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米扬大佛
世界文化遗产
巴米扬大佛(Buddhas of Bamiyan)是位于阿富汗巴米扬省巴米扬镇境内的佛像,深藏在阿富汗巴米扬山谷巴米扬石窟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玄奘到访
玄奘曾在7世纪到访巴米扬。他在《大唐西域记》中指出东西大佛建立之前此处已存在先王所建的伽蓝,并记载“城东二三里伽蓝中有佛入涅槃卧像,长千余尺”。据估计,伽蓝的规模为东西300米、南北200米。
历史沿革
巴米扬地处丝绸之路上,是往来欧洲、波斯、中国和印度间的商队途经之地,当地曾有数所佛教寺院,为一宗教、哲学、艺术中心,自2世纪起,至9世纪伊斯兰教徒入侵时,为佛教的一个宗教地点。这里包含着大约3000个大小佛窟,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为世界濒危文化遗产,是阿国内两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大佛被毁之前,石洞中终年居住着世界各地前来朝拜的佛教信徒以及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僧侣,最多时可达500人。在公元600年至700年期间,常有得道高僧在石洞中讲经,信徒则围聚在佛像前聆听。原来大佛的鼻孔是天然扬声器,讲经者的声音可被放大数倍,清晰地传到听众耳中。
在多年的战乱中,塞尔萨尔和沙玛玛到90年代后期已是千疮百孔,佛像的头部也不复存在。
1998年,塔利班扬言一旦他们攻入巴米扬,必以火药将两座大佛夷平,巴米扬的这座古人类文明的遗迹,才又重新唤醒人类的记忆。1999年4月,他们攻陷了巴米扬。
2001年3月,阿富汗武装派别塔利班更是不顾联合国和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对,动用大炮、炸药以及火箭筒等各种战争武器,摧毁了巴米扬包括塞尔萨尔和沙玛玛在内的所有佛像。塔利班武装最高领导人穆拉·奥玛尔,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和历史遗迹的重要意义,下达了毁灭阿富汗境内所有佛像的命令。
佛像结构
石窟群中有6尊傍山而凿的佛像。其中两尊巨佛,一尊造于公元五世纪,高53米,着红色袈裟,名叫塞尔萨尔;一尊凿于公元一世纪,高38米,身披蓝色袈裟,名叫沙玛玛,它们是多年来的文化地标。公元四世纪和七世纪,中国晋代高僧法显和唐代高僧玄奘都曾先后到过这里,并在其各自的著作《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中对巴米扬大佛作了生动的描述。
看到的只是佛像形状的石窟和佛像的残骸,石窟外到处是碎石和黄土块。塞尔萨尔只剩下一个佛像的形状,佛像巨大的胳膊留下的凹痕清晰可见。佛像不见了,但仰头而望,仍不难想象当年的壮观景象。石窟下,几张巨大的灰色塑料布覆盖着塞尔萨尔的残骸,上面写着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的字样。不远处,沙玛玛的境遇更惨,连一块大一点的残骸也没有了。
顺着沙玛玛一侧的台阶拾级而上,进入底部为八角、顶部为圆形的佛龛殿堂,只见殿堂内一个个空凹的佛龛。佛龛殿堂内据记载刻着的数以万计的佛像和画有艺术精湛的彩色壁画已无踪迹。所有殿堂内只有在一些不起眼的角落里隐约可见零星蓝色和红色。
文物保护
从1966年开始,来自印度的考古队与阿富汗达成了修护佛像的合作计划,由于受限于当地的严刻气候条件,一年仅能工作四个月,直到1973年较小的释迦牟尼像终于完成修复工程。大佛像的修复工程进展缓慢,到了1979年也因为战争的关系不得不终止。
阿富汗前总统卡尔扎伊在前往巴米扬视察时曾表示,大佛被毁是“阿富汗民族的灾难”,并发誓要重建这两尊大佛。阿富汗政府表示:佛像的重建是阿富汗民族和解的象征。为了避免再遭破坏,当地政府禁止从这里取走泥块,也严禁在这里埋地雷
几乎从巴米扬大佛被毁的那一刻,全世界就开始谈论有关重修大佛的话题。尤其是日本、泰国这样信奉佛教的国家,对巴米扬大佛的命运更是牵肠挂肚。泰国前总理他信在会见阿富汗总理卡尔扎伊的时候,甚至请求阿富汗政府将佛像碎片交给泰国,让大佛在泰国重生。
从2001年至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针对巴米扬遗迹制定了一项浩大的保护、修缮工程,该组织已经向阿富汗派出五个国际专家工作组。2006年10月所成立的第五期工作组共有30名成员,他们中包括阿富汗政府官员,以及来自日本、意大利、德国、法国的考古学家、地质学家历史学家,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步履维艰。
参与佛像保护工作的国家主要有德国、意大利、法国和日本。德国的亚琛大学和慕尼黑理工大学负责提供工程技术支持。仅在一期工程中(2002年至2004年),日本政府就捐赠了近200万美元。
重建进展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巴米扬遗址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此后该组织强调,如果要保留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巴米扬遗址内的文物、古迹必须只能是“古物保护、维修”,不能有用新材料建造成的新的东西。也就是说,如果用新的材料去建造一个全新的巴米扬大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会承认其文化遗产的身份。
专家们开始讨论用一种叫“原物归位”(anastylosis)的方式去恢复大佛的面貌。这种方式在修缮古希腊、古罗马遗迹时曾被广泛使用。其原理是将文物的碎片拼凑起来,然后再用少许新材料进行补充,最终还原文物的原貌。
德国的考古学家正对几千个大佛碎片进行沉积特征分析。这种相当于“地质DNA分析”的方式,可以确定每个碎片在佛像上的位置。专家相信,通过这种方式,最终可以将碎片拼凑组合起来。
2005年,一位日裔美国艺术家计划用激光束打在大佛的遗址上以恢复其本来面目,这位艺术家表示,这项工程将花费1年多时间,耗资达900万美元。阿富汗政府接纳日本艺术家山形博导“重现”巴米扬大佛的提议,计划以14台激光系统把大佛的影像投影在大佛所在的山崖上,该计划预计需要900万美元,仍有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
2015年,来自中国的张昕宇梁红夫妇及其侣行团队,利用先进的建筑投影技术,成功对53米高的大佛进行了光影还原,并以此方式向中阿两国友谊致敬。
重现巴米扬大佛后,塔利班给团队开出了每个脑袋5万美元的悬赏,一行人只得仓促离开,还去武器市场买了几颗手榴弹当“光荣弹”。
西域世界
经过壁立千仞、地无水草、山崖陡峭的铁门关后,玄奘的小队进入位于今天阿富汗东北部的吐火罗国。此地有阿姆河从东向西穿越整片区域,所以小麦丰饶、谷物充沛。这里曾是汉代张骞来过的大夏故地,也是印度、波斯、希腊文化的交汇之地,更是民族融合的混血摇篮。但在玄奘的时代已经分裂成多个小国,大都屈服于突厥兵威。
公元2世纪的巴克特里亚文碑
玄奘注意到,当地流行使用25个字母。源头正是从古希腊传入的24个字母,外在加上本地的一个特殊音节,成为在中亚流行的巴克特里亚文字。文人还在使用希腊书写方式,所有文书都需要从左向右阅读。而且据玄奘记载,这种文字只在特定的社群中才父子相传,并且从吐火罗到北印度都所广泛使用。
统治吐火罗斯坦地区的突厥裔王公
但统治过当地的巴克特里亚和斯基泰王族已绝嗣数百年,希腊裔和白匈奴人都改信佛教。所以看上去十分畏惧战争,地区内各城邦的领袖几乎都是突厥裔军事贵族。在之后的时代里,他们将成为当地的统治者。
公元6世纪 具有希腊风格的毗湿奴印章
在玄奘穿过吐火罗故地后,一行人来到了由西突厥可汗的长子、高昌王麹文泰的妹夫--呾度统治的活国(今阿富汗的昆都士市)。玄奘在此历经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政变。由于呾度的前妻、高昌公主病逝,于是续弦却被新婚妻子以药毒死。面对这一人伦悲剧,玄奘深居简出,拒绝参与到政变当中,所以求法之行没有受到影响。新的活国国王、突厥王子推荐玄奘前往缚喝国(今阿富汗北部的巴尔夫市),参拜那里的佛教遗迹。这里其实就是古代大夏,也就是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的都城,在中国典籍里叫做蓝氏城。
蓝氏城遗址 也就是今日阿富汗的巴尔赫
在接受本地贵族的邀请和赠礼后,一行人越过峰岩危险、飞雪千里、山谷高深、盛夏冰封的大雪山,也就是著名的兴都库什山脉,到达了山脉下的重镇--梵衍那国(巴米扬)。这里有次第错落的宏伟都城,熙熙攘攘的巴扎,还有依山而建的石窟。佛教舞妓妩媚的眼神,像月色下闪烁的群星始终陪伴,让乐师们的手指在琴弦上兴奋地跳跃。
雄伟壮丽的巴米扬古典遗址
但此地最珍贵的纪念碑,还要属庄严的佛教遗产--巴米扬大佛。在阳光下,大佛分为铜佛和石佛两座,佛上的金属配饰金光闪闪,旁边宝物、飞天壁画和精美织物,将巨像衬托得庄严而肃穆。大佛身边还有一些山壁上的石窟。透蓝的天空中回荡着空灵的铃声和渺远的梵唱,万古的流光缓缓地为之驻足、凝固,一切烦恼和俗情刹那间烟消云散。南来北往的商旅看到雄伟的巨佛,都要屏气凝神,玄奘远远望见那两座华美异常的大佛,不禁虔诚地下马跪拜。
承载大佛的石窟 在高山映衬下格外醒目
当代复原的巴米扬大佛造型
来自西域和北印度的商人或朝圣者们,源源不断地给巴米扬地区带来财富。而且巴米扬的王公贵族为佛寺慷慨解囊,甚至亲自将自己供奉给佛寺。然后请家人将自己赎回,以这种方式支持佛教事业。
玄奘见证了巴米扬在佛教时代的最后辉煌
万物都要历经生、住、坏、灭的轮回。玄奘不知道,此时他看到的是巴米扬大佛最繁盛、美丽的景象,而这正是它在此世间最后的盛景。以后伊斯兰军阀和统治者将对它们造成程度不一的破坏。尘世的混战距离极乐世界中的和谐慈悲越走越远,直到玄奘圆寂久矣的数百年后。三四十年后,伊斯兰教势力就进入了巴米扬地区,造成佛国圣地进一步衰败。
玄奘离开后不过几十年 巴米扬就将被穆斯林征服
路过迦毕试国(今阿富汗巴格拉姆)后,玄奘穿越了壮丽的山地高原,进入以巴基斯坦白沙瓦为中心的犍陀罗国。此地庄稼繁盛、花果茂密,多产甘蔗又产石蜜。而且气候温热,没有一点霜雪。所以人性怯懦,爱好学习经典艺文,多崇拜外道,少信佛法。由于本地王族绝嗣,便受到迦毕试国统治。
前伊斯兰时代 具有印度文化风格巴格拉姆雕塑
玄奘继续拜访了当年希腊化王国和贵霜帝国时期的各种遗迹。比如迦腻色迦王修建的寺院 。在失去强大君主庇护后,犍陀罗的佛法逐渐衰败,外道横行,各种印度教的分支开始北上推进到犍陀罗地区。可这里依旧有仪轨正宗的佛事活动,受到希腊化文化影响的建筑和神庙遗址如梦似幻。但佛教的衰败只是时间的问题,只有继续南下才能触及到让玄奘朝思暮想的印度腹地。
今日阿富汗境内 依然有零星佛寺遗址可见
在穿过兴都库什山脉之后,玄奘一行人在印度河与喀布尔河的汇合口正式进入印度地区。从此往南不再是突厥可汗的势力范围,所以护送队伍就与他告别。让玄奘朝思暮想的天竺、佛法的发祥地、历代求法僧心目中的圣地,将毫无保留的呈现在他面前。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6 08:18
目录
概述
玄奘到访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