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良方正,
汉语成语,拼音是xián liáng fāng zhèng,意思是
汉文帝时推选的一种举荐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唐宋沿用,设贤良方正科。指德才兼备的好人品。出自《史记·孝文本纪》。
《史记·孝文本纪》:
汉文帝下诏云“二三执政……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被举荐者对政治得失应直言极谏。如表现特别优秀,则授以官职。
汉武帝时复诏举“贤良”或“
贤良文学”。名称时有不同,性质无异。历代往往视作非常设之
制科。唐宋沿用,设“贤良方正科”。清·
薛福成《应诏陈言疏》:“诚法
圣祖、
高宗遗意,特举制科,则非常之士,闻风兴起。其设科之名,或称‘博学鸿词’,或称‘贤良方正’,或称‘直言极谏’,应由部臣临时请旨定夺。”
汉代
察举贤良属于特举。此科具体名称不固定,一般称贤良方正,或
贤良文学。察举贤良方正始于
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此后,两汉屡有诏举贤良方正之令。有时贤良方正连言能直言极谏者;有时单举能直言者.有时贤良方正连言可亲民者,即直接选拔亲民的
官吏;有时贤良方正又与有道术之士相联,于是,有道曾为东汉察举的独立科目。在汉代,贤良方正常与文学相连称,有时以贤良与文学并立为二科,有时则连称为
贤良文学。实际上,贤良与文学相似,都是指通经达变之士,文学实指经学。
东汉灵帝时曾立
鸿都门学,也以文字诏举,专尚书画、
尺牍、辞赋,然多为士林所非,视为滥进。此后,诏举贤良不再与文学连称。
汉代诏举贤良方正或
贤良文学,主要是表示广开直言之路。按照
董仲舒天人感应之说,认为各种灾异都是上天对人世帝王的谴告,灾异降临,表明帝王有过,必须自我检讨,并下诏书求贤,征求意见,匡正过失。所以诏举贤良方正多在日月之蚀,冰雹虫害、
瘟疫流行之机。所以,贤良之举属于特举,非为岁举,但与其他特举科目相比,则是察举次数较多的科目。
察举贤良是依照皇帝诏令的规定,由公卿
诸侯王、郡守等高级
官吏举荐,送至朝廷,皇帝亲自过问,分别高下,授以官职。有时一策即毕;有时还有二策、三策,如
董仲舒即连对三策,而授以江都相。每
诏贤良对策者
常达百数人。在汉代所有察举科目中,皇帝对贤良方正一科极为重视。有人说,论轻重以贤良为重,论得人以孝廉为多。这是有根据的论断。
门首都竖着金字匾额,也有写着“贤良方正”的,也有写着“孝悌力田”的。★清·
李汝珍《
镜花缘》第二十三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