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兰
中国文字学家、历史学家
唐兰(1902年1月8日—1979年1月11日),原名张佩,又名佩兰、景兰,字立厂,又作立庵、立盦,笔名曾鸣。出生于浙江嘉兴,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字学家、历史学家、金石学家。
人物生平
早年就学
唐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生于浙江嘉兴市秀水兜。民国初年卒业于商业学校,曾学医、学诗词,复就学于无锡国学专修馆,遂发愤治小学,先研读《说文解字》,后渐及群经。
1917年从中医陈仲南学医,后在城区项家漾开设景兰医院。这一时期还曾从上海陈蝶仙主办的韧园编译社学习诗文。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即著《说文注》四卷,后渐致力于青铜器款识及甲骨文字研究,曾直接受教于罗振玉王国维,并获称赞。1920年入无锡国学专修馆,1923年毕业考获第一。后与王国维相识,在研究甲骨文和金文方面得到王国维的指导。
1924-1930年在天津周家渊家当家庭教师。1925年任故宫博物馆专门委员。
远赴东北
1929年在天津主编《商报》文学周刊及《将来》月刊。1930年离津去沈阳任辽宁省教育厅编辑,协助编纂《辽海丛书》。
1931年5月,唐兰入东北大学任讲师。九一八事变后,在国立北平大学、燕京大学代顾颉刚讲授《尚书》。同时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学术论文《白石道人歌曲旁谱考》。后讲金文及古籍新证,又代董作宾先生讲甲骨文字,并应聘在师范、辅仁、清华、中国诸大学讲授古文字学及诗、书、三礼。
1935年任北京大学教授,次年代理中文系主任。
授学联大
1936年,唐兰受聘为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1937年7月,日寇侵华,北平沦陷,辗转至昆明,入西南联合大学任中文系副教授。抗日战争期间,后方研究条件很差,但唐兰授课之余仍坚持不懈进行学术研究,成果迭出。1939年至昆明入西南联合大学任副教授。
1940年,唐兰任中文系教授,同时任西南联大中的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导师。翌年任教授及文科研究所导师,讲授《六国铜器》《甲骨文字》《古文字学》《说文解字》《尔雅》《战国策》及《唐宋诗词》等。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北京大学迁回北平,唐兰继续担任北大教授,代理中文系主任。其40年代所著《中国文字学》一书,曾礼先生评价“是在掌握新资料和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崭新的、理论更严密的、方法更科学的文字学体系的一部代表作品”。“他提出的文字学理论,对于使文字学与音韵学训诂学相分离,成为一门独立发展的学科,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同时对文字改革也付出了很大精力。
任职故宫
1949年后,仍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代理主任。1952年调入故宫博物院,曾先后任设计员、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列部主任、美术史部主任、副院长等职,并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北京史学会理事、市政协委员等社会职务。
1953年至1972年,唐兰先生数次将收藏铜器等文物捐献故宫博物院。
1954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
1956年,唐兰受文化部委派访问芬兰和瑞典。在芬兰以《中国艺术的发展》为题发表讲演。同年,唐兰组织五省市出土文物展览,指导工作人员编制展览图录,并亲自撰写了前言。
紫禁城的中心部位——保和殿及东西两庑,唐兰亲自撰写陈列大纲和总说明。同年起先后任北京市第二、三届政协委员。
晚年时期
1961年任北京市历史学会理事。
1963年,唐兰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1978年,唐兰任中国古文字学术研究会理事,曾随中国出土文物展览团访问香港,与当地文化界进行学术交流。同年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79年1月11日,唐兰在北京病逝,故宫博物院党委根据他多年夙愿,追认为中共党员。
主要影响
古文字学
古文字学方面,不仅考释出很多难识的字,而且还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古文字的研究方法,如对照(或比较)法、推勘法、偏旁分析法、历史考证法,使古文字研究摆脱了过去那种猜谜射覆式的主观臆想,走上了比较科学的轨道。
在文字学方面,主张文字学应从音韵和训诂学中分出,成为一门独立发展的学科。反对把文字学的研究仅仅作为其他学科研究的一种工具。唐兰提出三书说:形符(象形)、意符象意)、声符(象声),突破了《说文》体系。唐兰还主张用拼音字母和部分汉字组成新文字,代替现行文字。在古文字的分类中提出较为科学的自然分类法,打破《说文》归纳的五百四十部分类法。1931年在沈阳首创用自然分类法整理古文字,对甲骨的文字考释,曾有突出的贡献,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青铜器专家和先秦史学家。同时对美术史也颇有研究,先后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校教授。著有《中国文字学》《殷虚文字记》《古文字学导论》等,唐氏精于小学,故擅长篆书,用笔方健,出于汉篆,与秦篆圆婉稍异。
古代史
在古代史研究方面,主张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期应在西周、春秋之交。对商、夏、周纪年的推算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对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亦有独到的论点。总之,主张应把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有机地联系起来。1953年至1972年,唐兰先生数次将收藏铜器等文物捐献故宫博物院。
此外,对于音韵学、诗词、绘画、书法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轶事典故
人际关系
第四子:唐益年。
主要作品
出版图书
后世纪念
唐兰故居在嘉兴市秀城区秀水兜106号,故居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唐兰在这里度过了少年时代。房屋呈长方形,原由大门、小天井、楼屋、厢房、小平房、及小院子所组成。除大门已拆除外,其余保持原貌,今室内还保存着唐兰生前用过的木橱、书桌、椅子、茶几等物。唐兰曾于1952年、1956年、1962年三次来故乡探亲,住在故居。
参考资料
唐兰.嘉兴市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31 11:3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