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70年代
边际效用学派的出现是
经济学中爆发了一场全面革命的标志。这场革命被称为边际革命。这场革命使经济学从
古典经济学强调的生产、供给和成本,转向
现代经济学关注的消费、需求和效用。 边际革命从19世纪70年代初开始持续到二十世纪初,相继二、三十年,边际效用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
杰文斯,
洛桑学派的法国经济学家
瓦尔拉斯和
奥地利学派的
门格尔。他们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先后出版了各自的代表作,并不约而同地讨论了同一个问题,即价值由什么决定。
杰文斯指出,价值由最后效用决定,门格尔指出价值由最小重要的用途决定,瓦尔拉指出价值由最后欲望满足的程度决定,这也就是说在他们的代表作中虽然没有使用
边际效用这一概念,但他们都指出价值是由物品的最终效用决定的,而效用是用以满足人们欲望的程度。以物的最终效用去衡量价值,可谓边际效用价值论,这种理论强调物对人的满足程度,而满足程度完全是主观的感觉,因而边际效用价值论是客观主义的价值学说。必须指出: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提出使经济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即消费领域,因为物的效用只有进入消费领域后才能评价。
1、
古典经济学既无法解释一些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更无法有效解决它们。
2、为此,欧洲出现了古典经济学之外的四种解决问题的方案:①发展社会主义;②支持行业
工会主义;③通过政府管制经济、消除权利滥用和对收入进行再分配;④经济学的
边际主义。
4、但是与前三种方案不同,边际主义仍然坚持
市场配置和分配,反对政府干预,抨击社会主义,并试图阻止工会行为,从而显示出其与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连续性。
安东尼·奥古斯丁·古诺(1801~1877)是一位法国数学家,出版了关于数学、哲学和经济学的一系列著作。他是将数学用于经济分析的最早的经济学家,但其开创性贡献被后人忽略了,直到边际革命的兴起。
古诺是第一位提出
完全垄断、
双寡头垄断和
完全竞争的精确数学模型的经济学家。提出如下命题的第一位经济学家:通过把价格定在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那一点,企业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双寡头垄断理论和反应曲线。
赫尔曼·亨利希·戈森(1810~1858)于1850年辞去其德国政府小公务员的职位,隐居四年,用高深的数理方法,写就《
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一书,并于1854年出版。可惜曲高和寡,无人问津,该书只售出了寥寥数本。戈森非常失望地召回并销毁了剩余的书籍。1871年,
杰文斯出版《经济学原理》第一版后,发现了戈森的这本书,惊奇地发现他的
边际效用理论几乎早就被另一个人完全提出来了。于是,在《经济学原理》的以后的版本中,杰文斯将边际效用理论的提出完全归功于戈森。因此,经济学家戈森才为人所知。
戈森第一定律:当一种产品消费量增多时,因此增加的效用会逐渐减少。即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戈森第二定律:通过获取最大满足的理性消费来平衡边际效用。即边际效用均等原理。
经济学的研究进入消费领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经过了三、四百年的发展,竞争加剧,生产矛盾比较突出,而市场问题集中呈现在供求关系上,供求反映了人们的消费和欲望,所以经济学的研究不能不从人们的消费和欲望出发。门格尔曾经指出:“一切经济理论研究的出发点都是人类的欲望本性。没有欲望,就没有
经济活动,就没有社会经济和以它为基础的科学。对欲望的研究是经济学的关键”。所以借助于边际分析的方法来测量消费者欲望的满足程度,衡量物的效用从而决定价值,推动着经济学的研究。
边际分析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数学分析方法,也就是运用数学中的微积分去观察经济问题。但是这一方法开始还不为更多的人所接受,甚至门格尔对在经济理论中使用数学的方法都表示怀疑。门格尔认为
经济学理论是一种理性的、逻辑的科学,不可能用数学方法去“精确”测定,只能用
演绎法或
归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研究的实践,特别是
经济资源“
稀缺性”的提出,使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这一方法,运用边际分析的方法去观察经济问题。稀缺论认为,财富的增长,人类福利的增进不是经济增长的自由展现,而是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不是一切增量投入都是可取的,只有把增量投入与增量产出联系起来分析才是可取的。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在以后的经济研究中,经济学家提出了
边际生产力、边际成本、
边际收益、
边际替代率、
边际消费倾向等范畴,极大地丰富了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所以,
边际分析的广泛使用是经济学研究的重大变革。
英国著名的经济思想史专家埃里克·罗尔指出,“
边际效用的概念不仅被看做是经济‘工具箱’的一种补充,并且还被看做是经济科学研究方法上的一项极其重要的革新。”因此,每一个学经济学的人都应该了解
边际效用学派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