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地理是指中南半岛东部国家越南的地形地貌。
主要地形特点
红河三角洲
是一个平坦的
三角形地带,面积3,000 平方公里,比
湄公河三角洲面积小,但是开发较早,人口密度很高。过去曾经是
北部湾的一个港湾,逐渐被上千年来数量庞大的河流
冲积物所填满,每年向北部湾推进100米。
红河三角洲是
越南民族的祖居地,1975年以前,越南北部70 % 的农业和80 %的工业都集中在红河三角洲。红河发源于中国的
云南省,长约1,200公里。它的两条主要支流, 平均每秒5亿立方米,但是在雨季
高峰期,可能增加到平时的60倍。
整个三角洲地区,
海拔高度不超过3米,许多地方甚至只有1米或不到1米,周围是陡峭的森林覆盖的高地,。该地区经常洪水泛滥,在一些地方洪水高水位的标志超过周围乡村14米高。许多世纪以来,控制洪水一直是红河三角洲
经济文化的主要部分。建造了广大的堤防和运河系统以牵制红河,并灌溉富饶的稻作三角洲。古老的系统模仿中国,都拥有高度密集的人口,大约有一半地区进行复种
水稻栽培。
高地
越南北部和西北部的高地和高原主要的居民是
少数民族部落。Giai Truong Son起自
西藏和
中国西南部云南省,构成越南与
老挝和
柬埔寨的边界。它终结于湄公河三角洲,
胡志明市(前
西贡)以北。中央山地中,有几处高原,高低起伏,形状也不规则。山地北部狭窄,非常崎岖;越南的最高峰Fan Si Pan位于西北端,高达3,142米 。山地南部伸出许多
马刺,将狭窄的
海岸平原分隔成许多一连串的小块。数百年来,这些
地形特征不仅使得南北交通不易,而且构成南部湄公河三角洲地区有效的天然障碍。
湄公河三角洲
湄公河三角洲的面积达到4万平方公里,地势极为低平,所有地方的海拔高度都不超过3米,无数的河流和运河纵横交错。
湄公河的各条支流携带大量沉积物,使得湄公河三角洲每年向南海推进60-80米。一个越南
官方资料估计每年沉积物的数量大约有10亿立方米,将近13倍于红河
堆积物的数量。三角洲上大约有1万平方公里被开辟为
水稻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水稻耕作区之一。湄公河三角洲的最南端,称为
金瓯半岛,覆盖着密集的
灌木丛和
红树林沼泽。湄公河全长4220公里,是世界12条大河之一。它发源于
西藏高原,流经中国的云南省后,构成老挝与
缅甸边界,以及老挝和
泰国边界,分为两条支流
人口
据越通社援引越南统计局数据,2023年越南新增83.5万人口,突破1亿大关,达到1.003亿。
气候
越南属于
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湿度达到84 %。不过,由于纬度的差异,以及
地形地貌的
显著差异,各地的气候也存在着相当差异。在冬季或旱季,大体上是从11月到4月,
季风通常从东北方沿着中国海岸,穿越
北部湾吹来,赶走许多的湿气;因此越南大部分地区的冬季较为干燥(当然只是与雨季或夏季相比)。
夏季季风发生在从5月到10月,将潮湿的空气从西南方
印度洋上吹向内陆,带来丰沛的降雨。越南各地的年降雨量从1200毫米到3000毫米不等。接近90 %的降水发生在夏天。至于气温,主要是受地形的影响,平原地区的
年平均气温通常高于山地和高原。在平原地区,在最冷的12月和1月,
最低气温只有5°C ;而在最热的4月,
最高气温超过37°C。但是在一些高地,季节的变化很不明显,常年气温都在21°C到28°C 之间。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也稍有不同,越南北半部的季节差异就比南半部分明。
河内
河内 (ha noi) 位于
红河平原中部,是越南的首都,全国政治、文化中心。面积921平方公里(含郊区为2139平方公里)。气候四季分明,一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摄氏15度;七月最热,月平均气温摄氏29度。人口267. 2万。
河内是一座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原称大罗,曾为
越南李、陈、后黎诸
封建王朝的京城,被誉为“千年文物之地”。早在7世纪初,这里就开始构筑城池,时称紫城。1010年,
李朝(公元1009-1225年)创建者
李公蕴(即李太祖)从
华闾迁都至此,定名
升龙。随着城垣的加固和扩大,在10世纪以前,曾先后被改称宋平、
罗城、
大罗城。随着历史的变迁,升龙又先后称为中京、东都、东关、东京、
北城。直到阮朝明命十二年(1831年)才因城市被环抱在珥河(红河)大堤之内,最终定名河内,并沿用至今。法国
殖民者统治时期,曾为“法属印度支那联邦”
总督府所在地。1945年
越南八月革命胜利后,
越南民主共和国(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定都于此。
河内具有都城规模始自11世纪的李朝,当时升龙已是物产丰饶、交通发达的地区,在此以前所筑之城,均属军事性质的城堡。河内分为内城(市区)和
外城(郊区),内城历史上为禁城、皇城和京城所在地。禁城是皇帝、后妃及其子孙、待从的住地。皇城在禁城之外,为皇帝和朝臣办事场所。京城环绕皇城,是街坊、集市、
居民区。李、
陈朝时的61条街坊,黎、
阮朝时的36条街坊,都集中在这里。河内好多街道仍沿用着旧时的称谓,如棉行、麻行、糖行、桃行、皮行、帆行、铜行等,其中多数街道的专业性特点已逐渐消失而成为普通的街道。但有些却仍保有专业性的老传统,如皮行街全为皮货,铜行街尽是经营铜器的店铺。历史上禁城、皇城内可见楼台殿阁金碧辉煌,御苑园林秀丽景色;漫步京城之中,四处是林立的寺庙和高耸的宝塔。近千年来,改朝换代和内乱外患使河内城区屡遭破坏,华丽的宫殿已荡然无存,城垣也只残留下不到200
米长的正北门以及席行街的官掌门。
河内市风光绮丽,具有亚热带城市的特色,树木终年常青,鲜花四季盛开,湖泊众多,星罗棋布于市区内外,因而又有“百花春城”之称。
河内市名胜古迹很多,除著名的
还剑湖、
西湖、文庙、
独柱寺、二征庙、
玉山祠、龟塔、
巴亭广场、
胡志明陵墓及故居、
螺城等外,还有竹帛湖、百草公园、
列宁公园(原统一公园)、栋多岗、莲派寺、浪寺(昭禅寺)、石夫人寺(灵光寺)、象伏寺、金鼓祠(原同天观)、和风塔、医庙等。
经济中心
胡志明市旧称
西贡市,是越南的3个中央直辖市之一、亦是越南的
经济中心、全国最大的港口和
交通枢纽。位于湄公河三角洲的东北侧、由
同奈河、
西贡河和威古河形成的一个三角洲上,居西贡河右岸,南临南
中国海,西、北两面分别同
隆安省、
西宁省接界,东面是小河、同奈两省。东南距海口80公里。根据
越南国会1976年7月2日的决定,胡志明市包括解放前的西贡市、
嘉定省,以及平阳。厚义两省的一部分。全市西北至东南长102公里,东西宽75公里,面积2390.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40.3平方公里,人口414万(1992年)。市区有12个郡,郊区有6个县。
胡志明市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摄氏27度,各月之间温差不超过5度,年日照2500小时至2700小时,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平均湿度为75%~78%,全年几乎没有台风。
胡志明市法国殖民统治时期为
南圻首府,1955年后为越南伪政权“首都”。社会经济发展受西方影响,商业发达,曾有“东方巴黎”之称。胡志明市没有独特的名胜古迹,但
法式建筑较多,如饭店,教堂等。这些法式建筑具有浓厚的
法兰西文化风格和很高的观赏价值。
胡志明市是越南南方的重要交通枢纽,有越南最大的内河港口和国际
航空港。优良的商业吞吐港
西贡港,年
吞吐量可达450-550万吨。铁路可通往
河内及其他大、中城市,公路可通往全国各地,经公路或水路可通往柬埔寨和老挝。有良好的国际航空港,可通往
曼谷、
吉隆坡、
马尼拉。
胡志明市是越南最大的
工业基地。主要有纺织、化学、造船、
机械制造、碾米、酿酒、
制糖等工厂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国
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
胡志明市是越南最大的城市和
工业中心。工业主要有碾米、制糖、酿酒、编织、卷烟、化学、造船和机械修配等;郊区为稻米主要产地;越南南方
交通运输中心,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胡志明市是最多游客到的越南城市,这里没有太多的新建筑物或新马路,整个市容均予人又老又旧的感觉,可能这份古老的风情就是胡志明市的特色所在吧。十八世纪的胡志明市,在法国人用心的经营下,不但生活习惯深受影响,市容更是十足的法国味,许多美丽的法国殖民建筑也成了观光客流连的地方。
夜游胡志明市也是一个很好的节目,最好是坐在越南流行的脚踏三轮车上。漫长夜市,可看见在湄公河畔的喧闹和拥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