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江寺,位于
安徽省
安庆市
枞阳门外的长江边上,占地3万余平方米,由天王殿、
大雄宝殿、
振风塔、毗庐殿、藏经楼、大士阁、法堂、
广嗣殿等建筑组成。古称护国永昌禅寺,又名万佛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年)。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邑绅阮自华募资重修。殿宇华丽,气势恢宏,为沿江名刹。
寺庙简介
迎江寺,大门上方书有“迎江寺”三字匾额(光绪捌年榖旦),门两边各置
铁锚一个,重约3吨,这是该寺有别于其他寺庙的独特之处。
据民间传说,
安庆地形如船,塔为桅杆,若不以锚镇固,安庆
城将随江东去,故而设之。门口右边墙壁
上字:“
佛日增辉,法轮常转”,门口左边墙壁上字:“
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主体建筑
寺内建筑以四进殿堂及一塔为主体,一进天王殿,殿高10.4米,面积约300平方米。正中坐一尊袒胸露腹、张口憨笑的弥勒佛像,背后站韦驮像,面对释迦牟尼佛。殿两侧分列“
四大天王”,各高3米余,气势威严。
大雄宝殿高17.72米,面积409平方米。殿内有三尊大佛,居中是
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东西两侧为消灾延寿药师佛和阿弥陀佛,殿后骑狮的为文殊菩萨,骑象的为普贤菩萨。两厢
佛台上供降龙、
伏虎等
十八罗汉塑像,姿态各异,造型生动。
毗卢殿脊高17.7米,面积约580平方米。殿内中间供奉的是
毗卢佛,左边是大
梵天王,右边是
帝释天神,毗卢佛背后的悬壁上塑的是高达10多米的海岛,岛上有《华严经》中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等一百多个人物塑像,海岛下塑有“
四海龙王朝观音”,整个塑像精美逼真。
寺由殿、堂、阁、楼、房、塔、园等组合而成,占地2.2万平方米。临江的山门上嵌有清光绪帝手书的“迎江寺”3个楷书金字,雄浑稳健,光彩熠熠。汉白玉石的门券上嵌有四爪神龙浮雕,翘首扬尾,势若扑江。山门左右各有一只大铁锚,重约3吨。步入山门即为天王殿,弥勒佛端坐神龛内,四大天王分列两侧,神态各异。拾级28阶而上,为赵朴初手书匾额的大雄宝殿。殿内,如来佛慈眉善目,阿难、迦叶祥和稽首;文殊、普贤、观音、地藏4大菩萨和药师大佛、阿弥陀佛及降龙伏虎十八罗汉,各具神韵,栩栩如生。后为毗卢殿,供奉神佛毗卢遮那和帝释、大梵两大天王。殿后是四海龙王朝观音的“海岛”群雕。第四殿为藏经楼,珍藏有明光宗敕赐描金《妙法莲华经》和素描观音大士像等瑰宝。全寺供奉佛像近500尊,还有清乾隆帝、西太后慈禧所赐金字匾额“善狮子吼”和“妙明圆镜”等。
藏经楼
楼高16.2米,面积981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层。楼上藏有佛经万余卷,还有《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附《心经》,保存完好。这部经书迄今有500余年历史,经书中还有多幅佛像和普渡众生像。楼下为法堂,供讲经说法和重大
宗教活动之用。中层是
西方三圣像。
振风塔矗立寺中,始建于宋,重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原名“万佛塔”,是
长江流域少见的迎江
七级浮图。
远看如同一直立的
圆锥体,挺拔秀丽,气势雄伟;近看由砖石砌成的楼阁式建筑,嵌空玲珑,庄重华美。该塔七层八角,内共有168级台阶,每层有石栏环卫。塔中心为八
角瓜皮顶空厅。
振风塔塔门布局多变,游人登上二层以后往往入而碰壁,不得其门而上,因此人声笑语不绝,一旦得门而上,则又勃然而悟,其乐无穷。每层檐角发戗,戗下系
铜铃,随风作响,悠扬远送。塔的底层供奉一尊5米高的
接引佛,二层供弥勒佛,三层供五方佛,四层以上有浮雕佛像600多尊,塔顶为八方体
须弥座,上接
半圆形覆钵和5个
铁球(佛称相轮),1个
葫芦宝瓶,用铜轴串在一起构成塔刹。
寺内胜景
浑厚的塔身衬着造型优美的
塔刹,巍然高耸,直入云霄。“塔影横江”是一幅晴空月夜美丽奇异的图画,被誉为
安庆胜景之一。“过了安庆不说塔”、“万里
长江第一塔”和“宝塔王”的美称,引得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留下美好诗篇。
此外迎江寺还有
宜园(
放生池)、大士阁、
慈云阁、迎江楼等建筑,结构崇宏辉煌。寺内还有
素菜馆,精制各种素菜400余种,风味独特,游人至此可一饱口福。
规模之大
安庆迎江寺位于
安庆东门外,濒临
长江,占地3万余平方米,始建于
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历代均有整修或修建。
据《
安庆府志》和《
怀宁县志》记载,迎江寺于
明万历已未(公元1619年)由
怀宁县士绅
阮自华募捐重建,
明光宗曾亲书匾额“护国永昌禅寺”,清顺治七年(1650年)敕改“迎江禅寺”,乾隆帝赐“善狮子吼”额,光绪八年(1882年)题匾“迎江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近代名僧
月霞于
九华山创办中国第一所佛教院校以后不久,即来到迎江寺担任方丈,在其住持期间,留下了著名的反对
袁世凯称帝的“月霞方丈公案”。月霞离去之前,派弟子心坚来迎江寺担任方丈。
迎江寺位于
安徽省安庆市
枞阳门外的
长江边上,整座寺院建筑在长江岸边的高地上,殿堂巍峨。
布局结构
该寺由天王殿、
大雄宝殿、
振风塔、
毗庐殿 、
藏经楼、人士阁、法堂、
广嗣殿等建筑组成。天王殿、大雄宝殿建筑在高台上,十分雄伟,为
硬山顶,
小青瓦屋面。毗庐殿
重檐歇山顶,粘土
筒瓦,有发戏、提栈,无斗拱。藏经楼为现代式重檐歇山顶,小青瓦屋面,是近代寺院建筑。
寺内文物珍藏十分丰富,最有价值者为明朝金粉写经《妙法莲华经.观世音普门品》 (附《心经》 )。
此经用金水在
瓷青纸上写成,
赵体楷书,笔法庄重秀逸;经书中有50幅佛像和菩萨度化众生图,画法技术高超,被国家定为
一级文物。此外还有清人翁同、
曾国藩等人的竹书扇面;近人
张大千、
齐白石等人的
山水花卉作品;当化
画僧懒悟大师的禅机国画。另有明清时代的各类碑记九块。
振风塔是迎江寺最具特色的建筑,又名“万佛塔”。始建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现存的振风塔共七层,高60米。塔身平面形状为
正八边形,底层边长约5.5米,两对边距离约13米,逐层收缩。塔内空心,有石级直通塔顶。
寺内古塔
万佛塔二层由塔外入口,三层以上设在两道正八边形夹墙之间。塔中心八角瓜皮顶空另有三或四面设供涵直通塔外,石级出入口设在
拱涵一侧,无拱涵之塔面设一拱形
壁龛,各层拱涵或壁龛
两侧对称设一至五个小壁龛,龛内供六百多座砖雕佛像,龛后有缝直通塔内夹道和空厅顶部各壁佛,使
佛灯常明。塔底层高一宽约三米的有柱长廊,两层以上设无柱长廊,檐角发戏,戏下系铜铃,梵声常鸣。
塔顶是八方体须弥勒座,上接覆钵、相轮、瓶等,以铜轴相连构成
塔刹。
振风塔已被安徽省政府列为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迎江寺建立以来,历朝香火兴盛,延绵不绝。1949年后,政府多次对寺庙进行维修、保护。
1983年迎江寺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1984年移交给佛教界管理使用,近年来,迎江寺成立了由僧人组成的管理委员会,恢复了
丛林制度,办起了素餐馆,实现了以寺养寺,迎江寺的殿堂楼阁也都修葺一新,成为安庆市的一颗明珠,镶嵌在
长江之滨。
历史沿革
迎江寺创建于宋开宝七年(974年),曾名“古万佛寺”,由僧涵万募化而建。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邑绅
阮自华在此基础上重新募建,明光宗皇帝御书敕名“护国永昌禅寺”。
清朝初年重建,康熙二年(1663年),巡抚张朝珍修大殿和山门,至此迎江寺方成规模。以后续有整修扩建,终成沿江一带名刹。
咸丰十一年(1861年)毁于战火。清同治元年(1862年)重建,名“迎江寺”,意为寺院迎长江而立。光绪元年(1875年),慈禧太后赐给迎江寺“妙明园”匾额,悬于藏经阁上。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近代名僧月霞于
九华山图库创办中国第一所佛教院校以后不久,即来到迎江寺担任方丈,在其住持期间,留下了著名的反对
袁世凯称帝的“月霞方丈公案”。月霞离去之前,前派弟子心坚来迎江寺担任方丈。迎江寺大门上方书有“迎江寺”三字匾额,门两边各置铁锚一个,重约3吨,这是该寺有别于其他寺庙的独特之处。据民间传说,
安庆地形如船,塔为桅杆,若不以锚镇固,安庆城将随江东去,故而设之。
迎江寺创建于宋开宝七年(974年),曾名“古万佛寺”。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重新募建。清朝初年又重建,以后续有整修扩建,终成沿江一带名刹。
清朝
咸丰十一年(1861年)毁于战火。清同治元年(1862年)重建,名“迎江寺”,意为寺院迎长江而立。
光绪元年(1875年),
慈禧太后赐给迎江寺“妙明园”匾额,悬于藏经阁上。
1983年迎江寺被列为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1984年移交给佛教界管理使用。1949年后,政府多次对寺庙进行维修、保护。
佛教法师
皖峰法师:皖峰老和尚
俗姓聂,名火印,字绍周,一九一五年
农历三月十五日出生于安徽省潜山县
梅城镇高集村一个普通的
农民家庭。
老和尚生而多难,五岁丧父,十五岁母亡,至二十一岁时终
感悟人生大意,于
潜山三祖寺礼妙慧上人剃度为僧。翌年于
庐江县冶父山实际寺得
具足戒。后随师公后
枞阳县青山石屋寺学《
教观纲宗》及《止观坐禅法要》 ,得大受用。后回到潜山三祖寺,1940年受僧众推举,开始担任潜山三祖寺住持,兼潜山县
佛教会副会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皖峰老和尚在潜山发起创办战后灾童教养所,以救助在战争中失去教养的孤童。1947年春,皖峰老和尚参加安徽省佛教会在迎江寺举办的僧伽培训班,结业时因一篇《佛教改革之我见》论文受佛教界重视,并被派往
桐城大宁寺担任
监院,兼任桐城佛教会秘书长。1947年冬被请入迎江寺担任银钱副寺,为本僧、月海二位老和尚的随从秘书。1948年,为追寻一代净宗大师
印光法师的足迹,老和尚来到
江苏省
苏州市
灵岩山寺参学。该年夏天,江苏
徐州特大
旱灾,皖峰老和尚受该寺方丈
妙真老和尚委派,参加上海佛教界徐州放赈
救灾委员会进行放赈救灾工作,其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
道德风尚受到上海佛教界及徐州各民众的好评。该年秋天,皖峰老和尚入住灵岩山佛学院进行系统的佛教理论学习,直接受慧于当时著名的
学问僧直纯法师。
1950年,皖峰老和尚因学业优良,回到
苏州灵岩山寺,担任灵岩山佛学院监学。1951至1966年期间,皖峰老和尚曾先后担任
灵岩山寺总务副寺、念佛堂堂主、灵岩山寺监院等职,并先后被选为
吴县人民
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及
苏州市佛教协会理事。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皖峰老和尚受尽了迫害,身心均遭受到极大的摧残,然而他对佛教的信仰坚定不移,护持佛教的决心也始终不变。1970年,他被分配到国营
天平山果园当了一名工人。
1984年,应安徽省安庆市统战部以及迎江寺
两序大众的迎请,皖峰老和尚回到阔别三十六年的故乡
安庆,开始担任迎江寺住持。1993年升座为该寺方丈。
为恢复
佛教寺院,皖峰老和尚拖著多病的身躯,冲破阻力,上下呼吁,终于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迎江寺回归僧人自行管理。为了让这一全国重点寺庙尽快恢复对外开放,皖峰老和尚根据有关方面提出的“寺要像寺,僧要像僧”的要求,不顾年老体弱,南北奔波,积极筹措资金。由于他在佛教界的巨大
号召力及在信众中的崇高威望,在极短的时间内,为迎江寺的修复争取到一笔又一笔资金,这些资金,加上社会各界的热情支援和慷慨捐赠,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得面目全非的迎江寺得以在短短几年里恢复到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皖峰老和尚也因此而被视作迎江寺一代中兴祖师。
九次大修
1993年,为了修复年久失修的
振风塔,皖峰老和尚在手术不久后带著虚弱的身体驱车千里,南下广东,募得资金六十余万元,终于在修旧如旧的原则下对振风古塔顺利进行了历史上的第九次大修,馀资另修复了
民国时建筑大士阁及
明代建筑广嗣殿。皖峰老和尚一生不蓄钱物,对待生活一向俭朴,然而他对社会
公益事业却热心捐助。每一次的抗洪救灾,皖峰老和尚都要在寺内带头捐款,以实际行动支持灾民的灾后重建。
1998年,当他在
安庆日报上得知
枞阳县
凤仪乡十八户村民在洪水中房屋倒塌的消息时,十分忧心,这年年底,他请人将自己积蓄的一万余元送往该村,一一分发到十八户农民手里,希望这些灾民能过一个愉快的春节。1995年,但他得知有一个电影叫作《世上只有妈妈好》时,立即让人将他的积蓄五千元送到
安庆市
福利院,他说,没妈的孩子也是宝,希望这些孩子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将来好为社会作出贡献。
皖峰老和尚对“
希望工程”建设更是不遗余力。1994年,他将自己几年的全部积蓄计六万元捐于他的故乡
潜山县
梅城镇高集小学,使该学校得以建二层教学楼一座。该楼被梅城镇政府命名为“皖峰楼”。他还设立“皖峰奖学金”,用以每年奖励该校的教师及优秀学生。1998年,他主动承当
岳西、
枞阳二地二十八名贫困学生的全部学费,并承诺直至这些孩子完成初中阶段的全部学业。
2000年5月,当他听说
贵池市刘街乡源溪小学的小学生没有
课桌椅的消息时,当即凑足五千五百元,帮助源溪小学打制一百张课桌椅,年底,他再次拿出五千元,让人送到刘街乡源溪村,以帮助该村一些贫困家庭过一个愉快的春节。迎江寺据不完全统计,皖峰老和尚到
安庆十八年来捐给社会公益事业的款项计约四十馀万元,这些钱全是他平时节衣缩食的。
作为一名僧人,皖峰老和尚对佛教文化的建设也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他亲自著书立说,先后出版《迎江寺传说》 、 《止观禅》 、《怎样做一个居士》 、《古今大德嘉言懿行录》以及《迎江寺珍藏书画集》等著作多本。一般人都熟知他的名言∶“死后留书不留钱。”为此,这些著作全是他
自费出版。他有感于迎江寺一直没有一本完整的历史文献,决心在有生之年编修《迎江寺志》。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拖著多病的身躯,亲自组织寺志编辑班子,亲自查阅资料,其中的多数篇章,是他抱病一字一句亲自撰写的。经四年多的努力,这本二十余万字的《迎江寺志》终于在他圆寂的前四个月得以正式出版。
培养中国佛教僧才,他不仅多次将身边的弟子送往各佛教院校进行深造,还亲自多次到
九华山佛学院为学僧讲学。老和尚一身正气,刚直不阿。对那些败坏道风、损害佛教形象的行为,他疾恶如仇,决不故息。为了整肃道风,他不仅根据《
百丈清规》亲自制定寺庙规约,自己也身体力行,照章行事。
多年来,他身边不留一个弟子,寺里工作人员中没有一个是
他的亲属,家乡来人需在寺用餐,他掏钱买
饭菜票。虽区区几元,却体现了他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
数百年来,迎江寺香火旺盛,名僧辈出。僧徒多时达千人,故有青铜铸“千人锅”遗存寺中。历代文人墨客、名宦大臣多莅寺观光揽胜。寺内供香客、游人用膳休憩的迎江阁楼,可细品“贵者难尽识,但觉巧烹调”的传统素食素菜。掩映在花木丛中的宜园、可亭、望塔亭等,亦是别具特色的胜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