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益三(1904年一1989年),中国
国民党军将领。毕业于
黄埔军校第六期(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曾任国防部少将部员、军统局第四处(无线电)副处长。
解放战争期间任第十五绥靖区司令部二处少将处长。1948年7月在
襄樊战役中被解放军俘虏。此后作为战犯被关押改造,历时十二年。1960年得到第二批特赦后定居北京,1962年任文史专员。1983年和1988年,被特邀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董益三,
黄埔军校第六期(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生。湖北荆门人。早年就读于武汉中学。1926年底,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编在第六期入伍生总队。
1927年
国民革命失败后,董益三在武昌荆门同乡会加入
中国共产党。后参加游击战争,并负过伤。1931年,被国民党当局逮捕,两年后被保释出狱,与共产党失去联系。后经
余洒度介绍,到北平《北方日报》社(国民党特务组织
复兴社的大型日报,余洒度主办)任副经理。1935年以后,先任浙江省警官学校政治指导员,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局长
陈立夫)第二处(处长
戴笠)杭州无线电训练班主任兼电讯科副科长,为国民党培训特务通讯人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杭州无线电训练班迁到武昌,以国民政府训练总监部电训班名义扩大招生,董益三任该班教育长,主持行政事务。1938年8月,
蒋介石将陈立夫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扩编为四个处,原第二处处长戴笠升任“军统局”副局长,主持实际工作。原第二处电讯科扩编为军统局第四处,戴笠派董益三任少将副处长,主持该处全面工作。1939年,将第四处迁到重庆。
1945年抗战胜利后,董益三被派赴美国,专攻无线电通讯业务。1947年夏,董益三由美返国,任国防部少将部员。同年秋冬,蒋介石将鄂西北地区的襄阳、枣阳、宜城、房县、郧县等十九个县划为第十五绥靖区,派
康泽任中将司令官。董益三则在康泽部下担任第十五绥靖区司令部第二处少将处长。
1948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及桐柏、陕南军区部队发动
襄樊战役,攻克樊城、襄阳,歼敌二万余人。康泽和董益三战败被俘。此后,董益三作为战犯被关押改造,历时十二年。
1960年11月,董益三作为已被改造好的战犯被最高人民法院第二批特赦释放,定居北京,开始时每月生活费为100元或120元不等。1962年5月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并在“文革”后与
沈醉一同任文史专员室副组长。1983年5月和1988年3月,董益三均被特邀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在作家
黄济人所著《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中有出场,与
黄维“发生了功德林里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打人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