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天蛾
天蛾科云纹天蛾亚科豆天蛾属动物
豆天蛾是鳞翅目天蛾科昆虫。体翅黄褐色;头及胸部有较细的暗褐色背线;腹部各节背面后缘有棕黑色横纹;前翅前缘近中央有较大的半圆形褐绿色斑,中室横脉处有一近白色小点;内、中线不明显,外线呈褐绿色波状纹,近外缘呈扇形,顶角有一暗褐色斜纹;后翅暗褐色,基部上方有赭色斑、后角附近枯黄色。老熟幼虫黄绿色,体表密生黄色小突起;胸足橙褐色;腹部两侧各有7条向背后倾斜的黄白色条纹;臀背具尾角1个。
形态特征
翅长50—60mm。体翅黄褐色;头及胸部有较细的暗褐色背线,腹部背面各节后缘有棕黑色横纹;前翅狭长,前缘近中央有较大的半圆形褐绿色斑,中室横脉处有一个淡白色的小点,内线及中线不明显,外线呈褐绿色波状纹,顺R3脉走向有褐绿色纵带,近外缘成扇形,顶角有一暗褐色斜纹,将顶角分为二等分;后翅暗褐色,基部上方有赭色斑,后角附近枯黄色。
雄性外生殖器上的钩形突粗壮,顶端尖呈鸟喙形向内下方弯曲;背兜骨化强,边缘有微刺;颚形突自中央分为两个指形叉,向上方伸出;阳茎基环环形,两侧骨片叉状;囊形突三角形,顶端钝;抱器平板状,上有密集的小皱褶及浅色毯状纤毛;抱器腹突掌状,前端有峰状突2个,上面及外侧有钝齿,齿端骨化强;阳茎端不完整,分为数块骨化片;中部两侧及中央有骨化板,上面有成列的齿及刻点
一年发生一代(河北、山东、江苏、安徽)至二代(湖北武昌、江西南昌),即北纬32°以北为一代区,31°以南为二代区。以幼虫在土中50—100mm深处作土室过冬,来年6月化蛹,6月下旬、7月上旬及8月间成虫出现。成虫昼伏夜出,白天躲藏在茂密的高秆作物的中上部,晚间在栖息的作物上交尾。交尾时间平均24小时以上,隔3小时左右产卵,多喜产卵于生长茂盛的豆田里及其它寄主的顶部嫩叶上。一般单产于叶背面,每雌蛾可产卵200—350粒左右。每年如7、8月间雨水较多,分布均匀则发生严重,植株茂盛、地势低洼及土壤肥沃的淤地发生最多。
生活习性
豆天蛾每年发生1~2代,一般黄淮流域发生一代,长江流域华南地区发生2代。以末龄幼虫在土中9~12厘米深处越冬,越冬场所多在豆田及其附近土堆边、田埂等向阳地。
成虫昼伏夜出,白天栖息于生长茂盛的作物茎秆中部,傍晚开始活动。飞翔力强,可作远距离高飞。有喜食花蜜的习性,对黑光灯有较强的趋性。卵多散产于豆株叶背面,少数产在叶正面和茎秆上。每叶上可产1~2粒卵。
初孵幼虫有背光性,白天潜伏于叶背,1~2龄幼虫一般不转株为害,3~4龄因食量增大则有转株为害习性。在2代区,第一代幼虫以为害春播大豆为主,第二代幼虫以为害夏播大豆为主。
豆天蛾在化蛹和羽化期间,如果雨水适中,分布均匀,发生就重。雨水过多,则发生期推迟,天气干旱不利于豆天蛾的发生。在植株生长茂密,地势低洼,土壤肥沃的淤地发生较重。大豆品种不同受害程度也有异,以早熟,秆叶柔软,含蛋白质和脂肪量多的品种受害较重。豆天蛾的天敌有赤眼蜂寄生蝇草蛉瓢虫等,对豆天蛾的发生有一定控制作用
生活环境
成虫出现于4至10月,生活在平地至中海拔山区。夜晚具趋光性。豆天蛾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淮流域和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主要寄主植物有大豆、绿豆豇豆刺槐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1 15:10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