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讽刺(风刺)小说,大概可以上推到古
罗马帝国希腊语作家路吉阿诺斯(常见的译名是从英语音译的
琉善或卢其安;
卢奇安,路吉阿诺斯是周作人根据希腊语发音翻的)的“真实的故事”。作者以
第一人称,写一群人到月亮上面、极乐世界(周作人译“福人岛”)等好几个地方游历的经过,标题“真实的故事”就是极大的反讽。
后世杰出的讽刺小说:法国拉伯雷的《
巨人传》、英国
斯威夫特的《
格列佛游记》,都受到路吉阿诺斯小说很深的影响,有很浓的奇幻色彩。也有
汉文译本的法国
勒萨日《
吉尔·布拉斯》、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讽刺性非常强烈,但已经是写实,不比前面几种是虚实交错,以虚为主。吉尔·布拉斯和吉诃德先生都是游走四方的人物,这与西方的
流浪汉小说传统有关。流浪汉小说以主角游走四方的见闻阅历反映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在西班牙尤其盛行,现存最古的西班牙流浪汉小说是《小癞子》(《托美思河的小拉撒路》),著名作品有
克维多的《骗子外传》等。《堂吉诃德》是
西班牙文学的旷世巨著,奠定了现代西班牙语文的基础,而且,赛万提斯的
写作手法非常新颖,对现代小说有极深远的影响。
捷克的《好兵帅克》也是
讽刺小说的名作。
多以第一人称(first person)发言,训诲读者或书中人物,此
聆听者古罗马时代的
贺拉斯(
Horace,65.-8B.C.)及
尤维纳利斯(Juvenal,c.65-c.140)均为著名讽刺诗人,故两人的作品又称为贺拉斯式讽刺(Horatian satire)及朱文纳尔式讽刺(Juvenalian satire);惟前者温和,后者刻薄。
在文学中较为普遍,它没有立场鲜明的说教者,而转从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modes)进行,如夸大其辞,或言之无理(nonsequitor)。斯威夫特的《格利佛游记》属於长篇暗讽,有时亦称梅尼普斯式讽刺(Menippean satire,由希腊讽刺文学家Menippus而得名)。根据批评家傅莱,此类暗讽强调的不是人物,而是心态(mental attitudes)。
凡是言外之意,口是心非,说出的话和心内相反,偏又让人知道弦外之音,就是反讽。 反讽,尤其是口头反讽(verbal
irony),极容易与讽刺(
satire)、讥讽(sarcasm)混淆。三者都是说
反话,但反讽比较间接而无攻击性,不像讥讽那般出口伤人。尤其口头反讽,经常英文称为「挖苦」(tongueincheek),多为含沙射影(
innuendo),故意把褒说为贬,把贬说为褒。它在文学上最大优点就是冷静而带机智(wit)把话说出来,让人感到它的机锋。莎剧《凯撒大帝》(Julius Caesar,1599)中凯撒被刺后,安东尼在演讲中三天两头就提到「布鲁特斯是个君子」,当然是用反讽来挖苦布鲁特斯。 有时由于环境或命运关系,亦会产生反讽,叫做“处境反讽”(
situation irony)。短篇小说经常利用处境反讽来做画龙点睛的惊奇结局。欧亨利著名短篇《三王礼物》。莫泊桑的《项链》可为例。
sarcasm在
希腊文原意为“撕肉”(from Greek sarkasmos, from sarkazein to tear flesh, bite the lips in rage),由此可见其刻薄残酷,并无多大深刻意义。讽刺( satire)文学气息较浓厚,尤其文字上,并非口头上,刻意讽刺
人类种种愚昧无知或罪恶行为,它具有某种程度的教诲作用,企图唤醒人心,改良
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