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醉(1914年6月3日—1996年3月18日),字叔逸,
湖南湘潭人,
中华民国陆军中将。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沈醉生于1914年6月3日,出身
地主兼资产阶级家庭。七岁入湘潭县第一小学读书,中途转到长沙修业小学。他学业成绩优异,如果考不上第一名,回家总要自哭一场。他还学会了打南拳。1926年,湖南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沈醉受到革命运动的影响,曾带同学到自己家里,对着父亲的面,高喊“打倒土豪劣绅”。1932年初,十八岁的沈醉在长沙文艺中学读书,因同高年级的学生一起闹学潮,被开除出校门。于是他只身去上海投奔姐夫
余乐醒和姐姐沈锦辉。
复兴社时代
1932年,沈醉由其姐夫
余乐醒介绍加入
中华民族复兴社特务处,并在余乐醒身边担任交通联络员。1933年5月,沈醉被戴笠亲自提拔为上海特区法租界情报组组长。为了掩盖自己的身份,他对外称湖南湘光通讯社驻沪办事处记者,并化名陈仓(一作陈沧)。期间,曾参与恐吓、迫害
宋庆龄等的活动。1935年初,沈醉被戴笠任命为淞沪警备司令部侦察大队少校行动组组长。
军统局时代
1937年,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沈醉指挥部下进行了对日侦察、刺探、指示轰炸日标,以及其他一些破坏、暗杀工作。
在这期间,中华民族复兴社改为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沈醉服务于军统局,深得副局长
戴笠信任。戴笠在湖南临澧举办“中央警官学校特种警察人员训练班”,1938年2月,沈醉领着在郑州招收到的800多名从各地流亡出来的青年来到了临澧,并担任了”行动术”中校教官。
1938年8月,沈醉调任常桃警备司令部稽查处任上校处长兼湖南第二行政区(湘西)保安司令部侦察组上校组长。不久,常桃警备司令部被撤销,稽查处划为洞庭湖警备司令部管辖,主要负责过往稽查和地方治安工作。因稽查员多次借检查之机,贪污过路难民的黄金。1941年初,洞庭湖警备司令部撤了沈醉的职。不久,沈醉被戴笠调往重庆,任重庆警察局侦辑队长,旋升任重庆卫戍司令部稽查处任上校督察长。1942年冬,沈醉被提拔为军统局总务处少将处长。
保密局时代
1947年,沈醉出任国防部保密局云南站站长、国防部少将专员、云南专员公署主任、中将游击司令。
1949年初,在云南民主爱国运动的强大压力及
卢汉的要求下,蒋介石先后撤销了云南警备司令部及中央驻云南的税务、审计和特务机关。沈醉以国防部驻云南区专员的身份留在昆明,指挥一大批未暴露身份的特务继续潜伏活动。同年9月9日下午,蒋介石派西南特区区长
徐远举带领一批特务进入昆明,与沈醉等组成“整肃”指挥部。沈作为行动组长,直接负责搜捕:工作。仅一天一夜,被捕共产党和爱国民主人士就达400多人。9月12日,
毛人凤从重庆来到昆明,沈奉命落实刺杀卢汉的准备工作。
共和国时代
1949年11月初开始,沈醉指挥在昆明各有关单位负责的特务,日夜策划并逐步实施“应变计划”和“游击计划”。11月20日,沈醉被蒋介石任命为云南专员公署主任与游击总司令,并晋升为中将。12月9日,卢汉宣布云南起义。当晚,沈醉被卢汉软禁。次日早,沈醉书面号召所有在云南的部属服从卢汉的命令,停止一切特务活动,交出武器和通讯器材。
1950年3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昆明后,卢汉把沈醉等当作要犯移交给昆明军管会。
1960年,沈醉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二批
特赦人员,于11月28日获得释放,为前两期特赦人员中唯一的军统要员。后来,他与
杜聿明、
宋希濂、
王耀武、
陈长捷和
爱新觉罗·溥仪、
爱新觉罗·溥杰一起任中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专员。
1967年11月6日,沈醉被“
四人帮”逮捕,一说这是因为他在上海从事特务工作期间曾多次见过蓝苹(
江青)和狄克(
张春桥)。
1972年11月29日,沈醉离开监狱,重新回到政协文史专员办公室。
1979年9月,有关沈醉参加云南起义的全部档案,被完好地清理出来并送到了北京。中央有关部门经审定,于1980年宣布,沈醉由战犯改为起义将领。物证证实,沈醉在起义通电上签了字,发表了起义广播,并亲笔颁布命令,要下属特务组织上交特务器材并到指定地点报到;故此沈醉本人的身份去年由战犯改为起义将领,并提升行政级别。
1980年底,沈醉携女儿
沈美娟赴香港探亲,而后重返大陆。
1981年11月23日,在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沈醉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1981年起,沈醉历任第五届、六届、七届、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1984年6月,经最高人民法院重新审定,沈醉被认定属原国民党起义人员,撤销1960年特赦通知书。
1996年3月18日,沈醉因病在北京去世。
轶事典故
拐棍与核桃
沈醉有一身很好的武术。平时总是拄一根拐杖,其实并非腿脚有恙,而是用拐杖作防身的武器;据称,要是碰上劫道的,七八个人,一根拐杖就应付了。沈醉吃核桃,从来不用锤子,七十岁时都是手捏解决。
恩怨情仇
怕见的人
据称,沈醉任特务时怕见三个人,分别是柯漱芳、蒋介石、
钱大钧。柯淑芳是
郑介民之妻,经常索要财物,且欲壑难填。怕见蒋介石,是因为
蒋介石对部下的仪表非常重视,而沈醉性格活跃,喜动难静。怕钱大钧,则是因其资历高且与军统有隙,不好合作。
感念戴笠
据沈醉之女沈美娟记述,1946年3月17日,
戴笠在南京上空坠机身亡。在军统局尚未得到戴笠身亡消息时,蒋介石以为戴笠的飞机坠落到解放区,让保密局副局长
毛人凤派一个将级官员带医务人员乘飞机去营救。毛人凤召集所有在重庆军统局将级干部开会,没有人愿意去冒险,只有沈醉感念戴笠的知遇之恩,而毅然站出来,表示愿意去寻找戴笠。得知戴笠身亡的消息后,营救行动被取消,但沈醉仍参与戴笠后事的处理。在人民共和国接受改造并被特赦后,沈醉对戴笠个人的感情依然念念不忘,还曾经独自一人跑到南京戴笠墓地去祭奠他。
与毛人凤
沈醉回忆称,自己曾多次想杀死毛人凤。1949年在云南时,一次沈醉已经决定用两包毒药放入毛人凤饭菜里,后因毛人凤对沈醉流露歉意,沈醉心软,放弃投毒。
与周养浩
沈醉在
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关押期间,一次审讯人员提审完
周养浩,让在笔录簿上签字时,中间夹着对其处理意见的草稿,上面写着建议判处死刑,附有沈醉的揭发材料。周养浩看后痛恨沈醉出卖自己,被押回监房后,提起一张小板凳往沈醉头上砸去,虽经
宋希濂伸臂挡住,但沈醉也随即被视作叛徒而受众人敌视,最后还是
王陵基替他解了围。
拒诬王光美
文化大革命期间,沈醉被再次下狱,拒绝威逼,实事求是地为不少知名人士和老干部写证明材料,前后共达一千四百多份,为这些被诬陷、遭迫害的人解除了不白之冤。期间,有人(一称“
造反派”)曾逼着沈醉供认
刘少奇夫人
王光美是郑介民所派的特工,但沈醉经受拷打后仍坚决否认;又企图让他说王光美是“梅花党”骨干,他愤怒回应说,自己作为老牌特务都从来没听说什么“梅花党”;沈醉的抵制,终于使对方的阴谋未能得逞。
个人作品
沈醉获得特赦之后到20世纪80年代,整理出三百万字的资料。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有《我所知道的戴笠》(收入《
戴笠其人》)、《
军统内幕》、《
我这三十年》、《
魔窟生涯》、《
人鬼之间》、《冤家路宽》等作品。
亲属成员
沈醉的父亲沈俊卿是
公子哥儿,靠祖业生活,由于酒色过度,死得较早。母亲罗裙是位
南社成员,喜好诗词。他的名字就是罗裙根据李清照《
如梦令》中的“沉醉不知归路”(沈、沉相通)一句而取。
沈醉有三段感情。第一段对象是
莫耶,即
白冰,出生于福建厦门,与沈醉育有一子,但两人未能成婚。第二段感情,妻子是粟燕萍,湖南长沙人,与沈醉育有一子五女,后粟燕萍误以为沈醉已经被枪决而改嫁。第三段感情,妻子是杜雪洁,
辽宁沈阳人,在北京厂桥街道医院当护士时结识沈醉,1965年8月与沈醉结婚。
艺术形象
小说《
红岩》中的特务头目
严醉,是以沈醉为原型而塑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