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修辞讲话》是中国语言学家
吕叔湘、
朱德熙合著的语言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52年。
内容简介
《语法修辞讲话》一书共6讲。
第一讲是“语法的基本知识”,该讲是绪论,作者介绍了语法、词、句子、短语、句子形式等基本概念,讨论了各类词、句子成分、句子分析以及复合句的种种情况。
第二讲是“词汇”,主要从词义、词性、同义词选用、词的配合等方面谈语言交际中在用词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
第三讲是“虚字”,首先指出学习虚字的重要性,然后以具体虚字为例谈它们的用法和使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涉及代词、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连词、介词等几十个虚字。
第四讲是“结构”,主要讨论在结构方面常见的错误。
第五讲是“表达”,先指出写文章为读者计的三项要求,后从几个方面讨论说话、写文章在表达方面易出现的错误。
第六讲是“标点符号”,讨论了16种标点符号的用法和使用中的病例,指出标点符号使用的重要性。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20世纪5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中国国内开展了一个以学好用好祖国语言文字为目的的学习运动。这个运动从纠正文电(电报、报告、指示、决定等)的文字缺点入手,逐步掀起了普及语法修辞和汉语规范化知识、学好用好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运动高潮,成为中国新语文建设史上的大事。
1951年初,时任新闻总署署长的胡乔木同志,邀请吕叔湘撰写《语法修辞讲话》,吕叔湘提出与朱德熙合写。《语法修辞讲话》创作的目的是匡谬正俗,提高社会语言运用的水平,促进汉语规范化。告诉人们哪些格式正确,哪些格式不正确,怎样用是好的,怎样用不好。
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社论的同时,开始连载吕叔湘、朱德熙合写的《语法修辞讲话》,到当年的12月15日全部刊登完毕,一共刊载46次,并于1952年10月正式出版。
作品思想
该书一开始先回答了为什么要学习语法这个问题。针对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语法是一门专门的学问,一般人不想当语法学家就可以不学语法,只学把文章写通顺的观点,作者指出,过去学写文章的办法是熟读前人的文章,“熟能生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就是这种老办法的写照。但从前写文章是少数人的事,后来人人都要学会写文章;从前的雕版印刷,使人们接触的多是经典著作,后来的印刷品数量巨大,其质量高下也有很大差距,使人对于文章的好坏、语句的正、误,不易有正确的认识。因此首先要培养鉴别能力,不致误己误人,这就不得不学点语法和修辞学知识,而这两者之中,又应该先从语法入手。作者还指出,“语法”和“文法”是一个东西,“语法”更科学一些。
作者认为:汉语的词是没有形态变化的,所以汉语的语法只有造句法这一部分。要再分,也可以分成句子的结构和虚词的用法这两部分,不过这两部分不能完全分开,因为有些虚词是和句子结构有关系的。
关于词类,作者分出8类,分别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连接词(即连词和结构助词“的、得”),语气词、象声词(包括叹词、问答词以及狭义的象声词),在这个分类系统中,副名词即量词是名词的一个小类,副动词即介词是动词的一个小类,数词是形容词的一个小类,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是实词,其他词类以及副名词、副动词、部分数词是虚词。划分词类要涉及划分词类标准,由于《语法修辞讲话》以实用为目的,因而避开了这个问题,但面对过去语法中提出的“词类假借”“词类转换”“词类活用”等问题,该书提出“一词多类”,并为此提出了区分词类的一条原则:一个词的意义不变的时候,尽可能让它所属的类也不变。这样,词类的分别才有意义。这并不等于说,没有一个词属于两类或三类,只是说,不应该完全根据它在句子里的地位来决定罢了。作者认为对词类现象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指出“倘若一个词在句子里的地位一变,所属的类也就跟着一变,那么几乎所有的词都要属于两类或三类,多的要跨上四五类,不但词类的区分变成没有多大意义,而且自然而然会走向‘词无定类’的结论”。
《语法修辞讲话》认为句子是由词构成的,并指出兼顾周密和实用两方面给句子下定义是很难的。句子从结构复杂与否可分为简单句和复合句,简单句成了复合句一部分的,就叫分句。句子的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表语以及附加语、同位语、外位语等。
介绍词汇常识时,作者指出:古代汉语里的双音词本来不多,近代渐渐多了。既然文章里双音词用得这样多,相对地,单音节就比较少了。大部分单音词往常在口语里使用,不大会用错,毛病往往出在双音词上。所以书中把双音词作为主要讨论对象,并从词性、词义、同义词、词的配合几个方面分析了常见的错误。作者着重介绍了一些常用词、文言词语的正确用法,批评了生造词语和不适当的简称。在虚词方面,作者几乎把所有最常见的词都摘出来,逐一讲解正确的使用方法批评了错误的例子。针对常见的句子使用中的混乱现象,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句子的结构,指出要使句子结构少出毛病就得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区分主干和枝叶。主语—动词—(宾语),或是主语—(动词)—表语,这是句子的主干,一切附加语是枝叶。第二,要认清潜伏的脉络。主干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附加语和被附加语之间的联系,这些都是脉络。最后,要老实,不要使花腔。作者主张,文章是人们的交际工具,因此写文章必须处处为读者打算,一定要明确、简洁,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生动、吸引人,同时表达上要合乎逻辑。作者特别批评了文章令人费解或产生歧义、词语堆砌、重复、烦冗、苟简和层次混乱等各种不良现象。对于标点符号,作者认为它是文字里面的有机的部分,不是外面加上去的。它跟旧式的句读号不同,不仅仅是怕读者读不断,给它指点指点的。作者指出:每一个标点符号有一个独特的作用,自从有了标点符号,文章的风格也受到了影响。
作品影响
开语法修辞普及之先河
《语法修辞讲话》发表后,逐渐在中国掀起了语法修辞学习热潮,出现了汉语语法学蓬勃发展的局面。
规范社会语言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年,由于种种原因,语言文字应用中出现了十分混乱的现象。为了“匡谬正俗”,《语法修辞讲话》一书通过对大量的语言错误的分析和纠正,来告诉人们应该怎样避免犯类似的错误,帮助学习写文章的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推动汉语语法研究
《语法修辞讲话》融语法、修辞、逻辑于一炉,有针对性地结合修辞表达来讲语法,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可以隐约看出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相结合思想的雏形。吕叔湘、朱德熙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理念,对语言知识的普及、社会语言生活的规范和汉语语法的研究,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引意义。
作品评价
中国作家
叶圣陶:《语法修辞讲话》跟其他语法书不同。它不仅说明一些名目和格式,不仅就哪些名目和格式列举一些例子,还指出一些实际使用上的缺陷,拿那些缺陷来讨论。这个办法是好的,它使《语法修辞讲话》具有现实的意义,即使一部分讨论还有可以商量的地方,可是大部分对人家很有帮助。就全书看,《语法修辞讲话》第四、第五两讲写得比较好,第三讲较差。第二讲可以商量的地方也不少,作者所批评的某些用法正是大家乐于使用的,可见作者的讲法不见得全正确。
原《语言文字应用》杂志主编
龚千炎:《语法修辞讲话》具有时代特色,它既有学术性,又有群众性。它文笔流畅,语言活泼,内容丰富,在中国语法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当然,《语法修辞讲话》也有自身的弱点和缺点,例如,对词法部分重视还不够,语法分析借助词义偏多等,尤其是有一些说法不免拘泥,可能会使读者感觉受到某种束缚。
出版信息
《语法修辞讲话》从1951年6月6日起在《人民日报》上连载,1952年由开明书店出版每一讲的单行本,同年改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刊行全书。1979年,经略加修订,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再行出版。
作者简介
吕叔湘(1904年12月—1998年4月),江苏省丹阳市人,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1978年至1985年任《
中国语文》杂志主编,1980年至1985年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第三至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法制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主要著作有《
中国文法要略》《语法修辞讲话》《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等。
朱德熙(1920—1992),江苏苏州人,中国古文字学家、语言学家。1939年就读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转入中文系,师从
唐兰学习古文字学。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毕生致力于汉语语法和古文字研究。擅长运用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原理探讨汉语语法,著有《
语法讲义》《语法修辞讲话》等著作。朱德熙对于战国文字研究也多有创见,曾参与马王堆1号汉墓遣策、银雀山竹简、马王堆3号汉墓帛书、望山简和中山王墓铜器铭文的整理研究,学术成果辑入《朱德熙古文字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