营方式,如《歧路灯》里的开封“西蓬壶馆”
木牌坊上书“包办酒席”。
更多的酒旗极力渲染酒香,如清代
八角鼓曲《瑞雪成堆》云:杏花村内酒旗飞,上写着“开坛香十里,就是神仙也要醉。”
现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酒旗如今已被高科技广告设施所取代。偶有仿古酒旗有林立的高楼间悬着,但仍透着一种韵味,不过“
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景致现代人已越来越难领略到了。
相关作品
《红楼梦》第十七回:“此处都好,只是还少一个
酒幌,明日竟做一个来。就依外面村庄的式样,不必华丽,用竹竿挑在树梢头。”
《水浒传》中提到:从
孟州东门到
快活林,卖酒的有十二三家,其间距离无非“十四五里田地”,几乎是一里路就有一酒店,够稠密的了。关于酒店的外状描写则大抵是三言两语,但出有颇富神韵的。
鲁智深上了五台山后第一次下山,来到一个山边
小市镇,一连走进三个酒店,在第一个酒店门口,“见一个酒望子,挑出在房檐上”,但他遭到拒售。“行了几步,又望见一家酒旗儿直挑出在门前”,还是遭到拒售。接着又连走了三五家,“都不肯卖”;于是他又到一个酒店“远远地杏花深处,市稍尽头,一家挑出个草帚儿来”。这几句描写,不免使人想起唐人李中《
江边吟》的诗句:“闪闪酒帘招醉客,深深绿树隐啼莺。”杏花深处,“挑出个草帚儿来”,确实显出一点神韵来。犹如同“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一回写
林冲“把
花枪挑了酒葫”,在雪地里觅见小酒店一样,都是精妙文字,林冲觅见的那家小酒店虽在“市井”,实也是村野小集,它的
标志物是“篱笆中挑着一个草帚儿在露天里”。
“酒望子”,又叫酒帘或酒旗。酒店悬挂的标识,大抵都是黑色或
黑白相间,故常有“青旗”“青帘”之名。大凡读唐诗,也经常能见到“青旗沽酒”、“斜日青帘”这类说法。
注:宋人
洪迈《
容斋随笔》有“酒肆旗望”条,考说酤酒悬帜,谓是《
韩非子》中就有记载,但同时也认为见咏于诗,而多咏于诗却始自唐人。至于酒店以草帚为标识,《水浒传》中写到的大抵是村醪之家,所以前代《水浒传》评家有批语云:“酒定粗恶矣,不然,何故是个草帚?”洪迈《容斋随笔》中也说:“村居或挂瓶瓢,标帚杆。”但事实上村醪之家也未必悬帚为识,也有挂酒旗的。“
武松醉打
蒋门神”那回,
施恩陪着武松去往快活林之时,在一“不村不郭”处,“望见一个酒旗儿”,近处一看,“却是一座卖村醪小酒店”,施恩因问道:“此间是个村醪酒店,也算一望吗?”由此看来,对“草帚”也不能望文生意。其实,它实代表着“雅”意,或谓挂帚是用迎宾古礼“拥帚”之意,或谓是由
杜康制箕帚而来。我倾向于认为酒店以帚为标识,关于杜康。但上述两种看法中的无论哪种解释,都存雅意。
注:百回本《水浒传》中写到五台山的“傍村小酒店”和孟州东门外的“卖村醪小酒店”时,都用诗词作增饰描写,后者是一首词,既写外景,有“杨柳阴森门外,
荷花旖旎池中”和“飘飘酒旆舞金风,短短芦帘遮酷日”等句,也写
内景,有“磁盆架上,白冷冷满贮村醪,瓦瓮灶前,香喷喷初蒸社酝”等句。这种增饰描写的目的看来也是衬托村店之雅。前者是一首诗,定来颇拙劣,像是律诗形式却并不合律,文句也有别扭处,全文如下:“傍村
酒肆已多年,斜插桑麻古道边。白板凳铺宾客坐,矮篱笆用棘荆编。破瓮榨成
黄米酒,柴门挑出布青帘。更有一般堪笑处,牛屎泥
墙画酒仙。”如此诗作,实无增饰作用,最后两句尤怪,说是“更有一般堪笑处,牛屎泥墙画酒仙。”按“牛屎泥墙”和“画酒仙”当是不相干的两种现象。村家把牛屎涂在墙上,晾干后作燃料,这在旧时农村属常见之事。“画酒仙”是在墙上涂饰
酒店标识,“酒仙”当即“醉仙”。
元人
杨显之《酷寒亭》杂剧第三折描写一位“从良”奴隶张保开店卖酒,所唱曲文中有“他将那醉仙高挂,酒器张罗;我则是茅庵草舍,瓦瓮
瓷钵”
之言,所谓“醉仙高挂”,当
指画有醉仙形
象形字酒旗。剧中描写张保开的是小酒店,只是“曲律竿头悬草椁”,这“草椁”也是草帚一类。另一本
元杂剧《
李逵负荆》中写到杏花庄老汉王林“开着一个小酒务儿”,王林上场诗中同样有“曲律竿头悬草椁”句。
画有醉仙的酒旗,一般见于大酒店,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中有明文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
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此处所说“醉仙锦旆”是指旗帜上绣有醉仙图像,与“花头画竿”相配,正是高等酒楼的标识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