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诗人群
诗人群
40年代,人们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尖锐、复杂的历史冲突:民主和专制、光荣和耻辱、个人和时代,在经历了几年的中断和停滞之后,新诗再次加入到了世界诗歌的潮流之中,敏锐地感应着时代的变动和人们内心深处的渴求和矛盾,在历史的漩涡之中准备着新诗发展中的又一次高潮。 当时,在两大诗歌中心之一的昆明西南联大闻一多朱自清冯至李广田卞之琳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等)并存的特殊现象,以其特殊的风貌,给这一时期的诗歌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并对以后的新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代背景
1937年夏,陷于战火之中的华北三所著名的高等学府北大、清华南开大学重庆
首先是生命的沉潜。经历了战乱中的流亡,对现实、自然、灾难、个人和人类,诗人们有了更加丰富的生命体验和思考。西南联大的学子们,从民族危机和个人的内心都痛切地体验到了生存的流亡感,其中的一部分诗人,如穆旦等人,还经受过战争的九死一生的考验,这样,大家都陷入了生命的沉思状态之中。
其次是艺术的沉潜。这一时期,诗人们进行了最广泛的吸取,他们的艺术探讨的触角既伸向了中国的古代诗歌传统,同时也开展了对西方文学经典的学习和研究,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当代的世界诗潮进行直接的交流,并且,在以艾略特瓦雷里、里尔克、奥登等为代表的西方20世纪的现代派诗歌那里,找到了和他们的内在生命要求相适应的诗的观念和形式。
就西南联大学生辈的青年诗人而言,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是开放的,也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们从闻一多、朱自清、冯至、卞之琳等前辈诗人身上,继承了继续探索新诗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并感受到了他们的人格和洋溢的诗情;另一方面,当时在联大任教的英国当代著名诗人和理论家威廉.燕卜荪,则把他们带到 了一个新的西方现代主义
最早实现了这样的诗歌理想,并且显示出鲜明个性特征的,是老诗人冯至和他的著名的《十四行集》
冯至文集
早在20年代,冯至就以《昨日之歌》里面的《蛇》等诗作的浪漫主义歌唱被鲁迅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
艺术特色
1、善于从身边的日常生活和自然中发现内在的哲理。在冯至这一时期的诗中,蕴含着对个体和人类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命的形而上的体验和思考。无论是历史上不朽的人物,还是无名的村童农妇,无论是远方千古名城还是飞虫小草,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许多人的共同遭遇,凡是和冯至的生命发生深切关联的,他都写出了一首诗。
2、在形式上,采用的是对西方十四行诗的变体。冯至的《十四行集》虽然采取的是西方十四行诗的形式,实际上却并不严格遵守这种诗体的传统规律,而是利用这种结构上的特点保持自己语调的自然,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我们在灯光下这样孤单,/我们在这小小的茅屋里,/就是和我们用具的中间,//
也有了千里万里的距离;/铜炉在向往深山的矿苗,/瓷壶在向往江边的陶泥,/它们都象风雨中的飞鸟,//
各自东西。/我们紧紧抱住,/好象自身也都不能自主。/狂风把一切又淋入泥土,/只剩下这点微弱的灯红,/在证实我们生命的暂住。//
《十四行集》所体现的艺术追求,超出了诗人自己的预料,产生了笼罩一时的影响。许多具有现代意识的青年诗人,都从中找到了自身创作的营养。如九叶诗派中的一些诗人。
参考资料
冯至的诗与思:清新别致 沉潜低调.中国煤矿文化网.2017-05-26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7 22:14
目录
概述
时代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