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哲学领域术语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的自然科学革命性变革中确立的。他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
形成背景
18世纪中叶以来,西欧工业革命促使整个自然科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不但冲击了传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也使思辨的自然哲学(见德国自然哲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这一时期,在自然科学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发现。 首先是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见星云说)描绘了整个太阳系在时间进程中逐渐生成的历史,接着英国地质学家C.赖尔描述了地层的缓慢演化,生物学家C.R.达尔文又以丰富的事实论证了生物通过自然选择而进化的历程。德国的F.韦勒用无机原料人工合成尿素,证明了无机界同有机界之间的联系;M.J.施莱登和T.施旺分别发现了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消除了动物界同植物界之间的壁垒。在物理学中,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发现,表明了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和统一;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见电磁世界图景)证明了电、磁、光之间的同一性;热力学第二定律也揭示了物理-化学过程的不可逆性等等。自然科学所提供的这些关于自然界自身联系和发展的事实材料,大体描绘出了一幅整体的联系和发展的自然图象。于是,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整个自然界都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并导致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经历了从物理科学到生物科学、从理论科学到技术科学的一系列革命,更广泛更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所固有的辩证法,从而更加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它主要包括以下的内容。
自然界
层次结构
现代科学表明,自然界具有无穷的连续系列的层次结构,每一层次又是这个系列的不连续的“关节点”,并表现为各种不同的物质形态。从微观尺度看,夸克(层子)组成了基本粒子,并服从于这一层次的特有规律,如量子色动力学定律。基本粒子,主要是质子和中子,由强相互作用结合为原子核。原子核和电子再通过电磁相互作用结合为原子,并进而结合为分子,如此等等。从量子场论来看,任何微观粒子都是相应的场量子,它们既是间断的粒子,又是连续的波,因而也可以称为“波粒子”。
从宏观尺度看,各种物体都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并且靠引力形成各种天体系统。如由太阳和行星组成太阳系,由太阳系一类的恒星组成银河系,由银河系一类的星系组成星系团以至于人们已知的最大宇宙系统──总星系。在地球上,分子不仅组成各种无机的宏观物体,而且还按照不同的复杂性程度组成有机分子、生物大分子、病毒、细胞以至于包含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有机体。因此,任何层次的物质形态都具有内部结构,都包含决定其性质的各种要素和它们的相互作用。自然界的层次结构是无穷尽的,人们对它们的认识也不会有终结。
无限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任何物质形态都处于不停顿的运动变化之中,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进化和退化、前进运动和后退运动、向上分支和向下分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19世纪统计物理学说明,个别热分子服从于动力学规律,而大量分子所组成的系统则表现一种或然性行为,服从于统计规律。到20世纪,量子力学描写了微观客体的行为,它在本质上也是统计理论。而且可以认为,量子力学的这种统计特征来自单个粒子的行为方式,来自这些粒子运动的随机性。这样,偶然性就成为任何运动的本质属性,成为必然性所不可缺少的伴侣。现代生物学也证明,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不仅基因变异是随机的,而且自然选择也不完全是定向的,因而进化的方向包含着偶然因素。根据一些生物学家的看法,在分子水平上的进化方向甚至不受自然选择的影响。也完全是随机的。这一切表明,自然界不是某种有目的的预定计划的展现,而是新的可能性的不断涌现,从而不断开辟着新的发展方向,并决定了自然界经历着真正的历史。
在19世纪,热力学第二定律第一次揭示了物理运动的不可逆性,表明孤立系统的增熵是一个退化过程。20世纪中叶自然科学判明,自然事物在本质上都是开放系统,都不断地同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形成减熵的进化过程。因此,自然界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任何物质系统都是在大量偶然的随机因素中发展着,这个发展过程在一定条件下表现为偶然性减少的进化过程,在另外的条件下则表现为必然性减少的退化过程。这样,自然界总是经历着进化和退化相统一的真正发展的历史,也是一些事物瓦解、另一些事物涌现的真正历史。
相互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各种事物相互作用的整体,也是各种作用过程的集合体。一切自然事物,小到原子、基本粒子,大到银河系总星系,复杂到人、生物圈以至于社会圈,都是由各种不同要素组成的系统。自然界通过这些要素本身相互作用以及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整体的功能和特性。这也是一个信息反馈的过程。物质系统可能通过负反馈调节输入而保持相对的稳态,也可能通过正反馈打破旧的稳态,建立新的稳态或趋于毁灭。因此,在这种动态作用过程中,每一层次的系统都会突现新的组合方式,具有更高的组织性,形成不同层次的物质形态。但是,不同层次的系统又有同构性。事物作为开放系统,处于内部和外部作用中,并且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自我组织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它们之间的不同仅仅是组织水平高低的问题,通常所谓的“目的性”无非是这种组织性的表现。不同的物质形态之间,首先是无机物同有机物之间、非生命同生命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并不存在神秘的“隐德莱希”、“活力”等等。物质结构每一层次的整体功能,也意味着趋向于更高层次的潜在可能性,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确实会导致新的层次的突现。正因为如此,物质结构的无限层次,正好对应于发展过程的无穷系列;宇宙的空间结构图式,正好对应于宇宙在时间中的进化图景。
和谐统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同自然的关系,即人不是作为自然现象的单纯旁观者,而是自然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不仅自然界到处打上了人的烙印,而且人也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改造自己。新的技术革命延长了人脑,使人类有可能预见到自己活动更远的社会后果,更自觉地调节人同自然的关系。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人对自然的态度: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无限制地向自然界索取,而必须不断调节自己同自然的关系,使之和谐统一,并在这个前提下满足自己的需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主张人和自然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们只能在人同自然的相互作用中认识自然界以及认识人自己,建立人同自然相统一的辩证世界图景。
诞生标志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何时诞生的?这不仅是自然辩证法工作者的一大研究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很多学者认为,自然辩证法其中包括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诞生的,因为恩格斯的有关思想和主要论文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但是,任何一项重大的发现与发明,不管它是在何时开始被研究的,也不管是在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后才为社会所公认,都必须以该成果的公开发表为标志。因此,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所有手稿,包括其中最完整的论文都没有资格充当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代表作。足以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的就是恩格斯于1877年公开发表的《欧根-杜林先生在哲学中实行的变革》,即大家所熟知的《反杜林论》哲学篇。
反杜林论》是否具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的标志”这种资格,一方面取决于它的内容,即它是否第一次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就是创立者--恩格斯本人是否赋予它这个权利。
仅就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内容来说,《反杜林论》与《自然辩证法》手稿相比,有许多方面论述很简单,但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其他著作相比,则是再全面,再简单不过了。
著作比较
第一. 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
新的自然观能否克服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和十九世纪初黑格尔的局限性,除了依赖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外,关键就在于能否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理论基础。换句话说,自然观上的革命只有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才能完成。恩格斯正是首先抓住并解决了这个问题。早在1875年的一段自然辩证法札记中,恩格斯就指出唯物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
在《反杜林论》的概论中,恩格斯论证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明确提出,只有唯物辩证法才是现代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这其中当然也包括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内。恩格斯还特别指出,“自然界是检验辩证法的试金石,…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因此,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经常注意产生和消失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的相互作用才能做到”。
正象唯物辩证法的内容并不等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一样,唯物辩证法仅为创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奠定了理论基础,仅是它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并不是自然观本身内容。但是,有了唯物辩证法就会准确、迅速地抓住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核心,从而与一切旧自然观划清本质界限。
第二.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所谓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即它与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根本区别点。1875年,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的准备稿中曾经详细的探讨过形而上学自然观“这个总观点的中心”,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这个“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限于篇幅,这里不加引述。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把两种自然观作了对比,概括了它们各自的基本点:“无论在十八世纪的法国人那里,还是在黑格尔那里,占统治地位的自然观都是:自然界是一个在狭小的循环中运动的、永远不变的整体,其中有牛顿所说的、永恒的天体和林奈所说的不变的有机物种。和这个自然观相反,现代唯物主义概括了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从这些成就看来,自然界也有自己的时间上的历史,天体和在适宜条件下存在于天体上的有机物种一样是有生有灭的;至于循环,即使它能够存在,也具有无限加大的规模”。若把这段话与《自然辩证法》导言中的有关论述作个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这几段文字的基本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但恩格斯本人则认为这里的论述还不够理想,因此在1885年为《反杜林论》第二版写序言时,又重新对自然科学的成果进行了高度概括,并直接提出了“辩证自然观的核心”这一科学命题。恩格斯在这里强调指出:整个自然界是统一的,其中各个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都是普遍联系的。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对立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变动的。自然界中的任何一种物质形态和运动形式都处于永恒的变化和转变过程之中。--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既然这部分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那就理所当然地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一部分。
第三.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对象和任务
确定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对象和任务不仅涉及到自然观本身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而且也涉及到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问题。
众所周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给唯物辩证法下了一个十分精辟的定义:“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这里面既指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对象,又指明了它的任务。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除了研究“普遍规律”,是否还分别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特殊规律”呢?恩格斯作了肯定的回答,那就是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去代替唯心主义历史观,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去代替形而上学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任务是“通过一切迂回曲折的道路去探索这一过程(即人类历史)的依次发展的阶段,并且通过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这一过程的内在规律性”。“自然界也有自己的时间上的历史”,因此,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任务就是:概括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探索自然界历史的依次发展阶段,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自然界演化过程的内在规律性。显然,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对象和侨务也是相当明确的。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它们各自特定的对象和任务,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同唯物主义历史观、同唯物辩证法,以及同各门具体自然科学严格区别开来,并以此保持它们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相对独立性。
从上述分析可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界的历史发展过程,二是自然界演化的一般规律。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我们可以说,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
第四.关于自然界的基本演化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是否包括自然界的基本演化过程,即自然发展简史,这在当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应该承认,自然观的最终目的是揭示自然界演化的一般规律,但是如果连自然界的基本演化阶段都不明确,那何谈规律呢?如果我们把自然观和历史观再作一下对照就可以看出:划分自然界演化阶段与划分社会发展形态是一样重要的。从历史上我们知道,十八世纪唯物主义者不仅承认物质统一性是自然界的本质,而且承认永恒的普遍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但是他们却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于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黑格尔虽然深刻地阐明了辩证法的规律,但他认为:自然界这个体系并不存在着一个阶段产生出另一个阶段的自然历史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要克服旧自然观对自然界的非历史的观点,就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根据各门自然科学提供的材料,首先按照内在的联系把整个人类已知的自然界综合为一个统一的历史演化过程,并且指明这个过程的依次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
从《自然辩证法》的准备材料上看,恩格斯在1876年初已经形成了关于我们小宇宙--银河系各个主要物质形态的基本演化过程的思想,并且系统地排列了这些物质形态先后分化的历史顺序。应当指出:恩格斯在那里着重是从性质上,从内在联系上指出了各个主要物质形态渐次分化的历史序列和根本机制,而分化、进化的具体时间和内容等,则没有详细论述。
由于《反杜林论》的论战性质所限,恩格斯不能系统地阐发自然界的基本演化过程。但是,当恩格斯跟着杜林清除后者在自然领域的哲学垃圾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未来科学大厦的支撑点上留下坚实的柱桩。
天体演化问题上,恩格斯指出了“原始星云”这一概念的科学涵义和它的局限性:“它只是我们迄今所能追溯的最早的物质形式”,同时指出,“物质在原始星云之前已经经过了其它形式的无限序列”。
在地球的演化问题上,恩格斯提出:地球形成的过程实质上是分子间以排斥为主转化为以吸引为主的物质聚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热能的大量释放,物质不断冷却,经过三个主要阶段--气体阶段、液体阶段、固体阶段的演化,最后形成相对稳定的地球。
“全部地质学是一个被否定了的否定的系列是旧岩层不断毁坏和新岩层不断形成的系列”。由于多种内力和外力的交互作用,“在几万万年间,新的地层不断地形成,而大部分又重新毁坏,又变成构成新地层的材料,……但是结果是十分积极的: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化学元素混合而成的,机研粉末状的土壤,这就使得极其丰富的和各式各样的植物可能生长起来”。
“关于生命的起源,自然科学到目前为止所能肯定的只是: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恩格斯十分详细地分析了达尔文对生物进化论的贡献之后指出:“最近,特别是由于海克尔,自然选择的观念扩大了,物种变异被看作适应和遗传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适应被认为是过程中引起变异的方面,遗传被认为是过程中保存物种的方面”。
最后,在人类起源问题上,恩格斯指出:“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以上这些散见于《反杜林论》哲学篇各章节的论述,涉及到了天体、地球、地质、生物以及人类的起源和演化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手稿中所描绘的自然界演化过程的主要阶段基本上都反映出来了。
第五.关于自然界演化的一般规律
从个别上升到一般,这不仅是马克思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也是恩格斯揭示自然界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因为整个宇宙的演化规律在人类生存活动的短暂时间和狭小空间内是不能依靠经验的方法获得的,它只能运用理论思维的方法,从我们所在的小宇宙--银河系演化的特殊过程中,把宇宙的一般演化规律抽象和概括出来。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的导言中,正是这样做的。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指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某一种物质形态总是具有一种主要的运动方式,“宇宙空间的运动,各个天体上较小的物体的机械运动,热、电流或磁流这些分子振动,化学的分解和化合,有机生命--宇宙中每一个物质原子在每一瞬间总是处在这些运动形式的一种或另一种中,或者同时处在数种中。……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物质和运动之间除了这种“静态”的关系以外,还有一种“动态”的关系,即运动形式的转化必然带来物质形态的变化。“不管一切渐进性,从一种运动形式转变到另一种运动形式,总是一种飞跃,一种决定性的转折。从天体的力学转变到个别天体较小的物体的力学是如此,从物体的力学转变到分子的力学--包括本来意义上的物理学所研究的热、光、电、磁这些运动--也是如此。从分子的物理学转变到原子的物理学--化学,同样也是通过决定性的飞跃完成的;从普通的化学作用转变到我们称之为生命的蛋白质的化学反应历程,更是如此”。
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恩格斯不是抽象地和孤立地谈论物质和运动。因为“要不研究个别的实物和个别的运动形式,就根本不能认识物质和运动;而由于认识个别的实物和个别的运动形式,我们也才认识物质和运动本身”。恩格斯的这个思想不仅超过了十八世纪唯物主义者,而且远远高于黑格尔。黑格尔只是从逻辑上建立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而恩格斯则不但从现实的逻辑上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从历史上揭示了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发展过程。
恩格斯在这里实际上提出了自然观的两个重要范畴,即:运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关于自然界基本演化过程的思想就是这两个范畴组成的发展序列。……力学运动(银河系、太阳系)--原子核物理运动(太阳)--化学运动(地球内部)--分子物理运动(地质和气象)--有机生命运动(生物)--思维运动(人类社会)。恩格斯关于这两个范畴的关系以及这个发展序列无论是在《自然辩证法》手稿中还是在《反杜林论》中都是一致的。1885年在《反杜林论》第二版序言中,恩格斯又明确指出:“转化过程是一个伟大的基本过程,对自然的全部认识都综合于对这个过程的认识中”。
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恩格斯认为转化的规律(不是循环的规律),不仅运动形式的转化,而且包括随之而来的物质形态的转化规律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正像人类社会历史上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一样,在自然界中,运动形式决定物质形态,任何一种物质形态都有一种主要的决定其本质的运动形式;当主要的运动形式发生转化时,物质形态也发生相应地变化;当旧有的运动形式中产生出新的运动形式时,一种新的物质形态也随之从旧的物质形态中分化出来。整个银河系的历史,实际上就是运动形式不断转化,物质形态不断分化的演化史。对于整个宇宙来说,这个规律也是适用的。各种运动形式的不断转化决定着各种物质形态的不断分化和依次更替,这就是自然界演化的一般和基本规律。
第六.关于自然界的基本矛盾
恩格斯在1875年研讨黑格尔《哲学全书》时留下的一个札记中,就曾经试图用吸引和排斥这对矛盾来说明自然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转化,从而揭示自然界演化的根源。
在《反杜林论》恩格斯深刻地揭示了运动的本质,指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矛盾的连续产生和同时解决正好就是运动。”必须承认“有一种客观地存在于事物和过程本身中的矛盾,而且这是一种实际的力量。既然简单的机械的位移本身已经包含着矛盾,那么物质的更高级的运动形式,特别是在有机生命及其发展,就更加包含着矛盾”。恩格斯在这里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运动形式之中,具有普遍性;二是矛盾是一切运动形式的根源,它不仅决定一种运动形式的全过程,而且决定一种运动形式向另一种运动形式的转化。然而,是什么矛盾构成了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并制约着整个自然界的发展过程呢?恩格斯并没有展开加以讨论。如果说恩格斯这方面思想没有成熟,显然与《自然辩证法》手稿材料不符。也许由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决定,它只能在恩格斯自己已经确定的《自然辩证法》这部“篇幅巨大的独立的著作”中专文加以全面阐述。
事实正是这样。两年之后,即1880年,在《运动的基本形式》这篇著名的论文中,恩格斯全面展开了这个问题。一方面由于吸引和排斥这对矛盾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运动形式之中;另一方面是由于吸引和排斥这对矛盾还制约着任何一种运动形式向另一种运动形式的转化。所以恩格斯作出:“一切运动的基本形式都是接近和分离,收缩和膨胀,--一句话,是吸引和排斥这一古老的两极对立”这一著名论断。现代科学所提供的材料证明:在自然界中,正是吸引和排斥这对矛盾制约着具体运动形式之间的转化,而各种运动形式的连续转化又推动着各种物质形态的不断分化,从而决定着整个自然界的历史演化过程。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给吸引和排斥这对矛盾赋予自然界的基本矛盾这个概念。
有的学者提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与唯物辩证法一起诞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并且列举若干论述作为佐证。不言而喻,唯物辩证法这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确实早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就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出来了。在这个时期,他们也不能不对某些自然科学问题发表一些看法。但是,直到该世纪六十年代,自然科学才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各个领域内的诸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初步揭示了自然界各领域之间的诸种联系。与此同时,恩格斯也才从繁杂的商务活动中解脱出来,正式投入系统理论研究。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恩格斯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洞察到一切旧自然观的根本缺陷,在综合该世纪大量自然科学材料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新自然观的核心,终于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体系建立起来了。笔者所见七十年代之前那些零散的关于自然观和自然科学的论述是不能标志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的,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世间公开发表的全部著作中,只有《反杜林论》才第一次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原理,也是恩格斯唯一宣称在这里已经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作了“概述”著作。
1885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第二版序言中说:“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仅有的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人,……可是要确立辩证地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要系统地并且在每个领域中都来完成这一点,却是一件巨大的工作。……目前我只好限于本书所作的概述,等将来有机会再把所获得的成果汇集发表出来……。”可是直到逝世,恩格斯始终未能抽出时间把《自然辩证法》手稿整理出来。这样,《反杜林论》就成为“概述”过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第一也是唯一的一部正式著作了。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依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重大成果,明确地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理论基础和核心思想,科学地确定了我们所在的自然界历史整体的演化序列和发展方向,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基本矛盾和一般规律,同时还精辟地分析了一系列自然观的范畴。这样,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唯物辩证法这个唯一正确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应用于自然领域,对旧的自然观进行了一场彻底的革命,从而创立了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这是恩格斯继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之后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的另一重大贡献。
恩格斯不仅公开宣布:他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已经在《反杜林论》中作了“概述”,同时他还认为上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原理随着《反杜林论》的出版和传播“已经深入科学界和工人阶级的社会意识中,--而且这种情况出现在世界上一切文明的国家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反杜林论》中所阐述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批判当时自然科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潮,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当然我们不应回避这样的事实:在1925年《自然辩证法》手稿发表以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获得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影响。特别是在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已经毫无疑问地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统治地位。但这与《反杜林论》宣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这一事实并不矛盾。
综上所述,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确定,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由恩格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创立的,诞生的标志或代表作就是1877年公开发表的《欧根-杜林先生在哲学中实行的变革》,即《反杜林论》哲学篇。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9 09:21
目录
概述
形成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