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府道情
陕西省的地方戏曲剧种
西府(宝鸡市)道情是陕西省的地方戏曲剧种。当地民间称为关西道情。起源于唐代的道曲、道歌。道曲道歌是道士们在道观中向道徒宣传道教道义的一种民间说唱形式。
基本信息
遗产级别:省
申报人/申报单位:宝鸡市
曲艺简介
西府道情的演唱题材丰富,内容繁多,有神话故事、佛教故事、民间故事、历史故事,但是部分曲目已经失传。在长期演唱实践中,道情曲艺创造形成了它独有的调式,如飞板、哭长城、柳生芽、八板等曲牌和软梅花点、硬梅花点、软上簧、硬上簧等板式。
“西府道情”最早起源于唐代的道曲、道歌。李唐王朝灭亡之后,大批宫廷艺人和道士流落民间使原来以咏唱道经为内容,宣扬出世思想的法曲道情溶入了当地民间生活的内容,创作了丰富的道情唱词。明朝以后,随着地方戏曲的发展,咏唱道情在民间的演出中不断吸收营养,丰富自己,逐步从咏经到唱词,发展为独立而较完整的道情戏。
同时,西府道情吸纳了陕西地区其他曲种的特点,以其独特的演出风格和悠扬悦耳的曲调声闻西府大地,成为一个独特的地方曲种。20世纪六十年代,西府道情小戏《嫁妆镰刀》在中央广播电台、省市电台录音播放,20世纪70年代道情小戏《划线》、《麻利嫂》,20世纪80年代,道情小戏《婆婆抬新娘》均参加省民间艺术汇演并获奖。他作为西府地区一种特有的地方剧种,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存在和传承基础,对发展繁荣民间文化艺术和丰富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曲艺内容
道情演唱的题材丰富,内容繁多,有神化故事、佛教故事、民间故事、历史故事,据老艺人们说过去公演的曲目有100多个,但是大部分已经失传,下河寨道情班整理成册的曲目仅有20个。其中有《大拜寿》、《经堂教子》、《合家论》、《槐荫相会》、《刘彦龙上京》、《桃园三结义》等。姜马道情班演唱的如《石佛衣》、《王贤争见》、《四季孝》、《八仙庆寿》、《忠义堂》等。
在长期演唱实践中,道情曲艺创造形成了它独有的调式,如:飞板、哭长城、柳生芽、八板、绣荷包、耍孩儿、硬梅花调、采花调、吆老鸦等曲牌和软梅花点、硬梅花点、软上簧、硬上簧、软下簧、硬下簧、金钱韵、两头慢、一点油、滚板、哭板等板式。
主要特征
1、西府道情伴随着宗教文化而产生它具有浓厚的民俗风味。
2、道情曲牌优美动听,唱腔独特板式丰富。
3、乐器伴奏和谐优美。打击乐渔鼓剪板,三才板是其他曲种所没有。
4、演出曲目丰富,演出大众化、民族化。
5、唱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主要价值
1、西府道情吸纳了陕西地区其他曲种的特点,以其独特的演出风格和悠扬悦耳的曲调而声闻西府大地,成为一个独特的地方曲剧,道情唱腔浑厚,乡土气息纯正味浓,特别是在帮腔上有其独到之处,激越柔情、热烈、奔放,为其它曲剧所不具。
2、发掘、抢救、保护地方曲种——西府道情对于发展繁荣民族文化,丰富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将产生其积极作用。
历史渊源
西府道情是陕西道情之一,民间称“关西道情”(因宝鸡地处关中西部,亦称西府)。西府道情起源于唐代的道曲,道歌。道曲道歌是道士们在道观中向道徒宣传道教道义的一种说唱形式。西府宝鸡地区早期道教盛行,道观林立,诸如磻溪宫、金台观、南昌宫等等。金大定时期,道教全真派名流丘处机,游居宝鸡磻溪15年,创建了陇县龙门洞、千阳玉清万寿宫等道观。形成著名的道教龙门派。王重阳、张三丰等道教名家均在宝鸡留下足迹。李唐王朝灭亡之后,大批宫廷艺人和道士流落民间,在宝鸡地区民间传经布道,使原来以诵唱道经为内容,宣扬出世思想的法曲道情溶入了民间的生活内容。为了适应广大百姓的接受能力,将说道渐渐演化为具有说和唱紧密结合的一种特殊的传播方式——道情,并不断创作了丰富的道情唱词。题材多为神仙造化,修贤观善、神化故事等。明朝以后,随着地方戏曲的发展,诵唱道情在民间的演出中不断吸收营养,丰富自己,逐步从诵经到唱词发展为独立而较完整的道情戏。所谓“一经二词、三道情”,真实地反映了道情戏发展衍变的各个不同阶段。西府道情早期以座唱形式演唱,后来发展为广场戏或很简单的小戏在晚会中演出,也有以皮影的形式上演。主要班社有眉县下河寨道情班,岐山蒲村进香会道情班,麦禾营道情班,八家村道情班,陈仓区姜马道情班
在清末民初,西府道情达到了其最兴盛的时期,演出剧目丰富多样,有取材于道教“十渡船”故事的升仙道化戏;有取材于民间流传的二十四孝故事的修贤劝善戏;有神话故事戏,有历史故事戏和民间故事戏。
1929年到1922年(民国十八年到民国二十一年),关中地区连年年馑,道情班个别成员以卖艺求生,才使得道情幸免失传。1955年姜马道情班参加了陕西省民间艺术戏剧调演荣获演出一等奖,受到各界好评。1984年参加了宝鸡市文艺调演,并为市上作了专场演出。2005年参加宝鸡市群众艺术馆举办的民间文化夜市活动,得到文艺界领导的赞赏和广大群众好评。下河寨道情班班主王天旭参加了宝鸡市第一次文代会,1982年道情班参加了宝鸡市艺术节,荣获最佳演出奖。
相关物品
乐器有打击乐渔鼓、碰铃、云锣、三才板、剪板等和弦乐板胡、二胡、高胡、三弦、四弦、竹笛等,其它相关器具:桌灯。
保护计划
1、维修乐器:渔鼓、三弦、四弦等。
2、仿制演出道具——桌灯。
3、拍摄、搜集、整理即将失传的剧目、曲牌、板式。
4、投入一定的资金组织开展活动。2003年举办了全市民间曲艺展示演出并评选了优秀演出团体。
5、投入资金为西府道情建立了初步的道情艺术档案。
一、主要保护内容
西府道情曲目、曲牌、板式。
二、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为已亡故的艺人和现健在的老艺人建立艺术档案。
2、对道情乐器加以维修和保护,对特色乐器渔鼓、四弦等加以复制,供演出时使用,将原始乐器妥善保存管理。
3、进一步挖掘、整理其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逐步使之搬上舞台,为人民大众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4、制作道具、服装,添置乐器。
三、十年保护目标
2007年 普查摸底,建立艺人档案。
2008年 建立西府道情班社及传承人数据库。
2009年 搜集整理散失的老道情曲谱和唱词。
2010年 分期分批举办西府道情传承人培训班。
2011年 举办西府道情传承人道情演唱活动,使承传人基本能担当起传承任务。
2012年 举办西府道情调演,举办西府道情大赛,开展评奖,推出新秀。
2013年 组织优秀道情班在各县区巡回演唱,普及提高演唱水平。
2014年 对重点演出班社和团队予以扶持,使乐器和设施得到完善。
2015年 编辑出版《西府道情曲目剧本选》。
2016年 邀请专家对西府道情进行研讨,并编辑出版论文集。
四、五年保护工作计划
2007年 摸清道情队伍现存艺人的实际情况,精确人数、现存曲目。挖掘整理失传曲目,建立健全艺术档案。除已整理出的20余剧曲目外,再进行搜集整理10余部曲目,健全档案。
2008年 由专业人员对道情班进行必要的艺术培训,发展、扩大队伍,培养新人,对民间艺人采取集中、分散的培训4-5次。重点发展扩大较年轻化的演出队伍。
2009年 对民间道情进行定期地业务指导,对原有的曲目加工、改造并增添与现代生活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曲目,在一定时机对西府道情进行汇演交流。使演出队伍活动正常化。
2010年 对重点演出团队予以扶持,增添修复乐器,制作流动演出舞台,增加设施使重点演出队伍乐器、设施得到完善。
2011年 对经过加工整理的曲目、剧本出版成册,加工改进唱腔曲牌,指导演出队伍。西府曲艺能进行文化交流,使古艺开新花。
五、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1、将《西府道情》列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2、投入资金扶持重点演出队伍,使演出人员年轻化,使道具器乐得以完善。
3、对年过古稀的老艺人加以健康保护,抓紧传承,以老带新。
六、建立机制
成立专家组,由文化局长任名誉组长,市艺术馆馆长任组长,曲艺、音乐等专业人员组成专家指导小组,对西府曲子、道情进行抢救,挖掘,开发,使其在濒临消亡的困境中脱颖而出,再放光辉。
七、经费预算及依据说明
1、摸底工作,挖掘、整理曲目、剧本,建立电声档案需5万元。
2、添置、修复乐器;培训新人、扩大队伍;指导、辅导、办培训班共需20万元。
3、整理、修改剧本曲目成册,出书若干册需50万元。
4、为演出队伍增加设施,制作演出舞台需20万元。
5、进行西府曲艺调演及巡回交流演出需30万元。
6、对70岁以上艺人每年体检一次,5年需3万元。
7、对演出队伍实行奖励,每演出一场奖励100元,需10万元。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19 21:16
目录
概述
基本信息
曲艺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