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疹又称药物性
皮炎,是药物通过口服、外用和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的
皮肤黏膜炎症的反应。几乎所有的药物都有可能引起皮炎,但最常见的有
磺胺类药、
解热镇痛药、
安眠药类以及
青霉素、
链霉素等。
病因
引起药疹的药物种类很多,常见的药物有以下几类:
3.安眠镇静类
4.抗生素类
其中以青霉素为多见,其他的如
呋喃类、
吩噻嗪类等引起的药疹也不少见。
5.中草药
这几年,中草药引起的药疹报道逐渐增多,引起过敏的药物有单株中草药,也有
复方制剂。
临床表现
一般来说,药疹多在治疗开始后7~10天经过致敏而出现。但如果以前曾接受过同样药物或同类结构的药物治疗,则可于数小时或1~2天内迅速出现。常见的药疹皮肤表现主要有以下的类型。
1.发疹性药疹
是药疹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所有药疹的95%。临床表现为
弥漫性鲜红色斑或半米粒大至豆大
红色斑丘疹,密集
对称分布,形态如
麻疹样或
猩红热样,发病突然,常伴有
畏寒、
高热(39~40℃)
头痛,全身不适等,半数以上病例在停药后2周完全消退。如未及时停药,可能发展成剥脱性
皮炎,则
预后不良。
是常见药疹之一,其
发病机制可以是Ⅰ、
Ⅲ型变态反应。
皮疹特点为发生大小不等的
风团,这种风团性皮疹较一般
荨麻疹色泽红、持续时间长,自觉瘙痒,可伴有刺痛、触痛。
荨麻疹可作为惟一的症状出现,也可以血清病样综合征、
过敏性休克的一个症状。一般致敏病人表现为用药后数小时,皮肤才开始发生风团性皮疹并有瘙痒,但少数病人在注射青霉素、
血清蛋白等药物后数分钟内即出现
头晕、心烦、全身泛发大片红色风团、瘙痒与血压降低。
常常由于对一般的药疹病人未及时停止致敏药物和适当处理,致使病情发展,皮疹融合而成为剥脱性
皮炎,或病情一开始就是突然发病。
皮损表现为全身皮肤鲜红肿胀,伴有渗液、结痂,继之大片叶状
鳞屑脱落,渗液有臭味。黏膜可有充血、水肿、糜烂等。此类皮损如系初次发病,
潜伏期一般在20天以上。可一开始就泛发全身,或在上述
麻疹或
猩红热样皮损的基础上发生。病程长达一个月以上,是药疹中的严重类型,常伴有全身症状,如
恶寒、发热、呕吐、恶心,有的可伴有
淋巴结肿大、
蛋白尿、
肝大、
黄疸等全身症状。
是药疹中最严重的一型,其特点是发病急,皮疹初起于面、颈、胸部,发生深红色、暗红色及略带铁灰色斑,很快融合成片,发展至全身。斑上发生大小不等的
松弛性水疱及表皮松解,可以用手指推动,稍用力表皮即可擦掉,如
烫伤样表现。黏膜也有大片坏死脱落。全身中毒症状严重,伴有高热和内脏病变。如抢救不及时,可死于感染,
毒血症,
肾衰竭,
肺炎或出血。有的患者初期表现为
多形红斑或固定型药疹,很快再发展为大片红斑、
大疱、
表皮剥脱。
5.固定型红斑
药疹中较常见的类型。形态比较特殊,易于识别。皮疹特点是限局性圆形或椭圆形红斑,红斑鲜红色或紫红色,水肿性,炎症剧烈者中央可形成水疱。损害境界清楚,愈后留有
色素斑,每次应用致敏的药物后,在同一部位重复发作,也有的同时增加新的损害,皮疹数目可单个或多个,亦有分布全身者,皮疹大小一般0.2厘米至数厘米,皮疹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尤以
口唇及口周、龟头、肛门等
皮肤黏膜交界处,趾指间皮肤、手背、
足背躻干等处多见。发生于皮肤黏膜交界处者约占80%,
口腔黏膜亦可
发疹。
固定性药疹消退时间一般为1~10天,但黏膜糜烂或
溃疡者常病程较长,可迁延数十日始愈。
可由药物引起的
多形红斑,其皮疹特点为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或
丘疹,似豌豆大至
蚕豆大,中央常有水疱,边缘带紫色,
对称性发生于四肢,常伴有
发烧、
关节痛、
腹痛等,严重者称
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可引起黏膜水疱的糜烂、疼痛。病程一般为2~4周。
7.药物超敏综合征
是药物引起的
特异质反应,特点是发热、皮疹及内脏器官损害(特别是肝)的三联症状。可发生于药物初次应用后7~28天或更长时间发生。如以后再次用该药物,可在一天内发病。初发症状是发热,高峰可达40℃。其次为口周及面部水肿、颈或全身淋巴结肿大,
喉炎。皮损开始于面、躯干上部及上肢。为红斑、丘疹或
麻疹样皮疹,逐步变为暗红色。融合并进行性发展为
红皮病。
内脏损害在皮疹发生后1~2周内发生,也可长达一个月。
肝炎是最主要的症状,血清
转氨酶不同程度的升高,通常无
黄疸,发生
黄疸者常预后不良。暴发性
肝坏死和
肝衰竭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另外还可能有肾脏、肺、心、
中枢神经的损害。
血液系统异常表现为非典型性
淋巴细胞增多,发生在最初的2周内。通常在第2~3周,血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常由
外用药引起,局部接触敏感,发生
湿疹样
皮炎后,在内服或注射同一类药物,可发生全身
湿疹样皮损。病程常在一个月以上。
皮疹形态如
湿疹样,以露出部位较为严重,但远离暴露日光部位亦可发生。停用药物后,反应可持续数周。当再次用药后,加上光线照射皮肤,可在48小时内激起
湿疹样反应。分
光毒性和
光敏性两种。
皮损在临床上和病理上极似
扁平苔藓,紫红色丘疹,有或无口腔侵犯。皮损广泛,侵及躯干四肢。鳞屑明显,伴有湿疹样变,愈合后留有明显色素沉着,停药后皮损逐渐消退,也有部分呈慢性,持续很长时间。
临床主要表现为针头大至豆大或更大的出血性紫斑,皮疹变平或稍隆起。这种发疹可以有
血小板减少,或由血管的损伤引起。
好发于小血管,其炎症范围可以从轻度的细胞浸润到
急性坏死,严重者可侵犯许多器官的血管,包括皮肤和肾。
皮肤损害表现为紫癜、
淤斑、结节、坏死,亦有呈
结节性多动脉炎样病变。全身性的表现为发热、关节痛、水肿、蛋白尿、
血尿或
肾衰竭,很少发生
肌炎、冠状动脉炎、
肺炎和
胃肠出血。
又称急性泛发型发疹性
脓疱病。皮疹常开始于面部及皱褶部位,以后泛发。为针尖大到半米粒大浅表非毛囊性无菌脓疱,散在、密集,急性发病。烧灼感或痒感。停药几天后消退,呈大片
脱屑。重者脓疱可融合成脓湖。可伴有发热、
寒战、
白细胞计数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低钙血症、
肾衰竭等全身症状,偶有淤斑、紫癜、
多形红斑样靶形发疹、
血管炎样疹、水疱、面部水肿及黏液糜烂。
表现为毛囊性丘疹、脓疱,损害类似于寻常
痤疮。发展缓慢,常于服药后1~2月以上发生。病程慢性,停药后可拖延数月。
诊断
药疹的诊断主要是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除固定型药疹具有特征性表现外,多数药疹不易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同样症状相区别,必须根据病史及发展过程加以综合分析而做出判断。
在临床上,对骤然发生于治疗过程中的全身性、对称型分布的皮疹要有警觉,询问用药史,特别注意药物的交叉过敏以及隐蔽形式出现的
药物过敏。熟知各种类型的
药物过敏特点,排除类似的内科和皮肤科疾病。一般药疹的颜色较鲜艳,痒感重。通常药疹在停用致敏药物后很快好转和消退。
在临床上用药后发生药疹,停药后消失及再用时复发的药物史很有诊断意义。现代的免疫试验法如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RAST),
嗜碱性粒细胞脱粒试验,
巨噬细胞游走抑制试验、
白细胞组胺试验等,能协助我们了解药物和机体之间的免疫关系,并无实用的诊断价值。
治疗
1.治疗原则
(1)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以及与其
结构相似的药物。
(2)多饮水或输液促进体内药物的排泄。
(3)轻症者给予应用
抗组胺药物、
维生素C及
钙剂。重症者加用
糖皮质激素。特别严重的药疹,及早采用各种措施。①大剂量的糖
皮质类固醇激素,注射用
甲泼尼龙,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必要时给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②注射用免疫球蛋白,一般连用3~5天。③
血浆置换。
对伴黏膜损坏者要积极保护黏膜,尤其是眼结合膜,防止
角膜浑浊及黏膜的粘连,小儿要注意
龟头及
包皮的糜烂,造成包皮狭窄。每日可用3%
硼酸水清洗或皮质类固醇类眼药滴眼,口腔注意清洁,经常漱口,可选用2%
碳酸氢钠溶液漱口。
2.局部治疗
对于轻型药疹可局部止痒,吸附糜烂面,保持清洁,迅速愈合即可,对于重症药疹,最好采用干燥
暴露疗法(
红外线灯罩下进行)或局部
雷夫奴尔湿敷或外涂PC霜,空气消毒,使用
无菌床单及被褥。
预防
1.在治疗疾病时,首先追问
药物过敏史,或容易引起药疹的药物不要滥用。
2.引起过敏的药物要明显的写在
病历上,以引起医生的注意。并劝告病人避用该药或含有该药的一些
成药和化学
结构式相关而可易引起
交叉反应的药物。
3.注意药疹的
前驱症状,如
发热、
瘙痒、轻度红斑、胸闷、气喘、全身不适等症状,及早发现,及时停药,避免严重反应的发生。
4.
青霉素、破伤风抗毒素、
普鲁卡因应用前必须做皮试,而且准备好一切急救所必备的药品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