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生于苏州,小说家。2007年因长篇小说《
少年巴比伦》受到关注。2013年凭借《花街往事》获首届
人民文学新人奖。2014年以《
天使坠落在哪里》为最终篇完成70万字的“追随三部曲”的写作。2015年,《少年巴比伦》被改编为电影。2016年因《
慈悲》获华语文学传媒奖年度小说家,被《
南方人物周刊》认为“呈现了时代裹挟与
业力流转下个体的尊严与慈悲”。2022年凭借长篇小说《
雾行者》获第五届
施耐庵文学奖。2022年4月出版长篇小说《
关于告别的一切》。曾担任第二届
宝珀理想国文学奖评委会成员。
人物经历
路内,小说家,1973年生,现居上海。著有长篇小说系列“追随三部曲”《
少年巴比伦》《
追随她的旅程》《
天使坠落在哪里》,长篇小说《
云中人》《花街往事》《
慈悲》《
雾行者》,及小说集《
十七岁的轻骑兵》等。曾获
施耐庵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奖年度小说家、春风图书奖年度白金作家、《
南方人物周刊》年度人物、《
智族GQ》年度作家等奖项。
长篇作品
“追随三部曲”
“追随三部曲”是路内以主人公“路小路”的成长为线索创作的系列小说,小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写到新世纪。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社会转型时期青年们真实的生活状态,还原了当下的底色和基调。主人公路小路迷茫、叛逆、精神探索,对现实生存境遇的诉求,以及他的苦难与忧伤,是典型当今青年的代表。
“追随三部曲”之一。1992年,虚构城市“戴城”,二十岁的青年路小路从技校毕业,进入当地
糖精厂,成为学徒钳工。这是工人阶级最后的黄金时代,大下岗尚未来临,
国营企业安逸无忧。路小路从钳工做到电工,从电工又惨遭降级,成为糖精操作工,经历了荒谬与滑稽的生活。在长达三年的工厂生涯中,美丽的厂医白蓝成为他的秘密爱人,最终白蓝离开戴城,出国。路小路受其教诲,考取
夜大,辞职离开工厂,此时大下岗时代同步到来。
“追随三部曲”之二。身在1999年世纪末的路小路回忆初恋女孩于小齐,1990年他们都十八岁,路小路是戴城著名烂校化工技校的混混,小齐是语文老师的女儿,她是一所美术职校的学生,只想学会画
卡通,到南方去挣点钱。他愿追随她,却无能为力。在这座闭塞的小城,所有的同龄人都想离开它,再也不要回来。语文老师病故,小齐独自离开戴城,她的青梅竹马李翔先于路小路追随她而去,路小路仍留在这座城市,等待成为一个糖精厂的工人。
“追随三部曲”完结篇。1995年,世界已经变成一个轰轰嚣叫的大锅炉,路小路从戴城糖精厂辞职,他还在驻足,尚在观望,试图抓住世纪末的尾巴,他开始幻想远方以及末世以外的黄金海岸,只不过那时的他海阔天空,一贫如洗。对于路小路来说,二十七岁之前的人生就像塞满了过期食品的冰箱,他将全部腾清,等待着千禧年的到来。
《云中人》
本世纪初,三流
大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夏小凡即将毕业,却始终难以忘记大一那年与之发生
一夜情的无名学姐,据说她被变态敲头狂杀死在黑暗的道路上,凶手已经伏法,迷题并未解开。数年后,敲头案再次出现,学校人心惶惶。美丽的学妹白晓薇被变态斜眼跟踪,不久即告失踪。她的风尘生涯, 她与夏小凡之间的往事,令后者无法报警,只能独自踏上寻找失踪者的路程。
精神分裂的
咖啡店招待、被铁锤打破颅骨停止发育的
杂货店老板、因猫而死的求职女生,一个一个或陌生或熟悉的人相继离开这里,他仍旧在追凶的路上。
《花街往事》
在《花街往事》中,路内突破了对青春记忆的书写,其笔下人物纷繁复杂,情节参差穿插,场景开阔却又从容。在汹涌而来的意象中,他依然是那个体贴人性入微,但又把故事讲得激情澎湃的路内,那个让文字产生亮闪闪魔力的路内。
《慈悲》
小说从国营工厂时代说起,纵向讲述了个人五十年的生活,从一个
切面剖析展现了大时代对普通人的影响。书中路内精准的展现了,在时代背景与环境的更替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转换,
相互猜疑、告密到相忘于岁月,也有亦步亦趋的和谐到
个人意识觉醒后的报仇雪恨。这些小人物的不见血的恩仇虽隐忍于生活之下,却是人生最主要的记忆。最后的结果,谁也不会知道。普通人的生死起伏只会湮没在时代中,我们唯有活得比我们生长的时代更长。
《雾行者》
2004年冬,美仙建材公司仓库管理员周劭重返故地,调查一起部门同事的车祸死亡事件。与此同时,他的多年好友、南京仓管理员端木云不告而别。一个时代过去了,另一个时代正在到来。
《关于告别的一切》
“李白,吴里人,1975年12月生,笔名李一白。过气作家,
不婚主义者,青少年怀旧浪漫男(直至中 年)。十岁时其母与人私奔,不知所终。谈过十几场恋爱,写过两三本书,长篇小说《太子巷往事》曾入围陈量材文学奖。父亲李忠诚,农机厂副厂长,救火英模,未来的
阿兹海默症患者。本书记载了这对父子自1985至2019年之间的人生悲欢。”(路内)
发表作品
长篇小说
《
少年巴比伦》发表于《收获》2007年第6期,2008年由
重庆出版社出版,2014年由新经典/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再版,2019年由
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
《
追随她的旅程》发表于《收获》2008年长篇
专号·春夏卷,2009年由
中信出版社出版,2014年由新经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再版,201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
《
云中人》发表于《收获》2011年第3期,2012年由
磨铁/
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201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
《花街往事》发表于《
人民文学》2012年第7期,2013年由九久/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201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
《
天使坠落在哪里》发表于《人民文学》2013年第10期,2014年由新经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201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
《
慈悲》发表于《收获》2015年第3期,2016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
雾行者》,2020年由
理想国出品,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
关于告别的一切》发表于《收获长篇小说2022春卷》,2022年4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短篇小说集
《
十七岁的轻骑兵》,2018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编剧作品
参考资料:
出版图书
社会活动
2019年4月,担任第二届
宝珀理想国文学奖的评委会成员。
文学之路
当大多数文学青年在大学校园里满怀忧伤地抒情时,19岁的路内已开始在
苏州、上海、重庆的工厂里辗转。如果把他做过的工作罗列出来,将会是长长的一串名单:钳工,维修电工,值班电工,
操作工,
仓库管理员,营业员,会计,小职员,电脑设计,小贩,播音员,摄像师,广告公司文案,
公关公司老板,等等等等。
“失业,找工作,又失业,又找工作。就这么回事。”路内说。而这个从19岁就开始进工厂的苏州少年,当年最多的文学启蒙是工厂里的图书馆,“因为一天八小时就盯着几十个电表,也不用干活,只能看看文学期刊了。”与许多人偏向西方的阅读经验不同,路内读的更多的是
苏童、
林白等当时为时代风气的
先锋小说。而更多时候,他就像小说中的路小路们那样游荡在街头,看人打群架,进工厂拧
螺丝钉或者换灯泡,在混沌的忧伤中度过青春。
1998年,路内去南方走了一圈,终点站是重庆,他去那里替台湾商人看守仓库。那时南方
发大水,沿路展示在这个青年面前的是诗意却也残酷的画面。“一个苏州人,看到的全是鱼米之乡的景色,头一回看到岩石缝里种玉米。你会去想,为什么贵州的小孩都没书读,你这辈子的忧伤,跟那些没衣服穿的小孩比起来,算什么?”“感觉自己的忧伤一下子转化为内心的忧伤。”他这样描述这趟旅程带给自己的震动。
有读者用“惊艳”一词来形容青年作家路内在文坛的出现。半年之内两次登陆《
收获》杂志,长篇小说《
少年巴比伦》让许多人“微笑着阅读,却忍不住悲伤”。“追随三部曲”完结篇《
追随她的旅程》,用富有生气的细节和语言抒写戴城少年路小路的青春成长。
很多评论家认为写一个时代与成长的关系像路内如此细致和深刻的却不多见。路内的小说极度生动地再现了社会
转型时期青年们真实的生活状态,还原了当下的底色和基调,语言幽默,举重若轻,在黑色自嘲与疯狂中,有着江南夜雨般的浓浓诗意与淡淡的无奈的伤感。
人物评价
路内,当代文坛出现的最让人惊艳的小说家,被评论家称之为中国70一代最好的小说家之一。从早期以追随三部曲(《
少年巴比伦》《
追随她的旅程》《
天使坠落在哪里》)蜚声文坛,到2016年初出版《慈悲》;从2009年起多次获得华语文学传媒盛典提名,到2016年获第十四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小说家”奖,路内的写作不限于个人省思,开始转向对平凡人生的
礼赞和对日常生活肌理的微妙刻写。
春风图书奖年度白金作家授奖词:“路内始终注视着这个时代,并再现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中,那些看似纤微实则深重的波澜。”
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小说家奖授奖词:“路内的小说是一代人的精神镜像。他笔下的青春,不仅是年华,也是灿烂的心事,不仅常常受伤,也饱含生命的觉悟。他出版于二〇一五年度的长篇小说《
慈悲》,见证了一个作家的成熟和从容。从伤怀到悲悯,从锋利走向宽阔,路内的写作已不限于个人省思,而开始转向对平凡人生的礼赞,对日常生活肌理的微妙刻写。他如此专注,又如此谦卑。他的文字,敛去了一切怨气,有着仁慈的暖意,这种和解与饶恕,是对写作
超越性的艰难跋涉。”
《
南方人物周刊》:已过不惑的路内,进入了一个更为疏朗和深邃的格局,展现出与自己年龄相称的思考与叙述,呈现了时代裹挟与
业力流转下个体的尊严与慈悲。低调沉稳、远离喧嚣又不自我陶醉的他,正走在自己的位置上。
获奖记录
作者书评
读路内的小说,总给人一种错觉,感觉90年代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年代,那个时代格局下的
小城市的
生存状态,竟然不可思议的具有一种
普遍性。而青春期的无望、闭塞、疯狂其实也并不是小城市的街头混混才有的。
记得《追随》的结尾,路内讲“人就是这种德行,没准前辈子是个暴徒,然后下辈子学着做个小资。二十世纪就要过去了,而这个世纪关我屁事。”这样的结尾在整部小说的紧张之后,是显得比较放松的。看来青春或者青春写作也总是这样一回事。在青春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些人死了,一些人离开了,一些人沉沦了,一些人发达了。而发达的人,发达成了小资,于是做出《追随》这种东西,其中融合着“因已远逝,无从返还,多少会生出逝者已矣的忧郁”的武断情绪。并且这种情绪对照当下现实的猥琐,到反而显得青春的酣畅淋漓。
在《
少年巴比伦》之前,路内只是写写“撞鬼启示录”这类
恐怖小说的报纸专栏。长篇写作经历或许是20多岁时写过的那10万字,只不过那些带着青春的冲动文字在一次搬家之后便遍寻不着,只留下“
稿纸像
草纸乱飞”的印象和中指磨出的厚厚书茧。而2006年应出版人要求写的畅销书,写到后来就变成了刊载《
收获》上的《少年巴比伦》。与同为出生于70年代的作家相比,路内34岁才发表第一部长篇似乎晚了一些。半年后,他又在《收获》
增刊发表了《
追随她的旅程》。
按评论家的说法,《少年巴比伦》的“叙事速度像青春一样富有生命的节律,同时还有一种青春般的透彻——忧伤,但不残酷,更不绝望”。而新作
《追随她的旅程》 ,同样书写着戴城青年路小路的青春成长,文字却比前一部成熟了不少:“我也说不清这是不是自传,小说里很多地方是编派的,也有耳闻目睹的,也有亲身经历的。有些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安在别人头上,有些反之。”这些文字对应着少年路内的成长,而少年路内的成长造就了这些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