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县下河寨道情
非物质文化遗产
眉县下河寨道情是西府道情现今硕果仅存的的两个流派之一,属于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项目曲目。代表性的演出有《天官赐福》、《韩湘子大堂拜寿》、《韩湘子二堂拜寿》、《经堂教子》、《丁兰刻母》、《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尧王访贤》、《秦琼打擂台》、《合家论》等20多部,发展鼎盛时期常演曲目60多部。下河寨道情班代表人物有曹九成,王录,王天旭,曹志礼等。从明朝全真道教在陕西省楼观台开始活动起,道教在西府地区大行其道,随之而起的神话劝教说唱曲目——西府道情,便应运而生。下河寨道情班因为成员来自陕西省眉县下河寨村,而被群众称为下河寨道情班,也称为下干沟道情班。道教在下河寨村盛行时,上下村共有九个以上的道观庙宇,每逢道场散花米和做法事,就是下河寨道情尽情颂唱的时候。仍有正规的演唱班底成员在演出活动。
简介
下河寨道情是西府道情硕果仅存的的两个流派之一,属于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项目曲目。代表性的演出有《天官赐福》、《韩湘子大堂拜寿》、《韩湘子二堂拜寿》、《经堂教子》、《丁兰刻母》、《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尧王访贤》、《秦琼打擂台》、《合家论》等20多部,发展鼎盛时期常演曲目60多部。下河寨道情班代表人物有曹九成,王录,王天旭,曹志礼等。从明朝全真道教在陕西楼观台开始活动起始,道教在陕西省西府地区大行其道,随之而起的神话劝教说唱曲目——西府道情,便应运而生。下河寨道情班因为成员来自陕西省眉县下河寨村,而被群众称为下河寨道情班,也称为下干沟道情班。仍有正规的演唱班底成员在活动。
风格
下河寨道情班于清光绪年间,由县城东的下河寨村(也称下干沟村)曹九成创建,其后由王录继承,它以道、佛家之说为蓝本,说唱道家神话劝善故事,属于小调广场坐唱形式(俗称地摊戏,砸江湖戏)。演唱风格委婉、清新、悠长,唱腔独特,讲求道白和帮腔,乐器有板胡、长笛、渔鼓,尖板,碰铃、云锣,梆子等。唱腔板式常见有:耍孩儿,两头慢,软、硬梅花点,飞板、哭长城、柳生芽、八板、绣荷包、采花调、吆老鸦等曲牌,分苦音和欢音,又有软上簧、硬上簧、软下簧、硬下簧、金钱韵、一点油、滚板、哭板等各种韵调,风格或清新婉转,或华丽旖旎,变化多端。
成就
1951年11月,道情班王天绪被县首届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推选为出席宝鸡分区文艺代表会的代表。1955年,该班参加了在县城举行的眉县第一届业余艺术会演。1962年11月,下河寨道情班参加县业余曲艺会演,被评选参加宝鸡地区曲艺会演,获得优秀演出奖。
传承谱系
第一代 曹九成,男,出生不详,师传,学艺时间清光绪年,居住地眉县下河寨村。
第二代 王录,男,(1890一1968),师传,学艺时间清光绪年,居住地眉县下河寨村。
第三代 王天绪,男,1932年生,现已离世。师传,学艺时间1945年,居住地眉县下河寨村 。
第四代 曹志礼,男,1945年生,初中文化,学艺时间1958年,居住地,眉县下河寨村。
剧本
韩湘子二堂拜寿(片段)
。。。
杜氏:(诗)婴儿一去永无踪,好似线断一风筝,若要母子重相见,除非南柯一梦中。
(白)老身韩门杜氏。自幼出嫁于韩丞相足下为妻。不知我俩老那搭作官亏君损民,
天杀我两老年过半辈,乏嗣着无论呀。只因嫂嫂吕氏所生一子起名于湘子,
这个奴才只从那年黑夜凄凄越过花墙逃走,整整几载杳然无讯归家。老身昨夜晚上
以在床头偶作一梦,我梦见湘子儿回家。啊……,好不伤痛于人了……回家啊……,
好不伤痛于人了哎呀哎:
(唱采花调转梅花点)
打三更偶作一梦,我梦见湘子儿回城,站立在床头问安宁,倒叫老身喜气生,猛然间惊醒,
鼓打三更,湘子儿在外,并未曾回城,有老身,声声哭得悲哀痛。
(唱滚板转梅花点)
哎呀啊……,湘子儿呀!此梦儿梦得不差,我梦见湘子儿回家,儿头上绾的是双扎,
身穿一领素纳塔,怀抱上鱼鼓,手拿上银刷,站立在床头,和老身搭话,梦惊醒,
倒把老身闪床下。
(白)老身便说,我想梦中之情,不得不信,不可以全信啊。今是九月九日,重阳佳节,
老身寿诞之期到来,老爷奔上边庭赏军,不曾回府,老身只得在二堂孤坐着孤坐呀。
哎呀!是我耳听府门以外尖板鱼鼓响亮,想必是远方之中来下念道作歌之人。
。。。
参考资料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07-05-18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5 14:38
目录
概述
简介
风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