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贝村
中国广东深圳下辖村
湖贝村地处广东省深圳市东门商业旺区的中心地带,位于东门街道东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1千米。相邻自然村有黄贝街道黄贝岭村,南湖街道向西村罗湖村,桂园街道蔡屋围村。始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张姓十三世祖张怀月、张念月从水贝迁居此地开基立村。湖贝村又称湖贝大围。因村南的深圳河边有一个湖叫罗湖,村子在罗湖的后(背)面,“背”与“贝”同音,古时用贝壳作货币,代表富贵、富裕,故名湖贝。还有一种说法,村子周围被湖水、堰塘所围,村子像湖中之贝,熠熠生辉,取名湖贝。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深圳老村。为深圳墟的一部分,是“深圳”名字的起源,深圳地名来源于深圳河边的深圳墟,深圳墟则是由包括湖贝在内的张氏一族所建设。现存“三纵八横”的格局,有怀月张公祠以及上百间特色民居,是典型的广府系、坊巷式排屋村。保留活化广府文化的旧村,展现一个纯正岭南建筑韵味的村落。
简介
湖贝村地处改革开放发祥地、深圳罗湖的核心区,这里民风淳朴、经济繁荣。500多年来,30多代湖贝人薪火相传、接续奋斗,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优良传统及精神财富,衍生了“围村文化”。这里有古祠、古井、古围门等名胜古迹。历史悠久的怀月张公祠,古老、庄严、文雅,见证了湖贝村各个历史时期的风风雨雨。它又是湖贝村文化教育的摇篮,为祖国培育了不少精英人才。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伴随着时代大潮的汹涌向前,古老的湖贝村也在一天天变化:农民从几百年居住的破瓦房搬进了新楼房,村里走出了第一个大学生,村民洗脚上田搞起了边境贸易和招商引资,村里办起了珠三角最大的农产品市场……因为翻身解放和改革开放,湖贝人从此走上了幸福的康庄大道。
历史文化
村民由来
历史可以追溯到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原住民世代相传已有546年的历史;世居村民主要为张姓。据资料记载,唐朝,张姓先祖从东都(今洛阳)迁至福建福清县;宋朝,从福清县迁入广东东莞大塘壆下;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东莞迁至深圳大鹏九墩岭;明永乐八年(1410年),由大鹏迁至深圳隔塘(今水贝村);明成化二年,十三世祖张怀月、张念月从水贝迁居到此。
地方方言
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围头话
传统建筑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存100余间。湖贝旧村中、东、西区的老屋大多数是清末建造的砖木结构瓦房。墙体多为青砖,少量泥砖以及三合土(石灰、红泥、沙混合)夯筑墙(干打垒)。门楣上有雕花,灰塑鸟、兽、人物等吉祥物。民居成片相连,多数缺乏维护。现仍有人居住。
这里保有三纵八横的村落结构,保存有嘉庆九年(1804年)重建的宗祠,另有门楼、水井和200多间民居,是典型的广府系坊巷式排屋村;是深圳墟仅存的部分,见证着深圳历史的发展脉络;是罗湖区保存得最好、范围最大的清代古村落。
怀月张公祠,始建于明代晚期,清嘉庆九年(1804年)重建,1935年大修,2000年资再次修缮。坐北向南,砖木结构,三开间三进深两天井布局,设有砖砌牌坊。面阔18.6米,进深26.6米,占地面积433平方米。清水墙,门窗立框和墙角等部位用条石加固;山墙均为尖顶硬山式,灰塑海草图案,博风悬鱼;碌简灰瓦屋面,绿琉璃瓦当滴水镶檐门;博古屋脊,脊身有花鸟、上水等造型的灰塑图案;有雕花檐板;祠堂石门额上刻“嘉庆九年甲子岁吉日立”。怀月张公祠内,梁架、拱斗等采用花岗岩材料,深圳地区不多见;该祠堂1925年曾作为省港大罢工工人接待站之一。
地方习俗
重阳节前的星期日,村民前往香港新界禾石下,拜祭十四世祖乐格太公和十五、十六世太嫲;重阳节后第一个星期日,在新界南涌拜祭十一世祖玉轩太祖;重阳节后第二个星期日,玉轩子孙(水贝、向西、湖贝张姓)赴大鹏湾华侨墓园拜祭先祖。曾有人作《重九赋——湖贝村祭祖》纪念。
特色民俗有“发财大盆菜”(也称大盆菜),并形成了盆菜文化。据传大盆菜最早形成于宋朝,流行于明清时期。当时吃盆菜用木盆盛菜,一桌用一个木盆,一张八仙桌,四条长凳,八人一桌,俗称吃盆菜。每年的秋祭,村里要开360多席,大家一起吃大盆菜。
数字湖贝
全村面积为11万平方米,人口1600人,其中股东1262人。股份公司总资产达2亿元,平均每年上缴利税500万元。湖贝村内的东门市场,为全国10大肉菜市场之一,市场面积达6000平方米,门店200个,台位1500个,每天人流量近10万,年交易额超过15亿元
地图信息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8 18:08
目录
概述
简介
历史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