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大夫有两种解释,一是人们对蒙古民族医从者的简称。 二是人们习惯称那种“恶治”的医生为蒙古大夫。
人物介绍
1、蒙古大夫是人们对蒙古民族医从者的简称。
蒙医是
蒙古族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传统医学,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蒙古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
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也是一门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医学科学。
2、人们习惯称那种“恶治”的医生为蒙古大夫。
理论
蒙医药理论体系的显著特点是:以阴阳五元学说
哲学思想为指导的
整体观和对六基症的辨证施治。六基症理论把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归纳为“赫依、希拉、巴达干、血液、黄水、
粘虫”等六种。把疾病的本质归纳为寒热两种,把发病部位归纳为脏腑、
黑脉、白脉、五官等。
特色
(1)器具简陋,易于掌握
(3)治疗效果快
2、独特的治疗原则
(1)寒热平调原则
(2)引病外除原则
(3)整体观原则
历史评价
女真族自古就是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跑来跑去又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自然也没有固定的户籍,而没有户籍在与世无争的时代也就算了,但是当有野心者要组织军队,成立政府,课徵劳役与钱粮时,那就麻烦了。於是随着女真族的逐渐壮大,他们想出一个办法,就是采用
旗兵制。也就是没有固定户口没有关系,他们把所有的满人编为八个“
固山”,“固山”就是
满文“旗”的意思,以不同的旗帜作识别。“固山”之下再设“
甲喇”、“甲喇”之下再设“牛彔”,层层节制,形成一个严密的组织。平日这个组织用以管理民政,掌握人口,分配各旗要负担的
税额,战时这就成了
军事组织,每一个旗都成为作战单位。这就是
大清的
八旗兵制。最开始设有四旗,分别是
正黄旗、
正白旗、
正蓝旗、
正红旗,后来人口渐多后,又增设
镶黄旗、
镶白旗、
镶蓝旗、
镶红旗。
等到大清势力越来越大,开始向四周扩张,隔壁的蒙古就就成了首先被侵略的目标。在对蒙古的作战中,也有招降俘虏或是自己依附而来的
蒙古军队或部落,这些蒙古人最早被编为二个旗,后来等到大半个蒙古都被大清给控制了以后,也扩编到
八旗,这就是“蒙古八旗”。同样的,当时许多关外的汉人也因为各种原因依附大清或被大清劝降,这些人也组成了所谓的“
汉军八旗”。于是“大清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总共二十四旗,就成了大清入关时的军事主力。其中又以大清八旗的地位最高,蒙古八旗次之,而汉军八旗的地位最低,装备战力也最差,所以通常担任作战主力的都是大清八旗与蒙古八旗部队。
就在大清八旗与蒙古八旗联手作战时,大清的将军们发现了一件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那就是蒙古八旗部队的战马
驮兽折损率远比大清八旗低太多了。在那个没有机械引擎的时代,战马与负重驮兽就是部队机动化的关键,一但战马损耗过速,那
游牧民族最引以为傲,最擅长的骑兵冲锋就无以发挥。而运输用
马匹、驴、骡、牛、骆驼等驮兽则是部队长程作战维持后勤粮草的关键,一样十分珍贵。大清八旗军平日也有专门编制的人员来照料这些牲口,但是大清八旗军的战马驮兽
损耗率竟然远比蒙古八旗高,这让大清八旗军的将军们开始注意并仔细研究这个问题。
大清八旗的将军们发现,
蒙古八旗除了也有专门的人员在照顾战马与驮兽外,更编制有大量的随军兽医随部队一同作战。由於蒙古人亦为
游牧民族,靠放牧牛马羊为主要营生手段,因此对於各种
家畜牲口的
医疗技术相对发达。特别是蒙古王公们非常重视这件事,因为远在成吉思汗大军远征的时代,就开始建立随军兽医的制度。除了固定的兽医
编制外,更有专门的
训练学校,以便照顾蒙古远征军所用的庞大战马群。在成吉思汗大军卷袭
中亚、
西亚与欧洲时,蒙古大军的随军兽医们更学习到了各国的兽医技术,也招募或俘虏这些外国兽医为己用。并有计划的在兽医
学院里,将这些技术传授给学生,以便培养更多的兽医,协助成吉思汗在马背上统一天下的野心计画。在
蒙古帝国覆灭后,这些实用的兽医技术仍然继续存在於蒙古草原上,而随军兽医也继续在蒙古军队中效力。由蒙古人组成的蒙古八旗也继承了这样的技术。大清八旗的将军们在发现了这样的关键原因后,也开始引进随军兽医的制度,将蒙古籍兽医配置在大清八旗中随军出征,果然也让大清八旗的战马驮兽损耗率开始大幅下降。而这些随军出征的蒙古籍兽医就被称为“蒙古大夫”。
在有时候战事激烈,缓急之际时,作战负伤的伤员来不及后送或根本找不到医生下落,遇到刚好有“蒙古大夫”在场时,也只好先找专门医治战马牲口的“蒙古大夫”来应急。毕竟能治好战马刀伤骨折之类的“蒙古大夫”,没有理由不能处理人的刀伤骨折。但是毕竟“蒙古大夫”是兽医,不是人的医生,因此先找“蒙古大夫”来处理伤员,是不得已下的办法,于是“蒙古大夫”也变成了技术较差医生的代名词。这样的词汇习惯也在大清入关后继续被广泛使用,在一九四九年
国民党的
国民政府溃逃台后,再将这个词汇带入台湾。最后让真正医人的“蒙古大夫”也蒙上了不白之冤。
蒙古随军兽医的发展,在其它几本介绍蒙古大军的书中,都有被提及与记载。蒙古大军非常重视工匠与专门技术人员的传统,也是让蒙古帝国能在短短时间内,从一个
游牧民族,变成横跨
欧亚的大帝国。在这个蒙古帝国卷袭中亚、西亚时,对於俘虏投降的敌人往往屠杀殆尽,只剩下有专门技艺的工匠与技术人员得以活命,被抓回蒙古或被迫随军服务。
认识误区
“蒙古大夫”在
北方地区引申为对“蒙事”的人的贬义的称呼。之所以对蒙医有这种瘆人的看法,是和蒙医的治疗方法有一定关系的。
蒙医是蒙古族的一种独特
医疗系统,古代主要集中于喇嘛庙。传统的蒙医多用
物理疗法,很少用药且擅长接骨
正骨(清代蒙医受到藏医的巨大影响,特别是藏医《
四部医典》的传入,使
蒙药得到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正骨那还能舒服了?这个专科特点不免让病家畏惧三分。对于普通头疼脑热,蒙古族人很少求医,多依靠自身
抵抗力,因此蒙医在这方面不接诊则已,接诊就是重病危急,养成了蒙医为了立竿见影敢于用猛药的习惯,清代
太医院也用一些蒙医,但可想而知让他们按照草原下药的水准给虚弱的皇亲国戚看病会有怎样的效果。“蒙古大夫”因此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