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属是鲸目鼠海豚科水生动物。头圆;无背鳍;背部自体前2/5处至尾鳍之间有不明显的隆起脊,脊前及脊上有棘状细小结节。全身铅灰色或深灰色,腹面色淡。上下颌每侧有铲形牙齿15-19枚。
动物学史
曾经,江豚属被认为只有一个种“江豚”及三个
亚种“长江江豚”、“
东亚江豚”和“
印度洋江豚”,即江豚是单属种。但2008年的研究建议将
窄脊江豚的两个亚种即窄脊江豚(长江江豚)和印太江豚分为两个独立的物种,将东亚江豚并入印太江豚。有证据指出,它们虽然在相当广阔的亚洲东部地区中同域生活,但它们却不能互相交配并繁殖下一代,这些证据使它们倾向于分成两个独立的物种。即使是在野生状态下自由放养的个体,也能从其背的外部特征中将两者分辨出来。
此外,即使有几百以至数千条动物尸体已被检验,但从来未有找到两者之间的中间物种,因此有理由相信此两物种在很久以前,如末次冰川期已经开始分离出来至今。另外根据颅骨测量的证据也可看到两者之间的明显分别。此外窄脊江豚也以亚群落的形式在部分地区生活,并可能适用于其广泛的分布中,因此可解释为何过往未有将两种分离的原因。
2018年4月15日,中国和美国科学家在著名的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长江江豚与印太江豚之间存在着显著而稳定的遗传分化,因此可以将长江江豚认定为独立物种。该论文被发表在《自然通讯》上,论文指出长江江豚和印太江豚此前都属于“窄脊江豚”亚种,而经过多年的观察,长江江豚与印太江豚之间出现了大量的基因差异,同时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生殖隔离,因此可以将长江江豚认定为独立物种。随着长江江豚“升级”为独立物种,因此鲸豚类物种也由原来的89种增加为90种。
形态特征
江豚属的物种体长为120-190厘米,体重100-220千克。它们的头部较短,近似圆形,额部稍微向前凸出,吻部短而阔,上下颌几乎一样长,牙齿短小,左右侧扁呈铲形。眼睛较小,很不明显。前5个颈椎愈合,肋骨通常为14对。身体的中部最粗,横剖面近似圆形。背脊上没有
背鳍,鳍肢较大,呈三角形,末端尖,具有5指。
尾鳍较大,分为左右两叶,呈水平状。后背在应该有背鳍的地方生有宽3-4厘米的皮肤隆起,并且具有很多角质鳞。全身为蓝灰色或瓦灰色,腹部颜色浅亮,唇部和喉部为黄灰色,腹部有一些形状不规则的灰色斑。一些个体在腹面的两个鳍肢的基部和肛门之间的颜色变淡,有的还带有淡红色,特别是在繁殖期尤为显著。
近种区别
栖息环境
江豚生活于靠近海岸线的浅水区。主要是在沿海水域,包括浅海湾,红树林沼泽,河口和一些大的河流中,偶尔会出现于远离岸边的浅水海域。这属物种对沙地或软床地区海域有强烈的偏好,通常栖于咸淡水交界的海域,也能在大小河川的下游地带等淡水中生活,长江江豚是唯一全生活在淡水的江豚物种。
生活习性
喜欢单只或成对活动,结成群体一般不超过4-5只,但也有87只在一起的记录。江豚能发出两大类声信号,高频脉冲信号由一连串的单个高频窄脉冲所构成,一般在20-120个之间,为声纳信号或称为回声定位信号,主要是在探测环境、捕食时发出;低频连续信号为时间连续信号。由于频率的高低不同,人耳听起来有的象羊叫,有的似鸟鸣。它与白鳍豚基本上不合群,但也偶尔在一起共同嬉戏。江豚对水温的适应范围很广,从4-20℃均能够正常地生活。
江豚性情活泼,常在水中上游下窜,身体不停地翻滚、跳跃、点头、喷水、突然转向等动作。侧游时尾鳍的一叶露出水面,左右摇摆,从空中划过。受到惊吓后便急速游动,然后一次或连续数次使身体腾空,大部分露出水面,仅尾叶在水中向前滑行,偶尔全部身体都跃出水面,高度达到0.5米。直立游动时,身体的三分之二都露出水面,与水面保持垂直的姿势,能够持续数秒钟。每当江中有大船行驶,江豚则喜欢紧跟其后顶浪或乘浪起伏。还有有趣的吐水行为,将头部露出水面,一边快速地向前游进,一边将嘴一张一合,并不时从嘴里喷水,有时可将水喷出60-70厘米远。呼吸时仅露出头部,尾鳍隐藏在水下,然后呈弹跳状潜入水下。呼吸间隔一般为1分钟左右,但如果受惊,下潜的时间可达8-9分钟。一般如果入水时不弓着身,在水下停留的时间就不会很久,但下潜时弓身的幅度很大,则表示将要深潜,不会连续出水。当顺流游动时,下一次出水的位置一般在前一次出水位置之前10米左右,傍流时一般在前一次出水位置之前5米左右,而逆流时只能前进3米左右。如果即将发生大风天气,江豚的呼吸频率就会加快,露出水面很高,头部大多朝向起风的方向“顶风”出水,在长江上作业的渔民们把它的这种行为称为“拜风”。这可能是天气变化之前气压较低,使它不得不增加呼吸频率,以获得足够的氧气。
江豚的食物包括青鳞鱼、玉筋鱼、鳗鱼、鲈鱼、鲚鱼、大银鱼等鱼类和虾、乌贼等,随着所处的环境不同而改变。觅食的时候首先快速游动,多为深潜,露出水面频繁,呼吸声也较大,有时嘴上还沾有污物,在水面激起数十厘米高的涌浪。发现猎物后就向前猛冲,接着快速转体,用尾叶击水、搅水,驱赶鱼群,使其惊散。接着快速游动,迅速接近猎物,头部灵活地转动、摆动以便准确定位。咬住猎物后,将鱼头调整为正对着咽喉的方向快速吞下,然后再进行下一次捕食,也有时将较小的数条鱼都衔在口中后,再一次吞下。饱食后便缓慢地游动或悬浮在水中。如果集体发现鱼群,就协调行动,彼此分开游动,潜水不深,游动方向不定,常伴有前扑和甩头的动作,将猎物包围,被追逐的数十至上百条银白色的小鱼被迫跳出水面,使水面一片银光闪闪,场面蔚为壮观。江豚捕食同时,空中盘旋的鸥类就会及时赶来,趁小鱼露出水面时不停地飞速掠过水面,抢食小鱼。
分布范围
分布于西太平洋、印度洋、日本海和中国沿海等热带至暖温带水域、包括巴林、孟加拉国、文莱、柬埔寨、印度、印尼、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马来西亚、缅甸、巴基斯坦、卡塔尔、沙特、新加坡、泰国、阿联酋、越南、斯里兰卡、阿曼、日本、韩国和朝鲜。
中国(长江流域、澳门、香港和台湾) 。
繁殖方式
江豚的交配从雄豚和雌豚之间的热烈追逐开始到交配结束,一般需要30-60分钟,一天之中可以出现十多次,而且昼夜不分。雄豚在追逐雌时腹部及尾柄前后游动,有翻滚、侧游、仰游等多种姿势,水面常常被搅得波浪不止,水花四溅。伴游时,雄豚和雌豚平行露出水面或潜入水中,身体不同部位触碰、相蹭,有时它们还用吻端相碰,吻触对方生殖部位等,逐渐引发交配。当发情到一定程度后,它们将腹面相对,生殖裂靠近,雄豚将生殖器外露,继续相伴游动,直至雄兽豚的生殖器插入雌兽阴道内,达到结合。这时水面相对平静,大约2分钟之后,交配结束。雄豚和雌豚缓慢地从水中上浮,然后分开。
分娩之前10天左右,雌豚的呼吸频率逐日增高,食量渐减。到分娩之前5天时乳裂、生殖裂逐渐涨大,张开,乳头外突。游泳时常停止于水面,身体左右晃动,好象失去平衡一样。分娩开始前约25小时,外阴部进一步张开,阴道口有乳白色液体流出。分娩时阴道口叉开,每隔3分钟左右上下急游、翻滚一次,大约持续2一3分钟后缓慢游动,间歇3分钟后再次急游。每次急游时,雌豚便开始用力,这样幼仔就可以产出来一点,但一松劲的时候,仔豚就又缩进去了。一直到一次间歇之后,雌豚突然持调续用力,才将胎儿整体娩出,幼仔马上奋力向上游动,雌豚则腹面朝上,身体朝与幼仔相反的方向游动,拉断脐带。幼仔顺势冲出水面,呼吸空气。整个分娩过程大约历时约160分钟左右。
10月生产,每胎产1仔。雌豚有明显的保护、帮助幼仔的行为,表现为驮带、携带等方式,非常有趣。驮带时,幼仔的头部、颈部和腹部都紧贴着雌豚斜趴在背部,呼吸时幼仔和雌豚相继露出水面。幼仔长大一些后,雌豚就常用鳍肢或尾叶托着幼仔的下颌或身体的其他部位游动,呼吸时也相继露出水面。携带的方式更为常见,雌豚和幼仔靠得很近,相距大约5一10米远,但身体并不接触,也是前后相继露出水面。授乳时,雌豚和幼仔常出没在水较浅、较缓的区域,雌豚身体稍微侧向一边,将一侧鳍肢的露出,幼仔则紧贴雌豚的腹部,每次授乳的时间大约为5一10钟。有时雄豚也参与抚养幼仔,让幼仔游在雄豚与雌豚之间,但一般更靠近雌豚,“一家子”在水中同时沉浮,几乎平行地露出水面。江豚雌豚的母性极强,如果幼仔不幸被捕捉,雌豚往往不忍丢弃,因此常常也同时被捕。
下级分类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种群现状
该属物种分布范围有限,被认为处于数量减少的趋势,主要由于栖息地的丧失,生存的水质环境被污染和破坏,已被列为生存近危,急需保护的物种。
中国是长江江豚的故乡,先后建立了数个保护区:江西鄱阳湖生态保护区、湖北洪湖保护区、安徽铜陵保护区、江苏镇江豚类保护区及湖北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
2018年7月,科学考察估算长江江豚数量约为1012头。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但其极度濒危的状况没有改变,依然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