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贤冠,汉语词汇,拼音为jìn xián guān,是古代汉族冠饰之一,古时朝见皇帝的一种礼帽,明代改称
梁冠。原为儒者所戴,唐时百官皆戴用。《
后汉书·舆服志下》:“进贤冠,古
缁布冠也,文儒者之服也。
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公侯三梁,
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史
私学弟子,皆一梁。” 唐
杜甫 《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
大羽箭。”《新唐书·车服志》:“进贤冠者,文官朝参、三老五更之服也。” 清
方文 《送谢孺玉计偕》诗:“自古 长沙 有芳躅,莫教虚负进贤冠。”
是
梁冠的一种。进贤冠也是中华服饰
艺术史上重要的冠式,在汉代已颇流行,上自公侯、下至小吏都戴进贤冠,魏晋南北朝继之,在唐宋法服中仍保有重要地位,但其形式也在变化之中,到明朝演变为梁冠。古代礼制讲进贤冠,常说它前高7寸,后高3寸,长8寸。这里的长是指
帽梁的长,与前高7寸,后高3寸的
帽缘平上帻,等于在冠
下加了帽座。帻在古时本是
劳动人民
据《续汉书·舆服志》记载,公元前48年
刘奭当皇帝(即汉元帝),因他的额上有壮发,常戴帻以为掩护,群臣仿之。这时的帻质料和做工当然就讲究起来。到公元9年
王莽篡汉,他头顶
秃发秃顶延熹魏孝文帝(公元471年至500年)时,又把颜题增高、颜题延长到
后脑部位时再升高立起,使两边缝接处竖立成
三角形帽圈人物雕塑和绘画资料来看,晋代的进贤冠,冠耳已急剧升高,其高度与展筒的最高点相齐,展筒外廓由原来的〓形变化成Λ形,及至唐代,冠耳逐渐扩大并由尖角形变成圆弧形,而展筒则逐渐降低缩小,把介帻的屋与进贤冠的展筒融成一体,形成一种由颜题、帽屋及帽耳组合的新冠帽,即唐代的
平巾帻。
一品为冠七梁,革带用玉,绶用云凤四色花锦。
二品为冠六梁,革带用犀,绶同一品。三品为冠五梁,革带用金,绶用云鹤花锦。四品为冠四梁,绶同三品。五品为冠三梁,革带用银,绶用盘雕花锦。六品、七品为冠二梁,革带用银,绶用练鹊三色花锦。八品、
九品为冠一梁,革带用乌角,绶用鸂鶒二色花锦。唐宋之后梁冠在旧制基础上增加了梁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