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忠(1933年-2007年5月9日),男,出生于北京,中国相声表演艺术家,1949年拜相声老艺术家
谭伯儒为师,学习相声,后专攻捧哏艺术。1954年开始和
赵振铎合作,组成黄金搭档,受到
老舍的赞誉,被誉为“北京二赵”。
作品风格
赵世忠的
捧哏艺术非常规范,和
赵振铎、
马季、
苏文茂、
张永熙等名家的合作,都能严丝合缝、准确得体。他的表演,风度朴实大方,语言诙谐幽默,分寸感把握极好。
代表作品有《
八扇屏》、《
汾河湾》、《
山东话》、《
扒马褂》、《坐电车》、《指妈为马》、《媳妇往哪儿娶》、《我的爸爸》、《
兄妹对诗》其中《媳妇往哪儿娶》获国庆三十周年献礼节目一等奖。《我的爸爸》获1980年专业剧团新作表演奖和北京市文化艺术调演表演奖,全国曲艺调演优秀表演奖。
早年经历
2005年9月17日,农历乙酉年八月十四日,晚:
王学义从艺60周年专场演出举行
“曲艺表演艺术家王学义从艺60周年专场演出”在北京市
东城区文化馆举行,
陈涌泉、李增瑞、
李金斗等曲艺名家上台表演了节目,向这位老艺术家表示祝贺。在热情观众的感染下,时年71岁的
王学义亲自登台表演了
数来宝《同仁堂》等传统曲目。
此场演出是“2005北京幽默艺术节”的一部分。当晚演出的剧目丰富多彩,
张志宽表演了快板书《武松赶会》,王文友和李业明表演了
双簧《说说唱唱》,陈涌泉的单口相声《无鬼论》。北京曲协主席李金斗和李建华搭档说了一段相声《红灯记》,而王学义的两个徒弟段军和康有纯合作了一个相声段子《轻歌曼舞》。
这个演出阵容中很多演员已经是白发苍苍,是王学义在北京曲艺团的同事。赵世忠和王学义共事近40年,尽管两个人很少搭档,但感情很深。知道是王学义从艺60周年的演出,赵世忠二话没说,就来到现场和傅振江合作了相声《规矩论》,以示祝贺。
演出的高潮出现在最后,王学义和李增瑞合作了数来宝传统曲目《同仁堂》。虽然王学义已经71岁,上台都有点蹒跚,但一打起快板,无论手头还是口头的功夫依然非常利索。精彩节目的中间,热情的观众给予这位老艺人几十次热烈的掌声。
2005年10月7日,农历乙酉年九月初五日:纪念
郭启儒诞辰105周年相声名家专场晚会第三场
纪念郭启儒诞辰105周年相声名家专场晚会第三场在北京
民族宫大剧院举行,由相声界最有名的大腕和最有实力的中坚力量用最优秀的新作品和最有生命力的传统段子怀念大师、答谢观众。
第三场由马季和他的搭档刘伟合说一段《找名牌》。在他们之前还有
唐杰忠、崔喜悦、
笑林、李国盛、师盛杰、常宝华、姜昆、赵世忠、李金斗、李建华、
侯耀文、石富宽等9对名家带着他们的拿手节目出场。
2005年10月23日,农历乙酉年九月廿一日,18时:
侯长喜收
韩云飞为徒
在
北京培新宾馆,相声名家
侯长喜收徒仪式隆重举行。青年演员韩云飞正式拜侯长喜为师学习相声艺术。参加这次拜师仪式的有相声届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张永熙、赵世忠、杨少华、王学义,也有活跃在相声舞台上的相声名家
李伯祥、杜国芝、李金斗、
孟凡贵、刘洪沂,
李立山等,李金斗主持了仪式。
相声界历来就有拜师的传统,拜师的演员不但要有传授技艺的师父,而且还需要有引师、保师、代师。此次的引、保、代分别由李伯祥、杜国芝、刘洪沂三位相声艺术家担任。拜师会上,来自南京的相声泰斗、85岁高龄的张永熙激动不已。他代表老一辈艺术对侯长喜表示祝贺,并对新拜师的青年演员韩云飞寄予厚望,希望师徒两人努力创作,继承传统,为相声艺术发光发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后,李伯祥代表引、保、代祝贺了师徒两人,对新拜师的演员提出了要求和希望。韩云飞的好友、青年相声演员
于谦代表同辈人发言,对使徒两人的邀请表示了感谢,并真诚的祝愿师徒两人在艺术道路上一帆风顺。最后,韩云飞的父亲韩兆凯、侯长喜以及新拜师的相声演员韩云飞分别发言,他们感谢所有嘉宾的到来,并且表示要努力创作,不断出新,为相声事业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拜师仪式持续了2个小时,会场中的气氛融洽,许多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在这次盛会上再度相聚。李金斗说:“看到今天这样的景象我非常高兴,这是一次团结的盛会,相声界只有团结才能发展,今天的拜师仪式为相声界树立了样本。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相声这个大家族里来,为繁荣相声事业添砖加瓦!”
2006年10月30日,农历丙戌年九月初九日:
德云社十周年专场演出第二场
德云社十周年专场演出第二场在
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举行。主持人
大鹏。
社会评价
姜昆评价说:“我表姐夫非常老到,有深厚的功底。他的基本功扎实,旧的习气一点没有。比如一些年轻人说老段子,一身旧气,一身俗气,但他虽然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但演得一身新气。”
虽然赵世忠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在姜昆的印象中,这个老演员在生活中为人正直清廉。而赵世忠给相声名家
崔琦的印象是,“他没拿自己当角儿,是最优秀的捧哏。”
崔琦回忆说,2001年他曾和赵世忠到台湾演出,当地挂出“隆重欢迎相声大师赵世忠”的标语,这是第一次有人称他为大师。当时赵世忠本人也没说什么,在回内地的路上,同行的人就以大师称他,结果他回应了一句,“我的‘大师’生涯结束了,也就是在台湾,他们给我命的名。”
崔琦感慨地说:“我小时候学相声时很想跟名家说上一段,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家不跟你说。”在他看来,赵世忠生来就是为捧哏服务的,“他从不喧宾夺主,说段子时好像没什么才华,其实才华就表现在这些地方,这比锋芒毕露还难。”
在论辈分的相声界,赵世忠的辈分是很高的(宝字辈),李金斗要叫他师爷,但崔琦说:“他每次到外地巡回演出,就把自己当一普通演员。而在台湾与相声大师
吴兆南合作时,吴叫他先生,他却连忙说‘我哪儿不对,请您告诉我’。”另外,在相声界,有身份的人一般不说自己有的段子不会,而崔琦曾问过赵世忠一个段子,他直说,“这活儿我还真没有,听
侯宝林说过,你去问问他。”所以崔琦说赵世忠“高风亮节,不容易”。
北京文艺广播《开心茶馆》主持人大鹏回忆说:“赵世忠一点架子都没有,去年我们台《空中笑林》有一个相声爱好者参与的节目,他还为高中生
霍树正捧过哏呢。”
其他信息
退休
据家人和弟子们叙述,赵世忠1988年从北京市曲艺团退休,1988-1997年来和老伴一直住在文化局宿舍楼里一套40平米左右的两居室,每月3000元退休金。他晚年除了带徒弟,每天早上和下午都会出门遛弯,晚上喜欢看看京剧类电视节目。谈话中,老伴指着卧室里的氧气罐说:“患病后,他一直感觉气短,就每天坚持吸氧20分钟。”
病逝
赵世忠最初患的是食道癌,手术很成功,2006年9月在医院复查时大夫还说术后恢复很好,建议半年复查一次就可以了。于是在10月30日德云社十周年演出中,还前往民族文化宫助阵演出,为德云社年轻的演员
曹云金捧哏。2007年2月初,癌症复发,转移到气管随即进入广安门中医研究院又接受了手术治疗进行气管支架,但这次手术并没有控制住病情,癌细胞扩散到了肺部。
在生前,赵世忠表示自己死后不开追悼会。姜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怎样,小型的仪式还是要搞的。而德云社的经纪人王海则告诉记者,五一期间,
郭德纲和于谦等到医院去看过赵世忠。昨天德云社到天津演出,今天会准备参加悼念仪式。于谦昨天下午在接受某网站采访时说:“赵老先生是看着我长大的。我这会儿要去他家里布置灵堂,准备吊唁。”
北京文艺广播的《开心茶馆》节目特别推出赵世忠作品专辑。
老伴、儿子、弟子等人守候在临时的灵堂内,情绪都算比较稳定。家里人宽慰地说道:“他(赵世忠)受癌症折磨,最后瘦得皮包骨头,癌细胞扩散到肺部呼吸非常困难,现在也算是解脱了,走得非常安详……”赵先生曾留下遗言:“丧事从简,不要搞遗体告别仪式,徒弟和家人小范围地来看看就行了,希望骨灰洒在
红螺寺。
人缘
二十世纪50年代,便与侯宝林等老一代相声名家组成了“
相声改进小组”,他在相声界的辈分以及在相声艺术上的造诣都是相声界人人称道的。但他一生淡泊名利,虽后期在北京曲艺团一直担任舞台总监的工作,但没有从事任何行政工作也很少参与电视节目的录制,很多年轻观众都可能对他不熟悉。
马季生前曾探望过病中的赵先生,姜昆、刘伟、
王谦祥、李金斗、常宝华、李增瑞、于谦等人都数次去医院,五一长假期间,郭德纲也带着20多名德云社弟子来到广安门中医研究院。尽管老先生要求丧事从简,但相声界的相关人士集体决定在
八宝山为赵先生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