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屋围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桂园街道下辖村
蔡屋围村,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桂园街道西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1千米。东起布吉河、南临深港边防分界线与南园街道埔尾村相望。相邻自然村有东门街道湖贝村南湖街道罗湖村。在村南面和东面有深圳河布吉河
历史延革
建村至明万历元年(1573年),属东莞县;明万历元年至清朝,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深圳镇;1958年属南天门公社;1961年,属南头区附城公社;1979年,属深圳市罗湖区附城公社;1983年,罗湖区桂园街道蔡屋围行政村;1992年,属桂园街道新围社区。
关于蔡屋围村的历史溯源还有另外一种说法相传元末明初时,现在的蔡屋围叫月岗屯,有个叫老陈家的村子,村民都姓陈。明洪武初年,陈姓从松岗沙埔围村雇了一个蔡姓青年长工专门养鸭。这位蔡姓青年就是蔡姓入粤九世祖蔡基俊,后来他成家立室,买田建屋,到明代中期,子孙繁衍,发展壮大,于是建了一座规模巨大的围屋,人们都称之为蔡屋围。其他姓村民渐渐迁往别处,晚来的蔡姓反而成了这里的主人。清康熙三年(1664年),官府诏令五省沿海边界内迁,蔡屋围村民背井离乡,外迁他处,至清康熙八年(1669年)才复界返乡。
经济社会
人口
2015年末,户籍人口1072人,其中男性438人,女性634人;80岁以上51人,最年长者94岁(女);实际在村人口约1000人。非户籍外来人口15万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138人、澳门同胞113人、台湾同胞102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156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归侨21人。
经济
传统经营以种植水稻、水果为主,兼种红薯木薯、甘蔗等,养牛、猪和“三鸟”等。自1992年农村城市化改革后,蔡屋围发展成为深圳特区最繁华的地段之一,成为深圳知名金融商圈,已彻底脱离农业生产。现以物业开发、商业经营为主。村民主要收人来源为房屋出租、村集体经济分红、商业经营等。
历史文化
村民由来
世居村民主要有蔡、曹、姚、韩、冯、徐、陈等姓。第一大姓为蔡姓,宋代从福建汀州迁移至广东南雄;后迁东莞塘厦;明洪武十七年从东莞大井(今东莞长安镇塘厦村旁)迁移至此地。
本地民系
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围头话
传统建筑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1992年因城市发展需要已全部拆除,同时被拆除的还有宗祠、庙宇等。蔡屋围新围建于明代中晚期,占地面积4788平方米新围用青砖砌成,进深70米,面宽68.4米,占地面积4788平方米,保留有明代的门楼、围墙及布局规模。围内有水月宫(又叫神厅,祀龙母),于清代重修;门楼用红砂石砌成,古老而庄严,大门原有对联“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由于蔡姓旧围、新围雄伟壮观,且位于深圳墟旁,因此蔡屋围之名盛传。怀懦公祠始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1916年重修,过去是蔡屋围的主要家祠之一,现已拆除。原宗祠内的“怀懦公祠”石匾及碑刻现存于蔡屋围新十坊。
洪圣古庙,始建于明代,清代及民国时期两次重建,为两进三开间的庙宇建筑,于1995年3月被拆除。
传统习俗
每年重阳节后一天(农历九月初十),香港及海外的蔡姓子孙都会返回蔡屋围祭祖,并举办大盆菜宴,蔡姓族人叙话家常,交流情感。最早吃大盆菜是用木盆盛菜,一桌一个木盆,里面装满各种肉和蔬菜,一般蔬菜放在下面。吃大盆菜通常是摆一张八仙桌,四条长凳,八人一桌。
本地特产
特色农产品有咸水草(通称咸草或灯心草品质较粗硬,用来编织粗席)。特色传统食品有炒米饼、清明仔。特色工艺品有咸水草绳。
公共设施
该村西至红岭路、北至笋岗路,市政公共设施发达,有深南大道、滨河大道经过。1958年通电话、1965年通电,1979年通自来水,1982年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00年初通互联网。该村有4所小学。2015年,滨河小学有6个年级,24个班,在校学生1261人,教职工78人;桂园小学,6个年级30个班,在校学生1588人,教职工90人;红桂小学,6个年级,26个班,在校学生1435人,教职工86人;百草园小学(原铁路小学),有1个年级,4个班,在校学生280人,教职工17人。村内建有篮球场、休闲广场、老人活动中心。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8 21:27
目录
概述
历史延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