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
中国湖北省下辖地级市
荆州市(Jingzhou),古称江陵、郢都、南郡,湖北省辖地级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腹地。东依武汉市汉南区;南滨江与湖南省岳阳市为邻,与益阳市、常德市接壤;西连宜昌市的当阳市、枝江市、宜都市、五峰县,北接荆门市、潜江市、仙桃市,总面积1.41万平方千米。2023年,全市常住人口513.55万人,辖2区2县4市。市内方言属西南官话常鹤片。
名称由来
荆州古称江陵、郢都、南郡,荆州之名源于《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为古九州之一;以原境内蜿蜒高耸的荆山而得名。荆是古代楚国的别称,因楚曾建国于荆山,故古时荆、楚通用。沙市,始称津、津乡或江津,历为江陵县重要商埠和码头。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距今约5万~1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鸡公山遗址,位于荆州城东北郊郢北村,原始人类已在此生活、栖息和劳作,制作石器,或搭建窝棚。新石器时代,先民三苗于此发展出大溪文化(距今6000~5000年),出现环濠聚落和漆木器及竹席。屈家岭文化(距今5000~4600年)早期偏晚阶段,建造阴湘城(位于荆州区马山镇阳城村),沿用至石家河文化时期(距今4600~4000年)。
春秋战国时,楚文王元年(前689年),楚国迁都于郢(今荆州区纪南城),都郢400余年。秦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后,秦在楚郢设南郡,治所在江陵(今荆州区,下同),现宜昌市大部分地域属南郡。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统一全国(前221年)后,在今荆门南郊设当阳县,亦属南郡。
汉时,荆州皆属南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荆州刺史,辖7郡117县,南郡为其管辖范围。南郡领县十八,包括江陵、夷陵、当阳、枝江、秭归等,宜荆荆大部分地域均在其列。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荆州,后归吴,定治南郡。晋永和八年(352年),荆州定治江陵。南北朝时,齐和帝、梁元帝、后梁、萧铣皆以荆州为国都。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开皇二年(582年),因与后梁联姻,罢总管府;开皇七年并后梁,又置江陵总管;开皇二十年改为荆州总管。大业初,复称南郡。
唐贞观元年(627年)属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山南道分为东、西道,属山南东道江陵府,设荆州大都督府,至德后置荆南节度使。上元元年(760年),以江陵为南都,改荆州为江陵府;次年(761年)罢都。五代十国时(925年),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割据荆、归、峡三州,称南平王,立荆南国,国都设江陵。
宋至道三年(997年)以洞庭湖为界,复分为荆湖南、北路,北路简称湖北,治江陵;建炎四年(1130年)更名为荆南府,寄治枝江县,绍兴五年(1135年)复名为江陵府,仍徙治江陵县;淳熙元年(1174年)复更名为荆南府,淳熙十年(1183年)之前仍更名为江陵府。
元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荆南府,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江陵路,天历二年(1329年)更名中兴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改置荆州府,改属湖广行省。龙凤十一年(1365年)改属湖广分省,吴元年(1367年)复改属湖广行省。
明清时期
明洪武九年(1376年)湖广行省改置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荆州府改属河南布政司。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荆州府复属湖广布政使司。
清康熙九年(1670年)置上荆南道,驻荆州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上荆南道更名荆宜施道;光绪三十年(1904年)荆宜施道更名荆宜道。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1年)1月,荆州府裁府留县,所辖各县直属荆宜道;民国三年(1914年)荆宜道更名为荆南道;民国十年(1921年)8月复称荆宜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为湖北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改为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49年7月,成立荆州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驻江陵县荆州镇,辖荆门、京山、钟祥、天门、潜江、公安、松滋(驻新江口镇)、江陵等8县;析江陵县之沙市镇建沙市市,属省辖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1年6月,以沔阳、监利、嘉鱼、汉阳4县各一部设洪湖县。7月,撤销沔阳专署,将沔阳(驻仙桃镇)、监利、洪湖、石首4县并入荆州专署。1953年4月,以公安、石首、江陵3县各一部设荆江县,驻斗湖堤。1955年2月22日,沙市市划归荆州专区管辖。1955年4月,撤销荆江县,并入公安县。1960年,以荆门县的沙洋镇设立沙洋市,由荆州专署领导。1961年撤销沙洋市,划归荆门县领导。
1979年,沙市市升为地级市,改由省直辖,以荆门县城关镇及附近地区设立荆门市,属荆州地区。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荆门市升为地级市,划出荆州地区。1986年5月2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石首县,设立石首市。1987年7月3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洪湖县,设立洪湖市。1994年9月2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荆州地区、沙市市和江陵县,设立荆沙市。荆沙市设沙市区、荆州区和江陵区,辖松滋县、公安县、监利县、京山县,代管钟祥市、石首市、洪湖市。1995年12月29日,民政部批准撤销松滋县,设立松滋市。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批准将荆沙市更名为荆州市。1998年7月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荆州市江陵区,设立江陵县。2016年7月,华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荆州城南经济开发区并区,组建荆州华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2017年4月,经省政府同意更名为荆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18年2月,荆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定名为荆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23年,荆州市被评为三线城市。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荆州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腹地,介于东经111°15′~114°05′,北纬29°26′~31°37′。东依武汉市汉南区,东南隔江与咸宁市嘉鱼县、赤壁市相望;南滨江与湖南省岳阳市为邻,与益阳市、常德市接壤;西连宜昌市的当阳市、枝江市、宜都市、五峰县,北接荆门市、潜江市、仙桃市。辖区东西最大横距约274.8千米,南北最大纵距约130.2千米,夹江呈带状分布,整体面积1.41万平方千米。
气候
荆州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热量丰富、光照适宜、雨水充沛、雨热同季、无霜期长等特点。
全市年均气温16.2~16.6℃,冬冷、夏热,1月份最冷,8月份最热。年辐射总量4366.8~4576.2兆焦耳/平方米,年日照时数1823~1978小时,日照率为41%~44%,无霜期250~267天。
全市年降水量1100~1300毫米。因受季风影响,降水季节性较强,变化显著。冬季降雨量占全年降水7%-10%,全年降水最少的月份为一月。春季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30%37%,夏季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30%-45%,秋季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17%-22%,4-10月份降水量占全年80%。夏季暴雨开始的时空分布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移有明显的一致性。入梅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月中下旬,出梅时间一般在7月中旬前后,梅雨期一般有1~2次比较大的降雨过程,也有空梅年,同时也有出现“二度梅”的年份(1998年)。
地质
荆州市位于晚元古代扬子旋回末形成的一级构造单元扬子准地台的两湖平原(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断拗二级构造单元内。自第三纪以来,地壳运动以整体升降运动为主,渐趋稳定,差异活动减弱。新构造运动以继承性沉降为主,区内第四系及地貌的发育与河湖演变皆受此控制。历史上无破坏性地震记载,属相对稳定地块。
地形地貌
荆州市位于扬子准地台中部,属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晚近期构造带,处于中国地势第三级阶梯的西部边缘,是江汉平原的主体。由于地质构造运动,江汉平原呈不均匀下沉,平原与其周围地形之间呈现多层次的环状分带,从北向南分层替变。全市地势略呈西高东低,由低山丘陵向岗地、平原逐渐过渡。山丘分布于西部松滋市的庆贺寺、刘家场及西北部的荆州区八岭山,地势最高点为松滋市的大岭山,海拔815.1米。岗地分布于荆州区的川店、马山、纪南和公安县的孟溪、郑公以及石首市的团山、高基庙一带。东部地势低洼,最低点在洪湖市新滩乡沙套湖,海拔仅18米。
全市低山面积为120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0.8%;丘陵面积约250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1.8%;岗地面积2626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18.6%;平原面积11096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78.8%,形成以平原岗地为主,兼有少量丘陵、低山的基本地貌。
水文水利
荆州市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是中国内陆水域最广、水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全市有大小河流近百条,均属长江水系,主要有长江干流及其支流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调弦河等;有千亩以上湖泊30余个,总面积8万公顷,其中,洪湖为湖北省第一大湖,总面积3.08万公顷;长湖次之。
长江横贯全市8个县市区,长江枝城至城陵矶河段称为荆江河段,全长347.2千米(其中8千米在宜昌境内)。其间以藕池口为界,分为上、下荆江。上荆江长约171.7千米,下荆江长约175.5千米。城陵矶至洪湖新滩口,河长154千米,该河段主要承受荆江和洞庭湖来水。
东荆河是连接汉江和长江的季节性河流,全长约173.7千米,流经监利市、洪湖市,在三合垸汇入长江,是典型的平原河道。
截至2022年,荆州市建成3级及以上堤防总长度2104.85千米,建成大中小型涵闸7872座、规模以上泵站(装机流量≥1立方米/秒或装机功率≥50千瓦)2205座。至2024年4月,全市共有大型水闸防汛工程5个、大中型水库8座,其中大型水库2座,为洈水水库和太湖港水库。
荆州分洪工程
荆州分洪工程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始建于1952年,蓄洪面积921平方千米,有效蓄洪容量54亿立方米,荆江分洪工程由虎渡河太平口进洪闸、黄山头东麓节制闸和分洪区南线大堤等主体工程组成。
套口进洪闸
套口进洪闸为大(1)型水闸,共22联44孔,总宽605米,设计流量8000立方米每秒,是长江干堤上控制性“分洪口”,被誉为“长江干堤第一闸”,工程于2017年2月日开工建设,2021年1月9日,套口进洪闸圆满完成闸门挡水试验,2022年4月全面完工。补元退洪闸为大(2)型水闸,共7联14孔,总宽175米,设计流量2000立方米每秒,是以退洪为主、双向挡水的泄水闸,工程于2017年11月开工建设,2021年11月全面完工。
荆江大堤
荆江大堤水利工程于1954年建造,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具有直接保护荆北平原防洪安全的作用。大堤上起荆州区枣林岗,下至监利县城南,全长182.35千米。堤防保护范围包括荆江以北,汉江以南,东抵新滩镇,西至沮漳河的广大荆北平原地区,直接保护荆北平原500万人口和800万亩耕地,以及许多城镇和其他重要资源的防洪安全。荆江大堤被列为长江防洪重点确保工程。
土壤
荆州市土壤由近代河流冲积物和新生代第四纪粘土沉积物形成,全市土壤类型多样,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截至2023年,全市共有7个土类,14个亚类,43个土属,200个土种。土类总面积563.58千公顷,其中,水稻土281.43千公顷,潮土186.82千公顷,石炭岩土26.41千公顷,红壤25.5千公顷,黄棕壤32.27千公顷,草甸土10.72千公顷,沼泽土433.33公顷。低山和丘陵为黄棕壤、红壤、石炭岩土相间分布,岗地为黄棕壤、水稻土分布,平原为水稻土、潮土、草甸土、沼泽土分布。低山和丘陵以自然土壤为主,岗地和平原以耕作土壤为主。
自然灾害
荆州地处于南北气流交汇带,气象灾害多发,主要有干旱、雨雪冰冻、大雾、霾、大风降温,暴雨、雷电、短时强降水、高温热害等灾害。荆州受梅雨和台风影响,容易形成暴雨洪灾。特殊的区位、地貌、气候,决定了荆州既得水之利又因水而忧,洪涝旱灾频繁交错。
2015年7月14日至15日,全市出现了分布不均匀的降水,部分地区有暴雨到大暴雨,并伴有雷电活动和强对流天气。强降水和雷雨大风造成荆州区、松滋市两地部分乡镇受灾。截至15日下午5时,此次灾害已造23524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4199万元。
2020年7月,荆州市遭遇强降雨天气,截至7日12时,此次暴雨洪涝灾害已造成江陵县、洪湖市、荆州区、松滋市、公安县、荆州开发区、监利县59个乡镇453522人受灾,因灾死亡1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791人;倒塌房屋10户16间,严重损坏房屋12户28间,一般损坏房屋23户29间;农作物受灾面积86272公顷,其中成灾面积56852公顷,绝收面积2008公顷,直接经济损失69068万元。
自然资源
水资源
荆州市水资源丰富,水质好。全市有各类水域面积353.55千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5.13%。其中,可养水面125.22千公顷,占水域面积的35.42%。江河过境客水4680亿立方米,境内地表径流丰水年91.6亿立方米,枯水年48.5亿立方米。
2022年,荆州市地表水资源量59.4094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422.6毫米。地下水资源量19.4660亿立方米,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9.4640亿立方米,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1.7597亿立方米,山丘区与平原区地下水重复计算量1.7577亿立方米。全市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间不重复计算量为5.3362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64.7456亿立方米。全市产水系数0.452,产水模数为46.1万立方米/平方千米。
2022年,全市大中型水库、典型湖泊年末蓄水总量为10.4107亿立方米,比年初蓄水总量减少0.4354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2.5107亿立方米,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0.3310亿立方米,典型湖泊年末蓄水量为7.5690亿立方米。
2022年,全市总供水量为42.689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42.4269亿立方米,占99.4%,地下水源供水量0.2621亿立方米,占0.6%。按老口径统计,全市农业用水34.8838亿立方米,工业用水2.7511亿立方米,生活用水5.0541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市总用水量的81.8%、6.4%和11.8%。按新口径统计,其中生产用水39.6669亿立方米,生活用水2.6339亿立方米,生态用水0.3882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市总用水量的92.9%、6.2%和0.9%。
土地资源
截至荆州市第三次国土资源普查公报数据显示,荆州市耕地191792.79万亩,园地30257.33万亩,林地426188.82万亩,草地396795.21万亩,湿地35203.99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52959.53万亩,交通运输用地14329.61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4431.78万亩。
矿产资源
荆州矿产资源丰富,全市探明可供开采矿产35种,其中有一定工业储量的13种,已开采利用的20种。主要能源矿产有石油、煤炭;化学矿产有岩盐、囟水、芒硝、硫铁矿、重晶石;建材矿种有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黏土、河道砂、卵石;冶金辅助材料有白云岩、优质硅石、耐火黏土;新型矿种有膨润土。此外还有沙金、脉金等。
生物资源
荆州市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南北兼备等特点。
截至2023年4月,全市森林地面积364.8千公顷;各类草场面积277.58千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9.7%;森林覆盖率达25.88%,活立木蓄积1548万立方米。
截至2024年3月,全市分布植物共162科1077种,,其中其中蕨类植物16科39种,裸子植物8科30种,被子植物138科1008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水杉、银杏、苏铁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樟树、厚朴、喜树等9种。
截至2023年4月,全市野生脊椎动物共有113科542种,其中兽纲15科35种,鱼纲26科157种,鸟纲58科301 种,两栖纲5科17种,爬行纲9科3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1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8种。兽类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珍稀国宝麋鹿、梅花鹿2种;鸟类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白鹳、中华秋沙鸭等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角䴙䴘、赤颈䴙䴘、岩鹭、白琵鹭、白额雁、大天鹅、小天鹅、鸳鸯、游隼、白枕鹤、灰鹤、花田鸡等;在鱼类中,有中华鲟、达氏鲟、白鲟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鱼类,胭脂鱼等国家二级保护鱼类;两栖类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虎纹蛙。
截至2023年4月,荆州市整合优化后有5个自然保护区。其中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共计85879.33公顷。自然公园由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2类构成,共计16个,面积31284.35公顷。
行政区划
荆州市辖荆州、沙市2区,江陵、公安2县,松滋、石首、监利、洪湖4市,以及荆州开发区、纪南文旅区、荆州高新区3个功能区。县市区下辖111个乡镇和农场(管理区)、19个街道办事处、405个居民委员会、1478个村民委员会。市人民政府驻荆州市沙市区明珠大道21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3年底,荆州市年末总户数为197.32万户,户籍人口为620.3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76%。
全市年末常住人口513.55万人,比上年增加0.04万人,其中:城镇298.80万人,乡村214.7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8.18%,比上年上升1.06个百分点。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荆州常住人口中,男性占50.94%,女性占49.06%,性别比为103.82。年龄构成方面:0-14岁占15.19%,15到59岁占61.12%,60岁以上占23.69%,65岁及以上占16.56%。
参考资料:
民族
荆州市属散居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分布呈小聚居、大分散特点。2019年末,全市有少数民族52个,少数民族总人口4.75万人,其中,土家族、回族、蒙古族和满族占有较大比例。全市有2个少数民族乡,为洪湖市老湾回族乡和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均为湖北省重点插花贫困乡。全市有5个少数民族村(社区),分别为荆州区新垸回民村、沙市区迎喜回族街、松滋市西斋回族社区、公安县毛家港镇青羊岗土家族村和石首市槐树堤回族社区。
语言
荆州地区的主要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划分为西南官话常鹤片。
宗教
荆州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教俱存。截至2019年,市域范围内有各类合法登记宗教活动场所500多处,共有备案登记宗教教职人员800多人,有各类爱国宗教团体29个。
荆州地区宗教历史悠久,道教是境内传布、发展最早的宗教之一。石首南岳山庙建于东汉。唐代,荆州城相继修建开元观、玄妙观、景明观等。汉灵帝建宁四年(171年)后,安息国名僧安世高曾至江陵讲经。其后,佛教在境内继续传布发展。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天主教传入境内公安县裕公垸,荆州城天主教传入始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由法籍教士穆迪我主持教务,并在荆州城南门建立天主教堂。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英国基督教传教士杨格非在皂市设立教区,自此,基督教传入境内。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伊斯兰教即传入境内。荆州城通会桥清真寺和沔阳七里古城清真寺,均建于明洪武年间,是境内早期的清真寺。
经济
综述
荆州位于长江经济带和二广轴线核心交叉点,是国家级湖北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区域。湖北省唯一同时跻身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市州。荆州素有“鱼米之乡”“中国粮仓”的美誉,是国家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基地、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湖北省优势农业资源核心区。同时,荆州也是中国老工业基地,拥有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加工贸易产业园两块国字号“金字招牌”。
2023年,荆州市地区生产总值3151.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4%,两年平均增长5.7%。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4%,增速高于湖北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是全省除“一主两副”之外另一个过3000亿元的地市。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06.97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084.29亿元,增长6.3%;第三产业增加值1460.22亿元,增长7.3%,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9.3:34.4:46.3。人均生产总值61369元,比上年增长6.0%。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44元,比上年增长6.4%。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018元,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80元,增长7.8%。
参考资料来源
第一产业
荆州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猪、鱼等生产基地,聚焦淡水鱼、小龙虾、肉制品、水生蔬菜等产业。粮食产量常年保持在90亿斤以上、占全国千分之七,油菜籽、淡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中国市州之首。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达194件。
202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58.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5%。粮食生产稳中有增。全年粮食种植面积710.71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3%;粮食总产量457.02万吨,下降0.8%。优势经济作物稳定增长。全年油料产量60.75万吨,比上年增长7.6%;棉花产量2.33万吨,下降10.9%;蔬菜产量346.28万吨,增长1.6%;园林水果产量55.85万吨,增长7.5%。畜禽生产总体平稳。全年生猪出栏386.06万头,比上年增长3.9%;家禽出笼5720.85万只,下降5.5%。肉类产量38.49万吨,增长2.7%;禽蛋产量20.50万吨,增长4.0%。水产品持续增产。全年水产品产量127.70万吨,比上年增长4.5%。其中,小龙虾产量52.05万吨,增长10.6%。
第二产业
荆州市是中国中南地区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和轻纺织基地,以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智能装备、现代化工为主导优势产业。
纺织服装产业是荆州市奋力打造的六个500亿级优势产业之一,全市纺织服装规上企业136家(2021年数据),涉及纺织业、印染加工、服饰制造等细分领域。拥有金安、德永盛、玉沙集团等纺织企业,嘉烨、天大、天成、经纬等印染企业,红叶、豪怡、红飞、浩宇、芭蒂娜、威圣格、娅菲特等服装服饰企业。打造形成荆州开发区纺织印染、沙市纺织品及婴童装、荆州区苎麻纺织、松滋服装等产业集群及沙市金色童年小镇、松滋中南国际服装产业城、监利及江陵巾被家纺产业园,致力于打造华中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和全国知名婴童装特色产业基地。
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01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8%。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增长40.2%,集体经济增长16.2%,股份制经济增长9.1%,股份合作经济增长4.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增长6.2%,其他经济下降7.4%。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6.1%,重工业增长10.8%。全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6%,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9.1%,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下降0.3%,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下降8.3%,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下降13.8%,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下降2.3%,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增长27.4%。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3.4%。产品销售率为92.47%。实现出口交货值111.30亿元,同比下降6.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增长0.5%。
全年规模以上高新企业(包含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高技术产业企业和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达到870家,比上年净增216家。其中高新制造业企业776家,高新建筑业企业19家,高新服务业企业75家。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53.28亿元,占GDP比重17.6%。其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52.89亿元,可比增长11.6%。
第三产业
荆州市第三产业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服务业、文化旅游业、现代物流、房地产业等,其中房地产、仓储物流、邮政快递、文化旅游为服务业投资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
文化旅游是荆州奋力打造的六个过500亿优势产业之一,涉及的主要行业有全域旅游、休闲度假、康养健身、研学旅游、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
2023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5.08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零售额514.85亿元,增长9.3%。按经营地分,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1543.82亿元,增长8.6%;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271.26亿元,增长9.1%。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1499.82亿元,增长8.2%;餐饮收入额315.26亿元,增长10.9%。
202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1%。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8.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8.0%,第三产业投资下降4.8%。分领域看,工业投资增长28.1%,民间投资增长18.7%,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23.7%,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8.1%。分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29.4%,住宿和餐饮业增长77.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64.2%。
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325.0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5.1%;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83.72亿元,下降4.0%。
全年5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1313个,其中本年新增项目685个。
2023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5.08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零售额514.85亿元,增长9.3%。按经营地分,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1543.82亿元,增长8.6%;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271.26亿元,增长9.1%。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1499.82亿元,增长8.2%;餐饮收入额315.26亿元,增长10.9%。
全年全市限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30.20亿元,比上年增长17.1%。
全年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217.5亿元,比上年下降0.2%,其中,进口33.4亿元,下降9.9%;出口184.1亿元,增长1.7%。全年全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总额9.5亿美元,增长7.0%。全市外商直接投资(FDI)9609万美元,增长15.7%。
全年接待游客7580万人次,同比增长30.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45亿元,同比增长43.4%。
2023年,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265.43亿元,比上年增长19.0%。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8.75亿元,增长18.8%。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地方税收收入114.71亿元,增长12.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61.82亿元,增长13.2%。分支出领域来看,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和就业、交通运输分别增长6.6%、15.7%和17.2%。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06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2.1%,比年初增加548.52亿元。其中,住户存款4066.95亿元,比年初增加503.50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177.30亿元,比上年增长14.4%,比年初增加399.92亿元。其中,住户贷款1187.73亿元,比年初增加90.15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1989.50亿元,比年初增加309.78亿元。
全年全市实现保费收入188.57亿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7.75亿元,增长12.5%;人身险保费收入130.82亿元,下降0.4%。支付各类赔款和给付77.89亿元,增长21.3%。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41.22亿元,增长17.3%;人身险赔款支出36.67亿元,增长26.1%。
经济功能区
荆州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位于荆州中心城区北部,总面积约220平方千米,2010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荆州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截至2022年,区内有以古遗址、古墓葬为重点的不可移动文物139处,文物遗址面积约30平方千米,其中国保单位3处。
荆州高新区由原华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荆州城南经济开发区并区更名而成。园区总面积131.3平方千米,核心区面积21.4平方千米,重点发展现代食品产业、石油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和生物农业产业,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荆州经开区成立于1992年,位于荆州市城东,辖区面积209平方千米,下辖四个乡镇场。2011年获批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确定的长江经济带33个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之一。2021年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80.29亿元,在全国217个国家级经开区中位列50强,截至2023年,荆州经开区拥有规上企业近295家,外资企业65家,高新技术企业170家,全力打造以智能装备为首位产业,化工新材料、纺织印染为特色产业的“1+2”产业发展格局。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止2023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312所,其中高等学校7所,中等职业学校13所,普通高中49所,普通初中12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2所,小学389所,特殊学校8所,幼儿园652所。全市共有在校生81.07万人,其中高等学校11.83万人,中等职业学校2.89万人,普通高中9.33万人,普通初中15.27万人,小学30.12万人,特殊学校1172人,幼儿园11.51万人。全市共有教职工6.34万人,其中高等学校0.7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0.22万人,中学(含初中和高中)2.35万人,小学1.57万人,特殊学校200人,幼儿园1.43万人。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99.3%,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7.8%,均高于荆州市平均水平。高考超额完成年初目标,中考超过80%的学生过普高线。
医疗事业
2023年末,荆州市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3175家,比上年增加136家,其中医院76家,卫生院1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85家。卫生机构人员49058人,比上年增加368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0537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4108人。全市拥有各类病床40221张,比上年增加3741张,其中医院床位26684张,卫生院床位10235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床位1144张。
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荆州市肿瘤医院、荆州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坐落于荆江之滨的荆州市沙市区中心城区和荆州新城,是集预防、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鄂西南区域医疗中心。医院是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国家高级脑卒中中心、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湖北省首批老年友善医疗机构、湖北省长江中游结核病防治中心。
荆州市中心医院始建于1950年3月,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甲医院,是长江大学附属荆州医院,是湖北省区域医疗中心、国家级胸痛中心、国家高级卒中中心,是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是全国优秀医院院长单位、湖北省医院协会副会长单位。
荆州市中医医院地处楚文化发祥地——荆州,始建于1956年,为全国首批示范中医医院、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三级优秀中医医院、湖北省知名中医医院、湖北省文明单位,国家中医住院医师、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技能考试基地、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江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直属附属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养生保健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
科技事业
2022年,长江大学“油气储层表征理论技术创新及勘探开发应用”、中石化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沙市钢管分公司“长距离大口径输气管道高效环保防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13项荆州成果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21年荆州园博园项目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学技术奖金奖”。
2023年,荆州市全年争取省级及以上科技计划项目87项。登记科技成果111项,登记技术合同交易额240.04亿元,比上年增长79.9%。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2家。全年全市专利授权总量6098件,下降11.0%;发明专利授权总量632件,增长37.1%。
文化事业
2020年初,由荆州市委宣传部、荆州日报社主办的《荆州日报·文化荆州》专刊正式创刊,是荆州本土文化科普专属辑刊。
2023年,荆州市举办本土特色文化品牌活动,线上线下开展惠民演出上千场,其中,每年组织开展戏曲进乡村100场,四季村晚35场,市级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80场,县、市、区级群众体育赛事活动60场以上。根据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荆州有一级馆3个,分别为荆州市群众艺术馆(荆州市艺术研究所)、石首市群众艺术馆、松滋市群众艺术馆;二级馆1个,荆州市荆州区文化馆;三级馆5个沙市区文化馆、公安县文化馆、监利市文化馆、江陵县文化馆(图书馆)、洪湖市群众艺术馆。
荆州市群众艺术馆隶属荆州市文化和旅游局,馆址位于沙市区沿江路111号,馆舍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五层综合性文化艺术大楼。汇集了舞蹈、音乐、文学、戏剧、美术、书法、摄影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馆内设有办公室、文艺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创作部、调研部和人事部六个机构。
荆州市图书馆始建于1956年,为国家一级图书馆,湖北省首批古籍保护重点单位之一。坐落于荆沙大道与江汉北路交汇处的荆州市图书新馆2017年12月28日正式开放试运行。新馆舍作为荆州文化的地标性建筑,建筑总面积2万平方米,荆州市图书馆新馆作为江汉平原最大的文献资源中心,书籍藏量逾60万册。馆内设27个服务窗口,可同时容纳1200人进馆阅读。
体育事业
2022年底,荆州市体育场地面积662.3441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达2.6平方米,曾培养输送的吉新鹏、谌龙、辜家明、郭振东、凌上云、吕凡普等运动员,在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国内外体育赛事上多次获得冠军。截至2023年,荆州籍运动员获得奥运会羽毛球男子单打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1枚,同时还获得15项世界冠军、7项世青赛冠军、37项世界系列赛冠军,诞生了5名世界冠军、6名国际运动健将。羽毛球是荆州传统优势项目,荆州也成为“羽毛球冠军的摇篮”。截至2024年6月,荆州市举办四大球(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锦标赛,承办中国龙舟公开赛、荆州国际马拉松赛、中国广场舞大赛等多项国家级品牌赛事。
环保事业
2023年,全市继续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作,万元GDP能耗(扣减原料用能和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同比下降1.0%。全年全市9个县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比例在75.3%-86.8%之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在274-317天之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3.63-5.42之间。其中,荆州城区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为64μg/m3,同比下降17.9%;可吸入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47μgm3,同比下降17.5%;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80天,优良天数达标率76.7%;环境空气综合质量指数为5.41,主要污染物为PM2.5。
年末全市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对31个地表水省控河流断面、10个主要湖库点位进行了监测。全市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符合I-III类的占93.6%(29个),符合IV类的占3.2%(1个),V类占3.2%(1个)。全市主要湖库测点中,水质符合II-III类的占50.0%(5个),V类占50.0%(5个)。
社会保障
2023年,荆州市社会养老保险费收入102.36亿元。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2.14万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9.93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73.04万人。全市参加城乡职工基本医疗保险72.91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443.30万人。
交通
综述
荆州地处长江中游门户,是南北大通道“节点”、两湖平原“中心”,是全国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重要的公路交通枢纽和长江中游重要港口城市。全市建成一横三纵”铁路网,形成了荆州港和松滋、公安、荆州、沙市、盐卡、江陵、监利、洪湖、洪湖湿地、石首10个港区“一港十区”格局,“五纵三横”高速公路覆盖所有县市,铁路、水运、公路、航空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格局全面形成。
公路
截至2022年,荆州市的公路网由8条高速公路、4条国道、26条省道和纵横交错的县乡道组成。高速公路路网基本形成,包括二广高速、沙公高速、潜石高速、随岳高速、武汉圈环线、沪渝高速、武松高速、岳宜高速,已建成长江大桥5座(荆州长江大桥、荆州公铁长江大桥、石首长江大桥、荆岳长江大桥、嘉鱼长江大桥),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74千米,全市所有县市区城区均通达高速公路;G207、G240、G318、G351国道和26条省道交织成网,可通往武汉、郑州、合肥、南昌、长沙、重庆、西安等周边方向。
截至2022年5月,全市农村公路里程达22535千米,乡镇全部通达二级及以上公路,1521个行政村全部通水泥(沥青)路。
2023年,全市全年公路完成货物周转量173.33亿吨千米,增长17.1%。公路完成旅客周转量118359万人千米,增长7.8%。
截至2024年3月,荆州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经达到712千米,高速公路里程位居全省前列。2024年,荆州将建成武松高速仙桃至洪湖段项目,续建武松高速江陵至松滋段、当枝松高速、二广高速荆州绕城段,李埠长江公铁大桥、观音寺长江大桥“三路两桥”等项目,新开工沪渝高速改扩建荆州段等项目,并推动沙公高速南延、武松高速西延、当枝松高速南延3个项目具备开工条件。
桥梁
截至2023年10月,荆州的8个县市区先后建成了荆州长江大桥、荆岳长江大桥、荆州长江公铁大桥、石首长江大桥、洪湖赤壁长江大桥、洪湖嘉鱼长江大桥六座大桥,正在建设大桥的有2座,分别是李埠长江公铁大桥和观音寺长江大桥。2024年9月,荆州李埠长江公铁大桥北主塔完成塔座施工,开始转入主塔全面施工阶段。
铁路
荆州市全市建成沪汉蓉高铁、焦柳铁路、浩吉铁路、荆沙铁路“一横三纵”铁路网,截至2020年底,全市铁路营业里程达219千米(沪汉蓉高铁51千米、焦柳铁路48千米、荆沙铁路26千米、浩吉铁路94千米)。
汉宜铁路(武汉-宜昌铁路),又称宁蓉铁路汉宜段,汉宜铁路东连合武线,西接宜万线(宜凉段),由武汉市汉口站至宜昌东站,途经汉川、天门、仙桃、潜江、荆州、枝江等市,最终在宜昌东站与宜万线接轨。
蒙华铁路湖北境内长330KM,在荆州市境内长度约94KM,共设荆州东站、江陵站、公安站、藕池站和石首站5个站点,在高基庙镇出荆州进入湖南省华容县。
荆州火车站是汉宜铁路新建车站中设计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地级市车站,站房中心里程为汉宜铁路DK204+915米,位于荆州市中心城区西北方向,总建筑面积49859平方米,其中站房面积约11980平方米;站台雨棚面积约35536平方为。站房主体一层,建筑主体高度为25.15m,总长189米、总宽39米。规划设计旅客年发送量为400万人。荆州车站的建成,对促进荆州的城市建设,提升荆州地区运输能力,完善荆州交通基础设施,增强城市辐射能力,发展荆楚文化旅游事业,促进荆州乃至江汉平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航空
截止2024年,荆州市有一个航空枢纽——荆州沙市机场,简称“荆州机场”。荆州机场是湖北省重要支线机场,是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节点工程,由湖北机场集团公司荆州机场有限公司执飞,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管理局管理。机场位于荆州市沙市区岑河镇,2018年10月8日开工建设,按满足2025年旅客吞吐量7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450吨的目标设计,飞行等级为4C。民航站坪设5个C类机位,航站楼面积7000平方米,民航站坪设5个C类机位,跑道长2600米,宽45米。北京、上海、广州等17个城市均可实现从荆州直飞。
水运
荆州拥有483千米长江“黄金水道”和651千米优质岸线,浩吉铁路北煤南运大通道、唐白河-江汉运河中部南北水运新通道、焦柳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在荆州与长江黄金水道形成三个“十字交叉”,通道优势、航道优势、港口优势明显。
境内有长江、江汉运河、内荆河、松虎航线、螺山干渠、虎渡河等内河航道,荆州港是中国内河28个主要港口之一,荆州港有码头泊位91个,年设计吞吐能力6927万吨、集装箱65万标准箱。
2023年,全市水路完成货物周转量920.39亿吨千米,增长21.3%。水路完成旅客周转量556万人千米,增长61.0%。全年全市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8011万吨,同比增长20.4%。其中,集装箱21万标箱,增长16.3%。
公共交通
截至2020年底,荆州中心城区公交站500米覆盖率达到90%,城市周边20千米范围内城乡公交化运行率达到80%,基本实现“村村通”客车,偏远地区逐渐开通预约班车,招呼站、候车亭实现“全覆盖”。全市城乡客运一体化、农村客运公交化格局正在加快形成。截至2022年,全市共有68条公交线路。
开通了两条路线的机场旅客大巴,A路线:荆州客运枢纽站→绿地铂骊酒店→庄王大道→复兴大道→荆州开发区三湾路公交换乘站→荆州沙市机场;B路线:晶崴酒店出发→沙市长途客运站→塔桥路→温德姆酒店→复兴大道→荆州沙市机场。
2019年12月30日,荆州公交推出六条KW字头公交线路,KW为“开发区微循环”汉语拼音的简称,满足荆州开发区企业职工出行需求。
人文
综述
荆州自古以来就是长江中游的文化中心、中国南方连续不断进化的文化中心、世界持续不断进化的稻作文化中心,是楚文化发祥地、三国文化荟萃地、红色文化富集地、长江文化展示地。作为“楚国古都,三国名城”,20代楚王定都荆州长达411年。荆州市楚纪南故城、荆州城墙、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八岭山古墓群等文物保护单位,有鼓盆歌、马山民歌、荆河戏、漆器髹饰技艺等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荆州鱼糕、荆州甲鱼、石首笔架鱼肚、松滋鸡等一批特色美食。
饮食
荆州市的美食很多,其中通常有荆州鱼糕、鱼丸、千张扣肉、皮条鳝鱼、冬瓜鳖裙羹、珍珠糯米丸子、江陵八宝饭、公安牛肉、松滋杜婆鸡、石首笔架鱼肚、洪湖莲藕藕带、洪湖野鸭。小吃:早堂面、公安锅盔、公安豆皮、米丸子、元豆泡糯米、黄家堂牛肉米粉、小胡鸭等。
习俗
关帝庙会每年正月和农历5月13日,关帝庙都要举行大型庙会,届时,荆州人在这里玩龙灯,划采莲船,骑马射箭,吹喇叭套轿子,把关帝庙内外闹腾得红红火火。荆州人敬仰关公,已成了千年不变的习俗。
龙舟节荆州是中国龙舟文化的发源地,一年一度的“中国荆州国际龙舟节”,已成为荆州独具特色的文化品脾、扩大开放的重要载体和全市人民的盛大节日。荆州龙舟竞渡在《隋书·地理志》上有记载,其中还说道了划龙舟的风俗在“南郡尤盛”。著名的明代文学家袁中道就写过在荆州观看龙舟赛的诗篇:《午日沙市看龙舟》。旭日垂杨柳,倾城出岸边。黄头郎似鸟,青黛女如仙。龙甲铺江丽,神装照水鲜。万人齐着眼,看取一舟先。
艺术
荆州花鼓戏,湖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俗称“花鼓子”,曾称天沔花鼓戏,亦称“中路花鼓戏”。是明末以后在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戏曲。荆州花鼓戏演出活动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是清道光年间,大体经历了尚未形成“剧”的“田园时期”、初具戏剧形态的“草台时期”、引入丝弦伴奏的“丝弦时期”、文革十年的“消退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的“鼎盛时期”。
2006年5月20日,荆州花鼓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2023年,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汉绣起源于湖北省荆州市,流传于汉水流域,是中国特色传统刺绣工艺之一,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诸家绣法之长,糅合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绣法。针法有别于四大名绣,采用铺、平、织、间、压、缆、掺、盘、套、垫、扣等40多种针法。分层破色、层次分明、对比强烈。展现出“瑰丽、奇异”的楚文化特色风貌。
地区象征
2016年1月12日,荆州市四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37次会议,听取并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提请确定荆州市市树、市花的议案及推选情况的报告,决定荆州市市树为银杏、紫荆,市花为荷花、蜡梅。
荆州大部分地区处于平原地带,河湖纵横,每到夏季,荷花遍及城乡的每一块水面。荷花的花期长,从6月到9月。在中国花文化中,荷花是情趣的咏花诗词对象和花鸟画的题材;是优美多姿的舞蹈素材;也是各种建筑装饰、雕塑工艺及生活器皿上常用最美的图案纹饰和造型。
蜡梅在荆州栽植历史悠久。在沙市章华寺内,有楚灵王所植楚梅,已历2500余年,可称荆州最古老的蜡梅。蜡梅冬春冒寒怒放,风姿独特,芳香馥郁,加之象征着幸福吉祥,为冬季最好的香花观赏树种,荆州古城外环、沙市中山公园等处均有种植。
银杏树,树体高大,树干通直,姿态优美,春夏翠绿,深秋金黄,被列为中国四大长寿观赏树种之一,荆州中心城区荆南路、人民北路、园林路及寺庙、庭院、游园等处多有栽植,现保存在章华寺的银杏树龄近1420年。
紫荆
紫荆树,春日繁花簇生枝间,满树紫红,鲜艳夺目,为良好的庭院观花树种,树皮、根、花梗及木材均可药用,有白花紫荆、粉花紫荆等品种,荆州古城外环及中山公园等处均有种植。
精神文化
关公镇守荆州十年,其“忠、义、仁、勇”的精神品质千古流芳,成为华人崇拜的“武圣”“财神”。始建于三国时期的荆州古城墙,被誉为“中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荆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孕育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进取精神,“清廉高洁,至死不渝”的屈原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九八抗洪精神,以及“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处置中荆州人民展示的“大义大爱”精神。
文物古迹
截至2024年3月,荆州市有不可移动文物408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1处,国有单位收藏文物藏品20余万件(套),文物资源总量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3年11月,荆州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9个。
风景名胜
综述
荆州市又称江陵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著名的三国古战场,历史上“刘备借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等三国故事都发生在这里。截至2024年9月,荆州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25个,其中4A级旅游景区9个,3A级旅游景区16个。
荆州市旅游景点呈现“一城多片”的格局。“一城”即中心城区的荆州古城历史风景旅游区,其中包含景点:荆州古城墙,东门风景区,金凤广场,图腾柱,九龙桥九龙渊公园关公义园,南门景区,关帝庙关羽祠荆州博物馆荆州文博园,荆州古玩城,三义街,大北门景区,太晖观九老仙都景区,江陵盆景园明月公园张居正故居铁女寺
荆州市区内景点:中山公园章华寺文湖公园,玉桥游乐园,滨江公园万寿宝塔菩提寺等,周边景点包括:长湖湿地保护区纪南城考古遗址公园,郢城遗址熊家冢遗址博物馆八岭山国家森林公园,辽王墓,北闸风景区等。
重要景点
对外交流
著名人物
重要荣誉
参考资料
荆州市情.荆州市人民政府网.
历史沿革.荆州市人民政府.
荆州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16:45
目录
概述
名称由来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