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尾村位于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南园街道,位于
南园街道东部,距街道办事处0.4千米。南濒深圳河。相邻自然村有玉田村。始建于元末。古时,这一带靠水,且附近有码头,即埠头,离埠头稍远的地方叫埠尾,埠尾村之名便由此而来;因“埠”和“埗”相通,所以也称埗尾村;后改名埔尾村。
历史沿革
元朝至明万历元年(1573年),属东莞县;明万历元年至清朝,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第二区沙头乡;1958年,属南天门公社上步大队;1979年,属深圳市罗湖区福田公社;1983年,属上步区南园街道上步行政村;1990年,属福田区南园街道上步行政村;1992年,属南园街道埔尾社区;2002年,属南园街道巴登社区。
经济
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从事种植与养殖等。改革开放之后,以厂房、住宅出租为主。1992年6月,福田区以原上步行政村(埔尾村为其下辖自然村)为试点,在深圳市率先开展农村城市化改革。同年7月16日,深圳市首家由农村集体企业转制而成的城市股份制企业——深圳市上步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94年10月,深圳市上步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埔尾分公司成立,村集体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现以房屋出租、物业管理、金融投资为主。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工资性收入、村集体经济分红以及房屋出租等。
人口
1983年,上步大队第一、第二生产队合并成立埔尾合作社。1985年成立巴丁村农工商企业公司。1991年有1339户、4805人,其中常住人口159户、481人,暂住人口1180户、4324人。
2015年末,户籍人口553人,其中男性282人,女性271人;80岁以上13人,最年长者98岁(男);实际在村人口516人;海外留学3人。非户籍外来人口1.02万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88人、澳门同胞21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51人,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德国、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归侨10人。
历史文化
村民由来
世居村民为郑姓,元朝初期八世祖郑惠和迁居上步一带;十一世祖郑源生四子,为郑茂、郑梅、郑松、郑明;元朝末年,郑梅携后人迁居今埔尾村。该村存有《郑氏南莆祖五大房族谱》,深圳郑氏南莆祖五大房宗亲重修族谱委员会于2000年纂修,记录了郑氏南莆祖五大房宗亲的发展历程。
本地方言
传统建筑
传统习俗
每逢重阳节,该村的郑姓族人前往庵前村后席帽岭(今南山区西丽光前村 ) 祭祀二世祖郑帽庵;前往黄田村后南莆岗(今宝安区西乡黄田)祭祀三世祖郑南莆。以前,由于交通不便,祭祀活动之后,会在墓园旁边煮饭,吃完才回家;现交通便捷,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祭祀活动之后,全村老少会聚在一起同吃大盆菜宴。每年春节前,村里会举行年底盆菜宴活动,村民欢聚一堂,品尝象征团圆、吉祥的盆菜美食。
本地美食
埔尾村是
广府围村,在移民迁入和不断融合中,博彩众长,形成了比较独特的围村小食风味,与
香港新界围村的小食风格较为接近。
公共设施
该村地处红岭路西面、深南大道南侧、上步南路东侧、东园路以北,有滨河大道、南园路经过。深圳地铁1号线、9号线分别从村的北边和东边通过,正在建设中的深圳地铁10号线在该村设有站点。1968年通电,1980年通自来水,1985年通电话,1995年实现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00年通互联网。位于村内的上步小学创办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2015年有28个班,在校学生1413人,教职工84人。村中有艺芸幼儿园、市政幼儿园等;有社区公园、村民活动中心和巴登社区图书馆(藏书约2万册)。村内篮球场、健身广场等体育设施一应俱全。深圳钢琴博物馆位于该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