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由《
中国国家地理》发起组织的“选美中国——中国最美的地方大型评选活动”全面揭榜。这次颠覆传统的评选是中国民间首次集合了众多强势媒体、众多专家评委、众多群众参与的全方位按类别划分的对中国美景的巡礼。在杂志中,对评选结果表述为:名山名湖纷纷落马、冰川
雅丹进入视野、
边缘文化大放异彩。同时,选美中国也是一
台湾电视节目。
评选活动
评选在不同的范围内有不同的标准,总体注重生态角度的思考
当期杂志
一本专业的自然科学杂志,因地理知识也可以娱乐化渐渐为人关注,在纪念55周年时,“地理选美”一改文风推出500页,后又推出精装版,这个策划使得一时间洛阳纸贵。杂志的页码之最也期待有更好选题的人再来开创。《中国国家地理》作为一个科学的传媒杂志,倡导的是自然、人文,尤其是在揭示自然的过程和变化,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议题是它在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怎么样的概念知道我们人和自然的关系,这样的传媒杂志在做这样的事情是理所当然的,是它自己当之无愧应该去做的事情。
因55周年社庆而推出的第10期550页加厚版“选美中国特辑”,因售价16元不变而引起读者强烈关注。历经半年筹备实施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也在第10期杂志全面揭晓。杂志社投入1000万发行55万册杂志答谢55年来一直支持和关爱杂志成长的新老读者,奉献出一期值得永久珍藏的杂志。美好的初衷,未必取得完美的结果。《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特辑”10月8日上市,令人疑惑的是许多《中国国家地理》的新老读者都买不到杂志。第十期国家地理杂志严重脱销事件,造成广大真正的爱好国家地理的读者们议论纷纷。
简介
“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中,许多曾经默默无闻的地方被推到了公众的视野之中,《中国国家地理》在杂志中将此表述为:颠覆传统:名山名湖纷纷落马;推进审美:冰川雅丹进入视野;关注西部:边缘文化大放异彩。新的世纪,《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从一个全新角度向世人揭示一个最美、最自然的中国,推进了新时期的审美进程。
此次活动由《中国国家地理》主办,全国34家媒体协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历时8个月,共评出“专家学会组”、“媒体大从组”与“网络 手机人气组”三类奖项。“媒体组”与“人气组”分别以媒体投票及网友、手机用户投票的方式各产生12个获奖地方。而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浓墨重彩推出的“专家学会组”奖项则别具一格,分成了山、湖泊、森林、草原、沙漠、雅丹地貌、海岛、海岸、瀑布、冰川、峡谷、城区、乡村古镇、旅游洞穴、沼泽湿地等15个类型。
最美山峰洞穴冰川
评委:朱德浩、张寿越、陈安泽、林均枢、
熊康宁、杨浪涛
评委:王兴国、
冯宗炜、
李文华、李勃生、张军、
蒋有绪、李雪梅
评委:
朱学稳、
陈伟海、张寿越、林钧枢、顾荣保、
熊康宁、
尹杰最美江湖瀑布峡谷
评委:王衍用、王兴国、关志华、李勃生、
李贵云、
吴必虎、周晓红
最美草原沙漠雅丹
评委:
伍光和、汪久文、
吴正、
郑度、杨根生、
夏训诚、耿菲琳
评委:伍光和、汪久文、吴正、郑度、杨根生、夏训诚、耿菲琳
最美岛屿海岸
评委:
王永吉、
陈清潮、陈安泽、
金翔龙、
周秋麟、夏东兴、黄秀芳
9.林进屿、南碇岛:火山地貌珍品的遗存
10.海陵岛:南中国海边的银滩
最美城市乡村古镇
评委:
邓东、王建军、王建国、
王景慧、
冯骥才、
吴良镛、
俞孔坚、崔凯、耿菲琳
评委:邓东、王建军、王建国、王景慧、冯骥才、吴良镛、俞孔坚、崔凯、耿菲琳
主要影响
打造“中国最美地方排行榜”。2005年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建社55周年,它很好地抓住了这一契机,组织各方面的专家,经过半年的评选,由各地的媒体配合,打造出了一份“中国最美地方排行榜”。《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选美中国”事件,成为受众关注的焦点,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所以55万册杂志一上市就罄售一空。后来又出了2005年第十期的精装版,撤掉了所有的广告,增加了峰林和丹霞地貌两部分内容,软皮包装改成了硬皮包装,定价由16元改为68元,一次印制了18万册,又很快脱销,可谓“洛阳纸贵”。又印制了它的精装修订版,也就是第二版,一时间《中国国家地理》第十期的精装版成为馈赠的礼品和收藏品。创造了出版界的一个奇迹,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国家地理》的品牌价值。这也将会成为期刊营销史上的一个经典的成功案例。在整个“选美中国”事件中,杂志社还运用了市场饥饿策略,抓住了受众“物以稀为贵”的购买心理和经销商“买畅不买滞”的心理。当杂志社第十期“选美中国”特辑以550页,16元的震撼价上市时,由于物超所值,55万册立即被抢购一空,很多读者都没能买到这本书,把很多受众的购买欲望调了动起来,读者到处求购此书,使受众和经销商产生了一种“饥饿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马上推出了第十期的精装本,价格也由16元改为68元,比原先涨了四倍还多,可是很多读者还担心自己像上次一样买不到此杂志,纷纷提前预定,很多读者都不只订一本,而是多订几本送给朋友。而经销商也纷纷订货,杂志社只好限制经销商订货的数量。
杂志社继续维持和开发这一“选美中国”活动的品牌价值,2006年元月10日在贵州黄果树瀑布风景名胜区,以“策划最美指点江山,推进审美和谐发展”为宗旨,举办了首届“中国最美的地方”高峰论坛。在这次论坛上,与会代表共同签署了《首届中国最美的地方高峰论坛·联合宣言》,并且成立“中国最美的地方”战略联盟。以后“中国最美的地方”高峰论坛将依次在各“最美”景区轮流举行,使“选美中国”活动具有了延续性。这将有利于保持和扩大“选美中国”活动的影响力,增强这一活动的品牌价值,保证了品牌的活力。
实践分析
《中国国家地理》对既有常识的颠覆还不止于颠覆本身,它的每次颠覆都是为建构读者在这方面的新常识做准备。在每次策划颠覆的同时也向读者提供了此前并不广为人知,但是一旦被公众知晓就很可能引导他们自然而然地形成新的常识的事实材料。既有常识的颠覆和新常识的建构在逻辑上有先后秩序,它们彼此相互提供支撑;但是在传播的时间上却是同步的,破与立几乎是同时进行。在颠覆既有常识与建构新常识的同步推进中,不仅有效而持续地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愿意关注甚至不得不去关注的注意点,又通过对注意点基本完备的诠释增进了刊物自身的公信力;公信力的有效提升又使得它挑战、颠覆、重构既有常识的话语权力持续地攀升。各个环节循环作用的结果就是,《中国国家地理》不仅稳稳在同类期刊中占据首席地位,而且它提出的话题越来越容易直接而迅速地成为公共话题。
以2005年度的“中国最美十大名山”评选为例。历来被认可的“名山”绝大多数集中在东部和中部的汉族聚居地区,这跟既有的“名山”的认定多形成于近代以前有直接的关系。在现代交通工具普及以前,内地人士极少行至河西走廊——大渡河一线以外,纵使有人偶尔到达,也缺乏能够如实再现所见景色的记录手段和传播平台。《中国国家地理》在发起评选十大最美名山的时候,使用了相当丰富的图片资料,不仅提示了诸多西部山川的存在,更直观地向读者展示了它们是怎样地存在。而且,《中国国家地理》明智地将诉求的标准收拢到“美丽”上,“美丽”与否本身与民族、宗教等人文范畴没有直接的关联,“最美名山”也就被营造成了一个事实问题。
电视节目
选美中国是台湾中视2010年改版的中国文化节目之一,由尹乃菁和兰萱主持。向观众介绍大陆的美景,奇人异事,社会文学等等。随着两岸的关系不断改善,这样的介绍大陆节目也会愈来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