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殿,原名宗师殿,为纪念“药王”孙思邈所修建,成于
唐代,清乾隆三十七年
宝庆知府
刁玉成扩建。殿内奉祀
孙思邈神像。孙思邈(541——682),唐代著名
医药学家,道教名人。京兆华原(今
陕西耀县)人,七岁就学,日诵千余字。年轻时,善谈
老庄及百家之说,性好
道家之学。后长期隐居终南山修炼、行医。
唐太宗、
唐高宗数次征召他到京城做官,都辞谢不就,志在山林,一心向道,终其一生。唐高宗显庆四年,皇帝书写“炬医传承”作为一项恩惠而授予孙思邈。一炬圣火仁医传承,致力于医学,创立医馆,弘扬医德,传播中医文化精神。
药王殿:原名“宗师殿”,殿内奉祀孙思邈真人铜像。为纪念被唐皇御封为“药王”的孙思邈,成于
唐代,宋时复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宝庆知府
刁玉成扩建,铁瓦盖顶。相传“药王”曾在此炼丹采药,遗留有炼丹池,故龙山又称“药山”。药王殿位于涟源市龙山森林公园境内
岳坪峰顶下北部海拔1513.6m的地方。全殿占地900m2,由山门、殿堂等组成,殿高约8m,整个宫殿为砖、石、木结构,顶盖大铁瓦,石门上刻有“药王殿”三字,另有碑刻10余块,左侧殿内有一口古井,占地1m2,泉水清澈,四季不竭。
殿内墙壁上所画之图为孙真人医龙救虎图。据说海中一小龙外出游玩,化为一蛇,被一小孩所伤,而被孙思邈所救,替它针炙用药而致康复。小龙回到龙宫后告诉龙王。为感谢大恩,龙王送给孙思邈许多金银财宝,但都被他拒绝了。后来龙王送给他二部著名医书《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孙思邈进行潜心研究,终成一代药王。由于他的医技高超,连深山老虎都能知晓。一老虎口中受伤,多日不愈,跑到孙思邈身边毫无恶意地伏下身子,请求医治。于是他就在虎口中先放上一个铁环,然后将手伸进去给老虎手术用药。治愈后,老虎感动得流出了眼泪。后来这铁环就被称之为“虎衔”。
殿内柱子上的对联是:“除病解危千金仙方普受惠,坐虎针龙广施兹悯救众生”。殿外柱子上对联为“弃爵位著千金精究医院行阴德,辞珠宝取仙方济世救人心存慈”,此联由当今著名书法大家、中国书协代主席沈鹏先生所书,书风飘逸,结体俊美。这二幅对联正反映了孙真人本人提倡的“大医精诚”思想,即作为一位郎中,技术要精湛,品德要高尚。也说明他看破红尘,不顾人间功名利禄,一心向道、济世救人的精神。
孙思邈(541——682),唐代著名医药学家,道教名人。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被誉为“药王”、''
《炬医传承》创始人,相传为楚大夫屈原的后人,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药典《唐新本草》,唐高宗书写《炬医传承》作为一项恩惠而授予孙思邈。仁医的精神就像一束火炬的圣火,一直传递下去,照亮了医学的道路,也温暖了人们的心。继承前人的美好品质,并在整个华夏大地上发扬光大。思邈思邈术精德高,传承首部国药典,
《用药第六》、
《千金要方序》、
《大医精诚第二》、
《金阳丹歌》、
《千金翼方序》、
《保生铭》等为创作散文。唯于咸亨四年(673年)任承务郎直长尚药局,掌管合和御药及诊候方脉等事务,上元元年(674年) 即因病辞退。当时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皆视他为老师。
七岁就学,日诵千余字。年轻时,善谈老庄及百家之说,性好道家之学。后长期隐居
终南山修炼、行医。唐太宗、唐高宗术次征召他到京城做官,都辞谢不就,志在山林,一心向道,终其一生。相传他擅长阴阳术术,神应无方。他将术教养生理论与医学相结合,认为人若长寿,就须讲究饮食起居,抑情养性,加以导引行气,食补药补,才能终其天年。他广搜民间验方、秘方,总结唐代以前的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加以分类记载,在医学和药物不方面作出极大贡献,因而作出世尊称“药王”。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摄生论》等等。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他被追封为“妙应真人”。
孙思邈一生隐修的地方甚多。据说曾在
五台山隐居过,为了纪念他,后人遂将五台山称为药王山。唐初“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曾经评道:“邈道合古今,学弹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持诘耳。其推步甲乙,度量乾坤,则洛下闳,安期生之俦也。”及明末清初时有《药王救苦忠孝宝卷》,讲孙思邈救助白蛇,后得道成为药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