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蠊目
昆虫纲有翅亚纲下的一目
蜚蠊目(学名:Blattaria)是昆虫纲有翅亚纲的1目。头后口式,即口器长在头腹面,并指向后方。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多数复眼发达。足发达,适于疾走。前翅覆翅,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或无翅。腹部10节,有1对多节的尾须。腹背常有臭腺,能分泌臭气,开口于第6、7腹节的背腺最显著。有些种类有雌雄异型现象,雄虫有翅,雌虫无翅或短翅。渐变态,陆生。2007年开始,原等翅目白蚁并入蜚蠊目,等翅目废除。
形态特征
体较扁平、长椭圆形,前胸背板大,盾形,盖住头部。各足相似,基节宽 大,跗节由5小节组成。腹部10节,其背面只看到8节或9节,雄虫腹面可看到8节,雌虫6节,有的种类(如德国小蠊)雄虫背面具驱拒腺开口,可分泌臭气。若虫在发育中翅芽不反转。雌虫产卵管短小,藏于第7腹片的里面。雄虫外生殖器复杂,常不对称,被生有一对腹刺的第9节所掩盖。尾须多节。无鸣器和听器。多数4翅发达,稍能飞,有的种类翅短,如日本大蠊雌虫,或全无翅,如地鳖雌虫。
栖息环境
家居蜚蠊常见于室内,在热带、亚热带或北方室温高的地方终年繁殖活动。但在无取暖设备的温带(如中国的长江流域),则冬季停止活动,隐藏于室内阴暗而温暖的角落以及器具的隙缝中。
野生蜚蠊多生活在草丛间、砖石下、树皮下或树洞里,有的种类如穴蠊栖居于山洞、窑洞中;蚁巢蠊栖居于蚁巢内;一种光蠊栖居于水边,可短暂潜入水中;许多木蠊栖息于林地的落叶或伐倒的枯树下;弯翅蠊、隐尾蠊靠枯木生活。
生活习性
多数种类性喜黑暗,为夜行性昆虫,行走迅速。不善跳跃。杂食性,取食多种动、植物性食料。
分布范围
世界已知约3700种,大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区,少数分布于温带地区。中国已记载18科60属240种,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生长繁殖
渐变态。多数卵生。卵一般产于卵鞘内,卵鞘褐色,形状因种而异。卵鞘在母体内形成后,数日内即产下,附着于附近物体或隙缝中。但德国小蠊母虫则将卵鞘附着于尾端数周或月余,直至孵化前才产下。美洲大蠊每一卵鞘约含卵 14~16粒,孵化期约 45~90天。在热天只需20~30天即化为若虫。若虫与成虫相似,但无翅,翅芽在后期虫龄才出现,常要经过10次蜕皮(即10个龄期)才化为成虫。在常温下,一些种类若虫期约1年余;如果室温高,食料丰富,只为4~5个月。在不利的环境中,如冬季室内无暖气或虫体受伤,将延缓2~3年才成熟。雄虫成熟比雌虫晚,并需较多的蜕皮次数(龄期)。雌虫成熟后约半个月开始产卵鞘,每1~2周产1个,一生可产30~60个。成虫寿命约1~2年。约需两年半完成一世代。无雄虫时,雌虫能产不受精的卵鞘,其中一部分卵化出雌若虫,在实验室内能连续繁殖3代。高温有利于无性繁殖
负面作用
蜚蠊与人类有密切关系。
①室内害虫:在中国主要有黑胸大蠊美洲大蠊澳洲大蠊德国小蠊日本大蠊。这5种蜚蠊常同时混生为害。它们多栖息于厨房、食堂、仓库等处损害食物、衣服、书籍等。
②不少种类取食并污染人的食物,传播痢疾伤寒蛔虫蛲虫等疾病。
③农业害虫:美洲大蠊、澳洲大蠊和蔗蠊是温室害虫,特别危害幼苗,严重时能使被害植物死亡。澳洲大蠊在印度为害棉苗;马德拉蜚蠊在美洲南部为害香蕉龙虱蠊在夏威夷为害柏树。在中国广西和福建,蔗蠊为害蔗苗、蔬菜及仓储稻谷、糖麸等;在夏威夷,此虫在鸡场大量繁殖,扰害小鸡生活,是小鸡孟氏眼虫的中间寄主,传播鸡的眼病。
俗称蟑螂。有些种类生活在室内,善跑,取食并污染食物、衣物和生活用具,且留下讨厌的气味,传播疾病和寄生虫,是全球性的卫生害虫。有些种类是中药材,可用于治病救人。野外生活的种类有少数危害农作物。
下级分类
蜚蠊目世界已知5000多种,我国已知250余种,分属3科。部分种类为室内和农业害虫,土鳖可入药,但这些种类不及全部种类的1%。
蜚蠊总科
蜚蠊科 Blattidae
雌雄基本同型,体中等至大,通常具光泽和浓厚的色彩。头顶常露出前胸背板之前,单眼明显。前、后翅均发达,极少退化,翅脉显著,多分支。飞翔力较弱,雄性仅限短距离移动。足较细长,多刺。中和后足股节腹缘具刺,跗节各节具有跗垫,爪对称,爪间具中垫。雄性第1腹节背板中央具分泌腺,极少具毛簇。雌雄两性肛上板对称。雄性下生殖板横宽,对称,具1对细长的腹突。雄性外生殖器较复杂,不对称,阳具端刺位于左侧,顶端钩状。雌性下生殖板具瓣。全世界已知约44属525种,我国记载10属39种,代表种澳洲大蠊Periplaneta australasiae,广布种东方蜚蠊Blatta orientalis,广泛分布于北温带,我国已知分布于新疆和北京。
姬蠊科 Blattellidae
体小(体全长极少超过15mm),雌雄同型。头部具较明显的单眼,唇基缝不明显。前胸背板通常不透明。前、后翅发达或缩短,极少完全无翅。前翅革质,翅脉发达,Sc脉简单;后翅膜质,缺端域,臀脉域呈折叠的扇形。中和后足股节腹面具或缺刺,跗节具跗垫,爪间具中垫。全世界已知约209属1740种,我国记载约26属118种,分属姬蠊亚科Blattellinae、褶翅蠊亚科Anaplectinae、伪姬蠊亚科Pseudophyllodromiinae等3个亚科。
光蠊科 Epilampridae
雌雄同型或异型,体中等至大,较扁平。触角较长,鞭状。前胸背板和前翅具刻点。前翅发达或缩短,Sc脉具分支。后翅Cu脉的分支朝翅褶方向延伸。中和后足股节腹面具刺。跗节具明显的跗垫和中垫,爪对称。全世界已知约31属270余种,我国记载6属29种。代表种:东方土蠊Opisthoplatia orientalis,分布于我国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及日本。
螱蠊科 Nocticolidae
体微小(体全长4~6mm),乳白色至淡褐色,雌雄异型。复眼退化,触角细长而柔软。雄性前、后翅均缩短,翅脉退化;雌完全无翅。雌性下生殖板端部开裂。生活于洞穴中或与白蚁共生。全世界已知约7属20种,我国记载1属1种。
硕蠊总科
鳖蠊科 Polyphagidae
体密被微毛。头部近球形,头顶通常不露出前胸背板;唇部强隆起,与颜面形成明显的界限。前、后翅一般均较发达,但有时雌性完全无翅。前翅Sc脉具分支;后翅臀域非扇状折叠。中足和后足股节腹缘缺刺,跗节具跗垫,爪对称,中垫存在或缺如。全世界已知约39属192种。本科被确认为硕蠊总科中最为原始的科,生殖方式为卵生地鳖鳖蠊科昆虫的雌成虫。通称地鳖虫、土鳖虫、土元。药用地鳖虫有三种:中华真地鳖Eupolyphaga sinensis(中药名苏土元)、冀地鳖Steleophag phancyi(中药名大土元)、东方后片蠊(中药名金边大土元)。过去只靠人工采集,不能满足需要,现已人工饲养成功。具破血逐瘀、续筋接骨的功效。用于闭经、产后瘀阻、症瘕等症。亦可用于骨折损伤、瘀滞疼痛、腰部扭伤等症。
硕蠊科 Blaberidae
体光滑。头部近球形,头顶通常不露出前胸背板;唇部非强隆起,唇基缝不明显。前、后翅一般均较发达,极少完全无翅。前翅Sc脉具分枝;后翅臀域发达。中、后足股节腹缘缺刺,但端刺存在;跗节具跗垫,爪对称,中垫存在或缺如。
参考资料
蜚蠊目.蓝色动物学.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28 15:2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