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大佛
中国山西省太原市石刻佛像
蒙山大佛(MengshanBuddha),又名“西山大佛”。位于太原市晋源区寺底村西北。蒙山大佛现场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唐代记载“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占地面积约8平方公里。目前世界上有确切纪年、开凿年代最早、体态最大的巨型摩崖石刻释迦牟尼佛像。
历史沿革
开凿年代
蒙山大佛本是开化寺后的佛像。开化寺建于公元551年(北齐天保二年),北齐文宣帝高洋赐额开化寺。寺后凿石修路,在寺后一里处依山凿刻佛像,即蒙山大佛。
蒙山大佛开凿的年代存在争议。一种观点根据《永乐大典》中《太原志·太原县》的记载,认为蒙山大佛的开凿始于北齐天保二年。另一种观点根据明嘉靖太原县志》、明成化山西通志》的记载,认为蒙山大佛的开凿在开化寺建寺之后,即晚于天保二年。有研究者根据五代苏禹圭《重修蒙山开化寺庄严阁记》中所述北齐文宣帝天保末年,凿石通蹊,依山刻像,认为蒙山大佛的开凿始于公元559年(天保十年)。
故事渊源
隋朝仁寿年初,开化寺中新建佛阁以保护大佛,并改名为净明寺。公元620年(唐武德三年),唐高祖李渊曾来此礼佛,并将寺名改回开化寺。另一说李渊礼佛是在称帝之前,礼佛回去后当夜梦化佛满空,毫光数丈,登基后李渊将寺名改为开化寺。公元657年(唐显庆二年),唐高宗李治巡幸并州,与皇后武则天同游童子寺、开化寺,童子寺佛像高一百七十多尺,开化寺大佛高二百尺,李治与皇后、妃嫔、宫人施舍了很多珠宝、财物、衣服。
惨遭破坏
公元844年(唐会昌四年),开化寺佛阁在唐武宗灭佛中废毁,蒙山大佛遂暴露在风雨中。公元895年(唐乾宁二年),盘踞并州的河东节度使、后来追封后唐武皇帝的晋王李克用参拜蒙山大佛后,命人重建开化寺佛阁。历经五年,佛阁终于建成。公元945年(后晋开运二年),镇守太原的北平王、后来的后汉高祖刘知远到开化寺焚香礼佛后,出资重修佛像和佛阁,留有苏禹圭所撰《重修蒙山开化寺庄严阁记》。
公元990年(北宋淳化元年),开化寺中新修二座高二丈释迦牟尼舍利塔(即今开化寺连理塔)。元朝末年,开化寺毁废,只有僧房舍利塔尚在。通常认为,蒙山大佛在这时一齐被毁。公元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晋恭王朱棡重建开化寺,开化寺改名为法华寺。
重新发现
1983年,参加太原地名普查的市政工作人员王剑霓重新发现了蒙山大佛。因调查地名时,王剑霓发现太原蒙山一带有很多带寺字的地名,还有一处地名叫做大肚崖,觉得非常奇怪。实地调查时,发现大肚崖其实是蒙山大佛的胸部,大佛的头部已经遗失,露出的胸部高度为15.75米,胸部以下埋在土石之中,土石厚达数十米。佛像背后的山崖顶上的平地还有绵延大约五百米的古建筑遗迹。
地理环境
太原蒙山气候凉爽,绿树成荫,溪水潺潺,文物荟萃,最高海拔1325米,与晋祠景区的悬瓮山,天龙山景区的天龙山,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蒙山大佛景区面积为7.74平方公里,以寺底村旧址所处园子沟为核心区域,面积约500亩。景区距市中心约25分钟车程,距太原武宿国际机场20分钟车程,旅游公路与罗城高速口紧密相连。
景区布局
蒙山大佛属于摩崖敞口式大龛,居蒙山近山顶处,系利用陡直的崖面开凿而成,龛前建木构大佛阁。大佛龛平面略呈半椭圆形,敞口,露顶式。佛阁依佛龛建造。中间为面宽五间,进深2间,其中明间宽5.35,其余宽5米。佛塔残存方形塔基,边长4、高近1米。
重要景点
蒙山大佛为利用陡直崖壁开凿而成,位于蒙山近山顶处。佛龛为摩崖敞口式,宽29.60米,进深17米,平面大约为半椭圆形。佛像头部已经遗失,山与颈部平齐,研究者推测当时此处很可能有自然突起的岩石,开凿时将它刻成佛头。佛像背后的山崖有大片平地上有寺院遗址,散落有残碎砖瓦,还有刻着杭州天目山峰彻禅师的断碣。蒙山大佛为单体佛像,龛内外没有胁侍像的遗迹。
大佛头部遗失。颈部直径5米,高2米余,有三条阴刻项线。颈部至腹部高22米,两肘间距22.70米。两肩平而宽,胸胛肥厚,身形壮硕。由于大佛的岩体为疏松的砂岩,风化、崩塌相当严重,佛像衣纹服饰已无法辨认。佛像的胸部存有若干排小方孔,据推测为重修大佛时留下的遗迹。佛像小臂长12米、宽2.80米,保存较为完好。佛像施禅定印。右手长3.10米,手掌及小指尚存,左手已残。两手之下为条石补砌的双腿,高3米,结跏趺坐式。腿下为条石台基。
双腿和台基均为重修大佛时砌。研究者认为,佛像原来的坐姿虽未必是重修时的结跏趺坐,但是由两手的禅定印判断很可能就是结跏趺坐式。考古学家宿白根据清理前的遗迹推断蒙山大佛是倚坐的弥勒佛。然而,清理之后的佛像施禅定印,结跏趺坐,并不是倚坐的佛像。后来的研究者认为,蒙山大佛可能是释迦牟尼佛。理由之一是《重修蒙山开化寺庄严阁记》提到成招提之胜因,侔释迦之真相,另一个理由是北魏开凿的云冈石窟第20窟的释迦佛也是施禅定印和结跏趺坐,与蒙山大佛相同。
蒙山大佛自双腿下部至颈高约30米。研究者按照双肩宽度18米估计佛像头部高度大约十米左右,即蒙山大佛通高为40米,加上后世重修时增砌的6米高的基座,总高度大约46米。这与史籍的记载有所不同。唐代的《冥报记辑书》记载蒙山开化寺大佛高二百尺。按唐代一尺合现代0.295米,唐代记载中蒙山大佛的高度为59米,比蒙山大佛的实际高度多十几米。一些媒体按现代一尺合0.33米计算,得出蒙山大佛的高度为66米,也有媒体计算为63米,还有媒体称蒙山大佛通高(大佛站立高度)66米。这些媒体由此认定,蒙山大佛比55米高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还要高。甚至有媒体声称,蒙山大佛与乐山大佛、巴米扬大佛齐名,并根据三者的高度关系认为将蒙山大佛称为世界第二大石佛。
大佛前的平台上存有面阔三间(约15米)的建筑遗迹,门墩石和地栿尚在,研究者判断建筑年代可能晚于五代。建筑遗迹北面存有一龟趺,碑已失。佛龛西侧壁上存有若干小石洞,是修建佛阁时嵌入梁檩所用。大佛龛外东侧,崖面上还有一块摩崖碑刻和二个洞窟的遗存。摩崖碑刻大约处在大佛胸部的高度上,为长方形,高2.50米,宽1.85米,是预先雕刻成之后嵌在山崖上的,文字已漫漶不清,只能判断出刻的是佛经,无法确知是哪一部经。
摩崖碑刻东侧的小窟高、宽都在1米左右,因岩石崩塌,此窟已被破坏。小窟的东边是一平面为方形的大窟,面阔2.97米,进深2.99米,高2.94米,四角攒尖顶。长方形的窟门高1.74米、宽0.97米、深0.52米,门两侧雕有石柱,石柱上雕出栌斗,栌斗之上是雕刻的阑额,阑额的斗栱为一斗三升式,柱间斗栱为人字形叉手。叉手为弧形,向外撇出,尾端微微上翘。结合四角攒尖顶、人字形叉手尾端上翘两个特征,研究者认为此窟可能开凿于北齐。窟内为素壁,并无龛像,属于禅窟,窟内残存有清康熙四十六年的题记。
文化活动
2015年6月5至6日,“首届蒙山文化艺术与净土思想研讨会”在山西太原成功举行,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三晋文化研究会、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书画协会、日本同朋大学协办,太原蒙山大佛风景管理中心、三晋都市报、晋祠宾馆、三晋国际饭店承办。曹中建在发言中追溯了山西佛教发展悠久的历史、蒙山大佛的造建兴衰、强调了山西玄中寺作为净土宗祖庭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积极作用。点明了此次会议主旨:主要研究和探讨蒙山文化艺术与净土思想对中国佛教精神、文化建设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
开发与保护
保护修复
1985年,太原市晋源区委、区政府本着弘扬晋源历史文化的宗旨,对蒙山大佛进行了科学考证和保护性修复。
1994年,大佛所在的寺底村计划开发蒙山大佛旅游,为此筹集了十万元人民币的资金,但是后来寺底村决定用这笔钱投资煤矿,开发蒙山大佛一事搁置下来。
2001年9月21日蒙山大佛被列入太原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寺底村的村办煤矿被关停,寺底村再次计划开发蒙山大佛旅游,先清理了覆盖佛身的土石。随后寺底村筹集资金,打算为蒙山大佛补上一颗佛头。
文物保护界有句行话,叫“修旧如旧”。那么,西山大佛的保护开发如何“修旧如旧”呢?山西颐田雕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我省著名雕塑家苗新田负责设计并在大佛原址上加建佛头。这其中一个前提是:佛头的风格必须符合北齐的佛像雕塑风格。苗新田认为:“残躯只能做历史遗存,是给内行看的”;“要发展旅游,整个佛像必须有形象”;“从搞雕塑角度讲,佛像的关键主要是造型必须有时代特征”。苗新田介绍说:“北齐的特点是处于北魏向唐朝过渡时期,在清瘦和丰腴之间,造像由瘦长的脸型转化为半圆形状”。晋源区华塔村曾经出土过两个北齐时代的石佛头,苗新田的设计蓝本正源于此。2007年7月,苗新田开始做设计。到了2007年年底,这个高12米、宽7米多、重80多吨的佛头终于完美登场。
2008年1月,佛头安放完毕,10月7日,完成修复的蒙山大佛景区向公众开放。
旅游开发
2006年11月,太原市物价局召开会议,讨论蒙山大佛景区的定价问题,方案是门票90元人民币。后维持免费开放。蒙山大佛附近有煤炭、石灰石等矿藏,多年的开采导致蒙山大佛附近出现采空区,威胁着蒙山大佛的安全。2008年至2011年,太原市先后共申请到2.11亿元人民币用于蒙山地质治理。治理恢复了荒山、荒坡的植被,也基本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
2011年2月,太原市的39名政协委员同1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提议,建议政府及早着手修复蒙山另外八尊大佛。他们认为,蒙山大佛两侧的山体上各有四尊未修复的佛身,连同已经重修的蒙山大佛,共是九尊大佛。提案中列举了六条理由,例如可以吸引全世界的佛教徒来太原朝拜、修复九尊佛后蒙山将超过美国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公园的规模、经专家研究考察蒙山大佛的保护开发利国利民利世界等。
2017年8月10日,山西蒙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揭牌成立,标志着蒙山大佛景区完成改制,景区实现管理权、经营权两权分离,正式启动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营。
相关文化
民间传说
蒙山大佛问世以来,成为历代皇帝祈福的重要场所。从北齐到北汉的400多年间,李渊、李治、武则天、刘知远、刘继元等帝王均来此礼佛。唐显庆五年,唐高宗李治携皇后武则天巡幸晋阳,瞻礼西山大佛和童子寺大佛,回去后,令工匠制作两件硕大袈裟,派人送到晋阳,举行盛大的披戴袈裟仪式。《资治通鉴》等史籍记载:“五色之光,洞烛山川……从旦到暮,道俗参观者,数千万众……”当时,晋阳百姓倾城而出,观看这一盛典。
衍生作品
2013年,郭建华创作出版的电影文学剧本《蒙山大佛》横空出世。
2015年12月28日,CCTV4播出的《远方的家》长城内外第61集中介绍了蒙山大佛。
2022年2月14日晋源区消息,由山西省作家郭建华创作完成的30集电视连续剧《天龙山石窟风云》文学剧本,前不久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上市发行。
重要事件
价值意义
历史价值
大佛沿革在当地历史过程中不可忽视。开化寺,蒙山大佛几乎是和国运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在此背景下,蒙山大佛在老百姓心中地位很高,在皇家帝王眼中形同国庙。寺院经济是一个既带有宗教色彩又有经济内容的实体。蒙山开化寺聚集僧尼,香火鼎盛,寺院富裕推动了普济天下的慈善事业和建福业。晚唐晋王李克用竭河东之力,发动人民缴纳无数财赋,前后五年,盖成大阁,兼妆佛像,厥功30万,使所聚财尽矣。五代后晋开运年间的北平王刘知远也动工修建了更大的佛阁。从这些史实可以看出在太原佛教兴盛之时,统治者对佛教经济的重视。蒙山大佛自身传达出的佛性和人生观对于古代社会是有一定影响的。宣扬众生通过修持能从烦恼、欲念、痛苦和生死的轮回中得以解脱。蒙山大佛对文化艺术产生了推动作用。
现代价值
蒙山大佛在太原市委、市政府致力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以及文化强省强市的工作中得到修复,这既体现了太原地理文化性质和城市的灵魂神韵,又满足了信众的宗教信仰需求,必将为太原、山西乃至中国赢得世界声誉。在都市佛教成为当代中国佛教发展主流的背景下,蒙山大佛佛教寺院以其悠久的历史,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优美的环境吸引人们前来旅游观光。大佛对旅游经济和商业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太原市“南移西进”的发展道路上,蒙山大佛景区形成的佛文化与商业因素的结合,推动了晋源区的商业繁荣。
旅游信息
门票信息
门票:50人民币;观光车票(往返):12人民币 (1月1日-12月31日 周一-周日)
半票: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在校学生凭本人有效证件;6周岁-18周岁的青少年凭有效证件。
免票:身高1.3米以下的儿童;
60周岁及以上老人凭有效证件;
残疾人现役军人、退休军官、凭有效证件。
公共交通
附近公交站“蒙山大佛景区”途经公交:58路(长风停车场-蒙山大佛景区)、329路(晋祠新镇-蒙山大佛景区)、Y3路(山西体育中心停车场-蒙山大佛景区)、58支路【已停运】(长风停车场-石庄头村)
自驾出行
驾车沿旧晋祠路到达罗城,路边有明显指示标志通往景区。
停车场信息:10元/小车,20元/大车
地图信息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10 09:0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