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为秋季的起点,虽然谓之“秋”,但立秋却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立秋这天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从前人们因为夏天天气太热,农活儿太累,消夏的能力有限,常常热得没有食欲,也没有睡意,所以日渐消瘦,没精神也没力气。立秋之后,得多一点油水,赶紧找补回来,谓之“贴秋膘”。
简介
立秋,虽然谓之“秋”,但却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从前人们因为夏天天气太热,农活儿太累,消夏的能力有限,常常热得没有食欲,也没有睡意,所以日渐消瘦,没精神也没力气。立秋之后,得多一点油水,赶紧找补回来。这一天,即使是普通人家,也会吃炖肉、烧排骨、炖肘子、白切肉、红焖肉、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等,尤其要给壮劳力补补身子。但是现在,秋膘,贴上去容易,要想“摘”下来可就难了。
立秋是农家重视的大节气。有“立秋开头
坐一坐,来年春天要挨饿”的俗谚,提醒人们加紧农事劳作,夺取丰收。立秋润燥为主,慎贴秋膘。秋天,人们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口、鼻、皮肤等部位的干燥感,故应吃些有生津养阴滋润多汁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秋季宜食清润甘酸和寒凉的食物,寒凉能清热,甘味食物的性质滋腻,有缓急、和中、补益作用,酸味食物有收敛、生津、止渴等作用。同时,中医认为,肺与秋气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应多吃有润肺生津作用的食品,例如
百合、
莲子、
山药、藕、
平菇、
番茄等等。如此看来,立秋之后,我们在饮食方面应该特别注意定时定量、润燥强体。
讲究
原因
俗话说“夏天过后无病三分虚”,依照祖国医学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的原理,秋冬需要进补。秋季适当进补是恢复和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的最佳时机。
经历了漫长的酷热夏季,人们由于频饮冷饮,常食
冻品,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故秋凉伊始忌贸然进补。大量食补品,会骤然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处于疲弱的
消化器官不能一下承受,导致消化器官
功能紊乱,出现
胸闷、
腹胀、
厌食、
消化不良、腹泻等症。所以,秋季进补之前要给脾胃一个调整适应时期,可先补食一些富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调理脾胃功能。如鱼、各种动物
瘦肉、禽蛋以及山药、莲子。此外,
奶制品、
豆类及新鲜蔬菜、水果均宜适量食用。药食兼优的
芡实也是调理脾胃的上等佳品,它含有
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等物质,且有滋补强壮、
补中益气、开胃止渴、
固肾养精等功能。
注意人群
具体而言,以下三类人要格外注意:
除了
阳虚体质者外,不要过多食用温热的食物或药物,如
羊肉、
狗肉、人参、
鹿茸、
肉桂等,否则极易加重秋燥。秋季进补到底
吃啥好?专家向普通的进补者推荐以下食品。
食物推荐
注意点
七大“不要”
注意因人而异
秋季进补不要过多地食用温热食物或者药物,如
羊肉、
狗肉、人参、
鹿茸、肉桂等,否则极易加重
秋燥。但
阳虚体质者如果一味清热,反而会适得其反。而身体虚弱、患有
慢性疾病的朋友,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辨证进补,以达事半功倍之效。
所以,秋季进补要因人而异。对于一般身体状况的人,建议有选择地进补——
其它
如果说夏天保湿可以只加水不加油,秋天可就行不通了。乳液、面霜里的油分,就像给皮肤盖上一层小被子,能够锁住水分不流失。在九月打着“贴秋膘”旗号大快朵颐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自己的肌肤啊。
中医进补
中医理论在护肤方面一直注重以内养外,入秋后气候干燥,但也非人人皮肤都会出现干燥现象,这和体质有很大关系。皮肤很干燥的人,大多属于
精血不足的人群,要注意饮食的营养,戒食
辛辣食物。容易肌肤敏感的人,中医上来说大多数有一些正气不足的
气虚状况,要注意加强锻炼,改善体质。秋季用冷水洗脸,可以让皮肤适应寒冷,在冬季更有
抵抗力。
牛奶润肤
营养必备:乳液
乳液是九月
肌肤保养的必备佳品,丰富的营养、适当的油分和不觉厚重的使用感,都会让肌肤在补充养分的同时没有负担。乳液更适合油性和中性偏油的皮肤,因为皮肤本身油脂分泌较旺盛。
喝牛奶大法:揉一揉
使用乳液的方法应是在脸上轻揉,将乳液在脸上揉搓开来的频率同样应和心脏跳动的频率一致。揉到感觉皮肤很顺滑、无阻力的情况下就可以停止了。揉开后记得用掌心覆盖肌肤,对皮肤进行安抚,这在秋季可是相当管用的技巧。
喝牛奶量化:黄豆粒
一般来说乳液都是瓶装的,而且是按压式泵口,每次只需按一次就是一次的用量。如果不是按压式泵口也不要紧,只要掌握住,一次全脸的基本用量应该是黄豆粒大小。当然如果乳液是那种很稀薄的液体,就该多用一点。
养生误区
入秋以来,不少人按
传统养生习俗忙着“贴秋膘”。
江苏省人民医院营养科
李群主任的门诊中接诊到多位三高(即
高血压、
高血脂、
高血糖)患者和老年人询问,能否食用
鱼头汤进补。很多人误以为鱼头汤味美无害营养丰富便经常食用,但从
营养学角度来看,多数情况下,鱼头汤的营养价值也是有限的,而且对于
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以及
高胆固醇患者来说是不宜常喝的。
根据营养科李群主任介绍,
人体健康所需要的营养不是一种元素,而是多种元素按比例的科学组合,并且应当因人而异。例如对于
蛋白质,如果是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病人就需要
高蛋白饮食,但对于
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往往
高蛋白是致命的。而荤汤(鱼、肉汤)中除富含脂肪外,别的
营养素都很缺乏。如:一碗
鱼汤里溶解的蛋白只占
鱼肉的2%左右,却集中了鱼肉中脂肪的40%。
从营养价值上来说如果将
鳙鱼(又称花
鲢、胖头鱼、
大头鱼等,天目湖砂锅
鱼头就是以这种鱼头为主料)去除水分后,鱼头中蛋白含量为49.0%远低于鱼肉中的87.5%;脂肪含量鱼头为14.9%,远高于鱼肉的3.1%。同样的鲢鱼(又称白鲢、鲢子鱼等)鱼头蛋白含量为53.6%,远低于鱼肉的83.2%;脂肪含量鱼头为11.4%,远高于鱼肉的2.8%。
鱼头汤“汤汁乳白、味浓醇厚,鲜美异常”,好多人便以为,白色的汤就是蛋白质、钙等营养溶解在水里,这其实是误解。
这种乳白色、浓稠的汤汁形成过程其实是脂肪
乳化过程。烹饪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想炖出乳白色汤必须选用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新鲜动物性原料并且在熬汤之前一定要油煎鱼头,然后大火熬煮,保持汤汁沸腾才行。在熬制过程中,
烹调油中的脂肪及原料中的所含脂肪,
肌肉组织中的一些
水溶性蛋白质和骨骼中的
卵磷脂溶出,肉皮中的
胶原蛋白部分水解成了
明胶分子,在锅内汤汁不断沸腾的情况下,
脂肪组织被粉碎成了细小的微粒,而卵磷脂、明胶分子和一些具有
乳化性的蛋白质起到了
乳化剂的作用,形成了
水包油的
乳化液,这样就使得汤汁浓白,最终成了
奶汤。所以“奶汤”就是“乳化脂肪”,没有脂肪的鱼汤一般是不会呈现乳白色的。
对于饥饿的人来说荤汤是最具
幸福感的食物,但对于需要科学摄入蛋白质、
维生素、
膳食纤维的老年人以及
三高人群来说,常喝鱼汤会导致脂肪摄入超标及能量超标,同时,鱼汤的
饱腹感会挤占他本来该摄入的其他食物的胃容量,长期食用会影响
膳食结构,造成营养失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生物富积效应,鱼头因为富集了鱼的血管恰恰是各种残留的农药和其它有毒化学
物质的富集区。根据以往的调查数据,
鱼头部的农药
残留量和重金属量有可能是鱼肉所含的5-10倍。同时,鱼头中可能存在着大量的
寄生虫,
炖鱼头汤时因为经长时间炖煮一般可以不考虑这个问题,但吃火锅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
所以,鱼汤味美,偶尔喝喝无妨,但还是悠着点喝为好。
入秋后要防“
上火”、莫贪凉,“贴秋膘”不等于“吃肉”,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平衡营养饮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中医
诊疗康复中心主治医师王亚南认为,无论“
三伏贴”还是“贴秋膘”,根本上是中医“天人相应”及“未病先防”思想的体现。秋冬季节阴寒亢盛,易致阴阳失衡、患上寒性病症,因此应尽量让身体的阳气在秋冬季节仍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
那么“贴秋膘”是否等于多吃肉?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营养师张凡认为,“贴秋膘”进补不等于只增加肉类、脂肪等的摄入“以肉贴膘”,而要结合自身
营养状况,吃得健康。中医认为秋天比较燥,肥腻的肉类、
油炸食品不宜多吃,防止“上火”和
消化不良。
张凡说,秋天更建议平补,可选择百合、山药、红
枣、莲子等具有健脾、养胃、润燥等特点的食物。此外一些地方有“
啃秋”的习俗,如在立秋当日吃
西瓜等。立秋后天气转凉,不再适合吃太多西瓜这类寒凉的水果,以免对胃肠产生刺激。
王亚南提示,虽说立秋节气已至,可仍处于“三伏天”中,天气仍较为炎热,人们“贪凉”的行为随处可见,例如对空调的过度使用、饮食上“食寒饮冷”等,建议不要贪凉,避免影响脏腑自身的调节能力。
此外专家认为,“贴秋膘”并非对每个人都必要和适用。如果目前体重处于正常范围内、营养状况也不存在不足,并不一定要额外“贴秋膘”,根据身体状况注重日常健康
饮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