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鄱阳湖保护区)位于江西省北部。是保护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白鹤等珍稀候鸟及其越冬地。保护区属内陆型湿地,主要湿地类型包括湖泊、永久性河流、时令湖和永久性淡水草本沼泽、泡沼。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保护区位于
鄱阳湖的西北角,地跨
新建、
永修和
星子3县,管辖有沙湖、大汊湖、蚌湖、朱市湖、梅西湖、象湖、大湖池、常湖池、中湖池九个湖泊,总面积为224k㎡。地理坐标位于
北纬28°22′至29°45′,
东经115°47′至116°45′之间。
气候特征
鄱阳湖保护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型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保护区年均气温为 17.1℃,7 月份气温最高,平均为 29.1℃,极端最高气温 40.2℃;1 月份气温最低, 平均4.5℃, 极端最低气温为-9.8℃。无霜期 270 天。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时数达 1970h,以 8 月最多,2 月最少。湖面上年平均最高气温比陆地上低 0.3℃左右,而 1 月份平均气温比陆地上高 0.5℃左右,水温一般高于气温,最大温差可超过 4℃。年辐射总量为 45×106kJ/㎡,是江西省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光能资源富有区域。除 7 月外,其他各月均是散射辐射大于直射辐射。这是鄱阳湖大水体效应与鄱阳湖盆地效应共同作用所形成的。保护区地处老爷庙以南,由于庐山和湖口水道的狭管效应,老爷庙水域是长江中下游湖泊中的大风区,风速较大,风向以偏北风为主,平均风速为 3.9m/s,最大风速为 12~17m/s。保护区年降水量 744.1~2363.2mm(最大值出现在 1954 年,最小值出现在 1962 年) ,年平均为 1426.4mm。雨量充沛,但时间分配不均匀,降水主要集中在4~6月份,占全年的47.4%。11月至次年1月是少雨期,降水量仅占全年的9.9%。
地貌特征
鄱阳湖保护区位于鄱阳湖最大的入湖河流
赣江主支(赣江三角洲分支河流,有主支及北支、中支和南支)与
修河下游河湖交汇处,洪水期被水淹没,枯水期广泛出露的水位消落区及其毗邻的浅水区,介于陆上三角洲平原向湖区常年淹水区的延伸过渡带,即三角洲前缘沉积带。保护区典型湿地断面高程一般为 18~13米,地形平坦。在地貌组合结构上,湿地由分支河道两侧天然堤—侧缘缓坡—碟形洼地所组成。在沉积断面结构上,地面高程由高到低分别为高漫滩(草滩)—低漫滩(包括过渡稀疏草滩和泥滩)—积水洼地等沉积单元。沉积物主要为细粉沙、极细粉沙和黏土。局部还分布有岗地,其中有丁家山、吉山和太阳山。在地貌景观上,上述山丘,在枯水季节处于湿地平原上的高地,汛期时沦为湖水包围的岛山。保护区9 个湖泊位于赣江、修河两岸,海拔为 14~17米,地势低平,向鄱阳湖稍微倾斜。由于河床往返推移与分汊,形成扇形冲积,泥沙淤积成沙坝、天然堤、湖沼等独特地貌。在鄱阳湖湿地中,吴淞高程 16~12米 处的湿地最适宜越冬候鸟栖息,候鸟主要集中在吴城镇周围大小 9 个洼地。这里除了具备最适宜候鸟越冬栖息的优良环境外,人类经济活动也较少,基本上保留了天然湿地的结构和功能。
水文特征
保护区为半湿润区域, 区内相对湿度稳定。鄱阳湖,古称
彭蠡、彭泽,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为赣江、
抚河、
信江、
饶河和修水五大河流的汇集处。分南北两湖,南北长 170km,东西宽 50~70km,湖水北经九江注入
长江。湖区受修河水系和赣江水系影响,水位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每年的 10 月至次年 3 月是枯水季节,这时水面仅有 500k㎡,低水位仅13m,晚冬最低水位时湖水仅 0.2~0.8m,形成大大小小9个独立的季节性湖泊及湖滩草地,暴露出来的湖底,形成旷如平野的泥滩和草洲;4~9 月是丰水季节,水面约 3000k㎡,最高水位达海拔 21m,9 个湖泊与鄱阳湖连成一片,融为一体,形成鄱阳湖水一片汪洋,具水乡泽国的景观。因此,人们经常用“枯水一线,丰水一片”来形容鄱阳湖的水位变化景观。鄱阳湖具有典型湿地的特点,按成因和分布主要有潮间带滩涂和入湖三角洲形成的湖岸湿地;季节性漫滩与泛滥洼地形成的河流湿地;水位消落区滩地与入湖三角洲形成的湖泊湿地。鄱阳湖湿地面积(即水位消落区及其邻近浅水区)逾 2500k㎡,占鄱阳湖面积的78%。
9 个湖均处在赣江西支、修河尾闾入湖洲前缘,其水文特征受赣江西支、修河及鄱阳湖水文情势的三重影响。保护区水位与鄱阳湖水位的年内变化趋势一致,月平均水位 7 月最高,其次是 8 月;1 月最低,12 月次之。赣江吴城站历年最高水位 22.29m,历年最低水位10.46m。都昌站历年最高水位 21.78m,历年最低水位 8.84m。赣江吴城站和鄱阳湖都昌站的年最高水位一般出现在 5~9 月。两站的年最低水位为 10.46~12.61m 和 8.84~11.63m,多年平均值分别为 11.34m 和 9.77m,一般出现在12月至次年3月。
鄱阳湖区平均水温 18.3℃,比平均气温偏高1.2℃。历年极端最低水温0℃,极端最高水温 37.8℃。月平均水温 8 月为最高,1 月最低,年较差21.8~26.0℃,平均24.3℃。在汛期, 保护区的湖泊与草洲被洪水淹没,与大鄱阳湖融为一体,湖流以吞吐流为主。其中中低水位期以重力型湖流为主,中高水位期以顶托型湖流为主,也经常出现倒灌型湖流,顶托型湖流的流向与重力型湖流基本相同。赣江西支和修河是鄱阳湖各入湖河流中含沙量较大者,年输沙量分别为 284.0 万吨和 224.6 万吨(包括悬移质和推移质) 。湖水含沙量随水位的变化而改变,两者关系密切。保护区是鄱阳湖泥沙淤积较严重的区域。赣江西支尾闾河床平均每年约淤高 20mm,自然堤淤高速度相对慢些,平均每年约淤积 10~15mm,自然湖堤内的洼地泥沙淤积速度很慢,均在 1.5mm/年以下。
资源状况
动物资源
鄱阳湖是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吸引了许多珍稀濒危水禽,越冬珍禽种类多,数量大。区内的鸟类及其他动物资源简要介绍如下:
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仅包括原生生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四大类)46种,其中原生生物14种,隶属9科10属;轮虫18种,隶属10科14属;枝角类8种,隶属6科7属;桡足类5种,隶属4科5属。区内的原生动物大多数具有世界性分布的特点,但多属东洋界地理成分;轮虫和枝角类多属广温性种类;桡足类多为东洋种类。
昆虫
保护区共有昆虫10目63科227种,其中江西新纪录6种,其区系结构相当复杂,与世界各大界均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区系组成以东洋界和东洋、古北二界共有种为主体,形成古北、东洋两大区系交叉重叠现象。
软体动物
整个鄱阳湖记录有软体动物42种,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现只记录到15种,其中腹足类10种,隶属3科7属;瓣鳃类5种,隶属3科4属。区内钉螺对群众健康不利,是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
鱼类
鄱阳湖有着丰富的鱼类资源,共有鱼类21科122种,既有定居性的湖泊型鱼类,又有回游、半回游性的鱼类。其中,以
鲤科鱼类最多,计65种53.3%,其次为
鮠科、
鳅科、
银鱼科鱼类。产量较多、经济价值较高的有
鲤、鲫、鳅、青、草、鲢、鳙等30多种。
鄱阳湖有记载的鲟科鱼类中华鲟、
白鲟是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鲥鱼已被列入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保护鱼类。
两栖爬行类
鄱阳湖沿湖及丘陵地区共有两栖类13种,爬行类50种。
鸟类
保护区现有鸟类310种,隶属于17目55科,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二级保护动物40种,属于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鸟类有153种,占该协定中鸟类总数227种的67.4%;属于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的鸟类有47种,占该协中鸟类总数81种的58%。
整个鄱阳湖地区越冬水禽主要分布在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九个湖泊中,海拔13.5~17米地带为候鸟最适宜栖息地。
白鹤、
白头鹤、
白枕鹤、
灰鹤、
东方白鹳、
黑鹳以及鹭类和鸻鹬类等涉禽,主要栖息在湖边、泥滩或浅水区域中。白头鹤、白枕鹤、灰鹤还经常到草洲上活动,东方白鹳也经常到收割过的农田中栖息。
小天鹅、
白额雁等雁鸭类水禽栖息于深水域中,但赤麻鸭比较特别,主要栖息在草滩或湖边的泥滩上。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候鸟的最大特点是珍稀、濒危鸟类的种类多,数量也大。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
白鹤、
东方白鹳、
鸿雁越冬地,每年到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的白鹤最少近1000只,最多达3100只,近段时间每年来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的东方白鹳也在1000只以上,最高达1873只,鸿雁上万只,最高达4万多只。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是
大鸨、
黑鹳、
小天鹅、
白额雁、
白琵鹭的重要越冬地。
2023年11月29日,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余干保护监测站工作人员在插旗洲日常巡护时,发现一只与众不同的鸟在小天鹅群中,仔细辨认竟然是世界濒危鸟类野生火烈鸟。
2024年2月29日,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吴城保护管理站工作人员在例行河湖巡查中发现吴城老虎圩内湿地栖息着6只白鹤,9只东方白鹳,4只白琵鹭。这是老虎口湿地2021年建成以来,首次监测到野生白鹤、东方白鹳和白琵鹭。
(图册《鄱阳湖鸟类》图片来源)
哺乳类
据不完全调查,整个鄱阳湖地区有兽类45种,保护区有31种。有
河麂、
穿山甲、
江豚、
小灵猫等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2021年11月10日,保护区工作人员在鄱阳湖都昌水域开展
江豚种群监测时,监测到数量在60头左右的大型长江江豚种群。当前鄱阳湖正处于枯水期,江豚全部集中到湖区主航道中,露出水面嬉戏,场面壮观。
植物资源
保护区及周边地区共有苔藓植物2科3属3种,蕨类植物8科11属12种,裸子植物5科8属11种和被子植物80科330属430种和变种,合计128科359属476种和变种。
根据植物群落的性质、生境、结构、种类组成,将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分为天然植被和栽培植被两大类型。天然植被分为:沙丘阶地植物群落,包括7个群丛;红壤阶地植物群落,包括7个群丛;湖洲潜育沼泽植物群落,包括32个群丛;河漫滩植物群落,包括7个群丛;水生植物群落,包括1个群丛。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具有如下特点:
浮游植物
现有浮游植物50种,隶属7门31属,其中硅澡门21种,绿澡门17种,蓝澡门5种,裸澡门3种,隐澡门2种,金澡门1种,甲澡门1种。鄱阳湖澡类数量不大,其中大湖池为中营养类型,其它各湖则属每升百万个细胞数量级的贫营养类型。
机构设置
鄱阳湖保护区隶属于
江西省林业厅,为正处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2011年列入参公管理。保护区现有编制100名,在编84人,正在招公务员10人。基层保护站工作人员占总人数的62%。在职人员中具有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业务相关学历的大专以上学历者有52人,占58%,高中级职称人员12人,研究生学历5人,研究生在读3人。
管理局内设办公室、人事科、科研管理科、资源管护科、财务科、项目管理科、宣传教育科、社区事务科8个职能科室,吴城、大湖池、沙湖、大汊湖4个保护管理站以及进贤、余干、鄱阳、都昌、湖口(验收)、九江(已开工)、星子(待建)7个保护监测站。
特色旅游
观鸟
服务设施
保护区在南昌和观鸟区均设有观鸟者宿舍(双标间,内有空调、热水器、电话、有线电视等,按三星级标准装修)、食堂,在观鸟区还有标本馆、观鸟台、观鸟高速快艇、双筒和单筒倍望远镜,高统套鞋等观鸟设备设施。
(图册《鸟类天堂--鄱阳湖》图片来源)
观鸟手续申请
所有游客需得到准许方可进入保护区,观鸟申请可直接向保护区提出,办入区观鸟手续。申请内容主要包括:游客人数、姓名、国籍、年龄、职业、旅游天数和时间、旅游后去处等。
观鸟交通
到南昌后,可直接开车走南九高速公路去吴城,也可到沙湖保护站和大汊湖保护站观鸟。如果是国外游客可先乘机到香港,然后再转机来南昌。如果在香港滞留时间长的话,可参观米埔保护区(位于新界),去看看那里的越冬水禽。
到吴城后可坐中巴或机动木船进入湖区观鸟,时间在1小时左右,个别远的观鸟点要花2~3小时的时间。
可观赏的鸟类
冬季主要是水禽,有124种。常见的有白鹤、白头鹤、白枕鹤、雁鸭和 鹬类,还有森林鸟类。
夏季主要是鹭类和森林鸟类,如白鹭、池鹭、夜鹭、牛背鹭、中白鹭、繁殖鸟如野鸭类、鸻鹬类等。
春秋季主要是南来北往的迁徙鸟类,如主要是雀形目如鷬鹂、鸲类、鹟类等和鸻形目鸟类等。
观鸟最佳期
每年的10月中旬至次年的3月中旬。
吴城古镇
位处鄱阳湖、赣江、修水交汇点,自古为江西水运、商贸集散的辐射之地。
吴城古镇是江西四大名镇之一,曾经繁华一时,王勃、苏轼、文天祥、朱元璋、孙中山等历史名人曾涉足于此,有着诸多的文化遗迹,石堤、点将台、吉安会馆、望湖亭等处的残墙断壁、碑文石刻,无不向游人讲述着历史的沧桑。
吴城现存古迹主要有:望湖亭、吉安会馆、湖南会馆、荷兰教堂、中山公园等。
(图册《吴城古镇》图片来源)
所获荣誉
2021年6月,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吴城保护管理站党支部被确定为“江西省直先进基层党组织”拟表彰对象。
2021年6月28日,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吴城保护管理站党支部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