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嘉谷(1872-1937年),字树五,号树圃,晚年自号屏山居士,云南石屏人。袁嘉谷在云大执教十余年,是云南文化名人。云南独一无二的全国状元。袁嘉谷的字,自创一体,世称“袁家书”。从
封建王朝的状元,做到现代高校的教授,古今唯一人,天下亦唯一人,这便是袁嘉谷。
人物简介
1891年,袁嘉谷离石屏至
昆明就学于陈子潘、张竹轩,22岁入
经正书院研习。
1903年6月,他应经济特科试,列二等七名,复试列一等一名,授编修,是云南的状元。
1904年7月,袁嘉谷赴日本考察学务、政务,著《东游日记》四卷。
1905年8月,回国,他任国史馆协修,并在学部
编译图书局专管教科书事。
1915年,应
唐继尧之聘为顾问,并修《
云南丛书》。
人物故居
袁嘉谷故居位于
石屏县城
异龙镇南正街。故居为清代木结构楼房建筑,坐西朝东。由故居大门进去是一条通道,中间是天井,左右有
耳房。由西南的通道进去有一楼房,为
袁氏少年时代的书屋。
袁嘉谷的故乡云南石屏位于云南省南部。自
元朝以来,民间因重教兴文而人才济济,清代有“文献名邦”之称谓,被誉为“山川东迤无双境,文学南滇第一州”,明清两代曾出文进士65人,翰林15人,经济特元1人,武进士11人,文武举人640人;科名最高者,夺云南之冠,弥补了“云南不点状元”的空白;科举人数,在云南仅次于昆明和大理。正如民谣所言:“沙至萧家海,翰林进士满街摆”、“五步三进士,对门两翰林”、“举人满街走,秀才家家有”。 清末停科举,兴学堂;民国间,石屏出大专院校毕业生142人。其中,留学日本的12人,留学美国的6人,留学法国的1人。
人物生平
袁嘉谷(1872-1937)1872年7月12日生于石屏,21岁到昆明应试,22岁应科试,23岁应优贡试,又应乡试,因常列榜首,被
学友尊为“课(考试)王”。26岁赴京应试不第,发愤归,有“丈夫不作禁囚泣”句,自此后“住院潜修达五年”,后自道“平生得力于此”。31岁再次应试,榜发,取在二甲第六十二名,入
翰林院,授职编修,不久清廷开“经济(经世济民)特科”,袁嘉谷由尚书
魏光焘保荐应试。
时经济特科分两次考试,先考
策论时事,袁嘉谷将自己平生所学、平日思考的结论,铺陈为文,写了一篇《防民犹防川论》,全文5千余字,见解精辟,文理流畅,又是一手王欧合流的好字,深得考官赏识。榜发下来,袁嘉谷名列一等一名俗谓中了状元,这是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4年(甲辰年))的事。
光绪东华录卷四载:“阅
邸钞,有旨开经济特科,十年一举。或二十年一举,目分六条,一曰内政、二曰外交、三曰理财、四曰经济武、五曰致格、六曰考工。”
辛亥革命成功,清廷灭亡,不少自视为
清朝遗老的人自尽以效忠,而身为清廷大员的云南状元袁嘉谷却顺应潮流,不行愚忠之举,有人曾诘难他:“张公(袁的岳父张竹轩以自尽效忠清廷)以广文小官而殉清,公身为显宦大员,既未殉清,又表彰殉清者,岂不自污?” 袁嘉谷回答说:“人各行其心之所安”。此后,袁嘉谷自甘寂寞,隐居乡里,埋头著述。
成就贡献
1903年,
清政府进行了历史上惟一一次废除科举后的
经济特科考试。据了解,经济特科的考试与一般
科举考试不同,它不以八股见长,而是以经世济民、治理国家的
方策为主,更注重学以致用。特科考试,整个清朝只有过三次(另两次为
博学鸿词科),此次应考的还有已经获得状元身份的人,所以经济特元的地位,应高于普通的状元。
出人意料的是,在全国应试的306人中,云南石屏人袁嘉谷得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大魁天下,是为“经济特元”,弥补了“云南不点状元”的空白。清代先后开博学鸿词二次、经济特科一次,因此袁嘉谷被赞为“国朝第三人”、民间称袁嘉谷为“独一无二的状元”。
消息传到云南,
昆明人将拓东路上的聚
魁楼改名为
状元楼,滇督
魏午庄书“大魁天下”致贺。1999年,袁嘉谷的故乡
石屏县按昆明状元楼的样子重修状元楼,以资纪念。
在云南,袁嘉谷便是历史上的状元了,消息传来,四方轰动,在昆明建了一座“聚奎楼”、由总督魏午庄手书“大魁天下”一匾高悬楼上,老百姓则只叫它“状元楼”。袁嘉谷回云南登状元楼时,值电影兴起,还拍了一个纪录片为存念。 袁嘉谷中状元之后,先任
京官,入
翰林院任编修、协修等 。
袁嘉谷是中小
教育史上负责编写中小学教科书的第一人,通用的“星期”、“乐歌”等名词,还是当时由袁嘉谷新订的。
相关事件
1917年,他居家卖字自给。袁中状元后,书名倍增,求书者远至北京、浙江、日本。袁虽名为“卖字”,但为人豁达,只要有人来索,无论长幼贵贱,均认真挥毫,以礼相赠。 昆明的
翠湖、
大观楼、西山、
黑龙潭等名胜风景区,都留有袁嘉谷的书法墨迹。
1921年,袁嘉谷任云南省立
图书馆馆长。晚年,他结庐翠湖,自辟一园,名“树园”,堆土为山,名“金钟山”,盖一小亭,名“课经亭”,又种些花草菜蔬以赏心悦目。并以“园愈狭,心愈惬;园愈隘,身愈泰”自慰自勉。他用晚年光阴,搜集、整理云南地方文献。当时大
滇池南岸的昆阳月山,发现了一块《马哈只碑》,经他鉴定是明代航海家郑和为其父在故乡树立的墓碑。《
明史》记载郑和是云南人,但不知道生在云南何地,经他此番考证,作了碑跋并倡议地方政府建亭保护,世人才知道郑和的故乡,知道云南产生过这样一个伟大的航海家。
1922年,云南第一所大学_私立
东陆大学(即今
云南大学前身)成立,次年袁嘉谷应聘担任国文教授。袁嘉谷本属重金聘请对象,但他得知大学经费颇紧,坚辞不受聘金,反捐款千元作为办学资金。直到8年之后(1931年),东陆大学由私立改为省立,他才开始领薪。 袁嘉谷博学,且平易近人,在东陆大学声誉甚高。他每周讲两节国文课,教室设在至公堂,每节课总是座无虚席,除该校学生和一些教师外,还有不少校外人士慕名而至。袁嘉谷任教十余年,培养了数百人,其中不少人成就甚高,如
李士厚、李乔、浦光宗、
张希鲁等。
教育与藏书
宣统元年(1909年),任京城图书编译局局长。当年,法国人伯希和将已运至河内的
敦煌遗书中的一部分,带到北京
装裱,并在
六国饭店举办展览,与
罗振玉、
王国维、
王仁俊等前去探看,见有《沙洲志》和老子《化胡经》等,与诸同事商议,认为“真稀世之宝也”,立即向学部侍郎
严范孙报告,并提出了处理意见,由学部急电甘肃敦煌总督:“凡洞中片缣只字均检送来京,不得再失。”并将被盗运至西安等待出售的大批敦煌文物古籍拓片,禁止交易。使数千卷古籍得以及时追回,由学部收管,现存北京
国家图书馆。
入民国后,任
北京政府国务院顾问、国会议员、云南
盐运使。1919年任云南图书馆副馆长。自称其有“书淫”,曾遍搜云南
地方文献,与
李根源共同辑刻有《
云南丛书》,初编收书152种,二编收书53种;主编《滇文丛录》等,均是以传播云南文献为主。曾在文澜阁中辑录《
四库全书》中关于滇人文献,如抄录
谢肇淛《
滇略》、
沐昂《
沧海遗珠》等。深感
国民教育之重要,称:“大地盘盘,众生芸芸,非智不存,非学不智,非图书无以为学,古与今一矣,中与外一矣。”曾创办“石屏图书馆”,重在倡导提高
国民素质。任职云南图书馆时,主持编撰《云南图书馆图书目录》2编。
扩展了解
袁嘉谷的爱国是有名的。
1900年,
义和团运动兴起,法帝国主义忽然占领圆通山,引起群众的义愤。袁嘉谷有《圆通山观赵文敏书法华经残本》诗句云:“金书残经岂足惜,山寺且阻游人登。似歌似哭山头鸟,欲明欲灭佛
前灯”。此时,云南筹修滇川铁路他急函川督,不主张用外国工程师,建议请
詹天佑工程师来滇行事。
袁嘉谷在学部任职时,当时翻译和文书都是日本人。他们说翻译印刷日文教科书妨碍了他们的版权,因而提出异议。袁当场驳斥道:“中华文献在你国传诵千余年,从未听说华人向你们索取版权,你们区区教科书岂能与我国典籍可比?”日本人当即被驳得无言可对。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京、南京相继失守。袁嘉谷忧愤成疾,卧床不起,随即召集子女,说:“人知爱国爱家
必以学问经验立其根本,处心积虑者久矣。我则人民知识犹浅,不暇自顾,以大国自豪。人侵我,我不备,战事起,人民涂炭,吾不忍见之矣。”病中起草《责倭寇》一文,未脱稿,竟于1937年12月23日与世长辞,终年6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