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筑先
中国近代爱国将领、抗日将领、民族英雄
范筑先(1882年12月30日-1938年11月15日),原名范金标,字夺魁,又名竹仙,男,汉族,出生于山东省馆陶县南彦寺村(今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寿山寺镇),中国国民党党员
人物生平
清光绪八年(1882年)12月30日,出生于山东省馆陶县南彦寺村(今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寿山寺镇),取名范金标,家中五口人。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入私塾读书,老师见他聪明勤奋,给范金标改名叫“夺魁”。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父亲去世后,辍学从事农业劳动。青少年时代,以吃苦耐劳而闻名乡里,拉小车贩运粮食为生。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于卫运河决口,家庭生活困难。清廷到鲁西北招兵,遂应募入伍。最初驻防于天津马厂,先在北洋军第四镇炮兵第四标三营右队第一棚当“备补兵”,后来晋升为“副兵”。后被选入随营学堂学习,很快升为正目和排长,随后被选送到北洋陆军讲武堂深造炮科。
民国元年(1912年),任中华民国陆军第四师炮兵团连长,并在上海期间历任炮兵营长、师参谋长、补充团团长和第八旅旅长,隶属于浙江督军卢永祥的部队。
1924年10月,江浙战争爆发,卢永祥战败逃亡日本,孙传芳想吞并他的部队。范金标拒绝了收编,解散了部队并隐居上海。他改名为“竹仙”,以竹子的高风亮节为榜样,决定追求新的人生道路。
1929年,任冯玉祥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十三军张维玺部参赞,改名“筑先”。
1930年,中原大战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南路军总司令兼参赞,战败后,退至天津。
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三路军韩复榘部少将参议;12月,任沂水县县长。
1933年7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三路军济南指挥部军法处长;10月,调任临沂县县长。
1936年7月,再次调任沂水县县长,临行前群众夹道欢送;11月,又调任山东省第六区专员兼保安司令、聊城县县长。
1937年5月13日,中共中央北方局联络局书记彭雪枫同志到聊城,和范筑先将军建立统战关系;10月,成立山东省第六区游击司令部,任司令;11月19日,通电全国,誓与日军在黄河以北抗战到底。
1938年11月15日,于聊城抗击日军,壮烈殉国。
担任职务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任北洋军第四镇炮兵第四标三营右队第一棚“备补兵”,后任“副兵”。
清宣统三年(1912年),任中华民国陆军第四师炮兵团连长,并在上海期间历任炮兵营长、师参谋长、补充团团长和第八旅旅长。
1929年,任冯玉祥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十三军张维玺部参赞。
1930年,中原大战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南路军总司令兼参赞。
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三路军韩复榘部少将参议;12月,任沂水县县长。
1933年7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三路军济南指挥部军法处长;10月,调任临沂县县长。
1936年7月,任沂水县县长;11月,任山东省第六区专员兼保安司令、聊城县县长。
1937年10月,任山东省第六区游击司令部司令。
人物事迹
早年经历
1882年12月30日,范筑先出生在南彦寺村,父亲是财主的佃户,童年艰辛。
1891年,范筑先进入义学,以聪颖好学的夺魁之名著称。尽管有人建议他学农活,坚持读书。青少年时期热衷听故事和评书,积累了历史知识和民族意识,为他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1895年,范筑先学有所成,却突遭父亲去世,留下母亲和幼弟妹。13岁时,他提出放弃学业去放猪,但母亲坚持供他上学。辍学后,他放猪为生,帮助贫苦人家度过春季。努力找到工作,15岁开始从事运粮夫工作,逐渐升级到独立推车贩粮,改善了家庭经济。几年后,他结识了姓武的妻子,两人共同度过艰难时光。范筑先对妻子敬重有加,即便成为军官后,依然视她为志同道合的爱国者,给她起名武治国。
1905年,范筑先的小康家庭遭受卫河决口灾害,生意失败,不得已参军。在南馆陶镇,他看到招募新兵的场景,毅然报名。此举引起家人担忧,但他为了度过困境,坚持应征。范筑先被编入北洋军,通过努力学习,晋升为炮兵团连长。然而,对军阀混战的不满使他决定不再为其效命。
北伐战争
1926年,冯玉祥东出潼关,范筑先投军参与战事。
1929年,范筑先投冯玉祥西北军,参与中原大战,但最终被包围,随张维玺一同隐居天津。在上海的困境中,范筑先为被困官兵争取路费,展现高尚品德。范筑先拒绝参与军阀勾当的决心使他成为部下敬仰的对象。
1930年,张维玺部被围,范筑先只得与张维玺隐居天津。
抗日战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范筑先回到山东,先是被委任为国民党第三路军总指挥、时任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的少将参议,后调任沂水县县长。因对韩复渠部的不当行为辞职,后调任临沂县县长。
1936年5月,范筑先再次调任沂水县县长。在沂水和临沂任职期间,他以廉洁奉公、关心民众著称,深受人民爱戴。面对国民党第八十一师师长展书堂的勒索,他毫不屈服,亲自拜访展书堂,捍卫了人民的利益。范筑先还积极支持抗日爱国人士,坚决打击贩毒行为。在审案中,他发现一起陷害案,果断处决了涉案的官员。此外,他还整治了城内的暗娼问题,改善了社会风气。这些正义行为赢得了人民的认可,调离时,两沂人民都纷纷出动,摆设欢送,表达对他的深切感激。
1936年11月,范筑先任山东省第六区专员兼保安司令、聊城县县长。随着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发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
1937年5月,中共中央北方局联络局书记彭雪枫到聊城,与范筑先将军建立了紧密的统战关系。同时,党员赵伊坪被派往山东省第六区第六区专署基层工作,经常向范将军介绍宣传抗日救亡的先进书刊,以激励其进一步与共产党密切合作,全心全意投身于抗战事业;同年夏,聊城历史最高降雨,大水泛滥。山洪冲破卫运河决口,洪水侵袭聊城,城墙塌陷。范筑先率众扒开涵洞,阻止了东堤溃决,拯救了城西。同时,范筑先调解了东南水患争端,成功避免了械斗。随着洪水退去,古城险情解除;七七事变后,北平(北京旧称)和天津相继被日寇占领。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对抗战采取观望态度,范筑先则提出在鲁西北地区展开游击战争。与共产党代表张经武等合作,韩复榘的第三集团军成立了政训处,培训山东省政治工作人员。范筑先积极派遣秘书张维翰邀请共产党人到聊城,发动鲁西北群众,组织武装力量,进行抗日游击战争。当日寇入侵德州地区时,韩复榘任命范筑先为山东省第六区游击司令官,在聊城建立了政训处,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长张霖负责鲁西北地区工作;
1937年10月27日,韩复榘命令范筑先将政府机关人员和地方武装带到黄河以南待命。范筑先在临行前将聊城县长职务交由政训处长张维翰代理,并发给政训处的青年们一些枪支弹药,让他们留守聊城。然而,当范筑先撤到黄河大堤时,几名共产党员进行了帮助教育,使他改变主意,立即率部返回聊城;11月,韩复榘再次电话命令范筑先迅速撤退到黄河以南,但范筑先拒绝从命,坚决捍卫国土,誓死抗战,不愿贪生撤退;11月19日,范筑先发出了誓死坚持鲁西北抗战的电文,表达了决不南渡的决心,誓将聊城游击健儿与武装民众组织起来,与日寇周旋,成败利钝在所不计。
1937年11月22日,日军找上门来,侵占临清和高唐后,进犯聊城,寻找通道过黄河。堂邑城内基本无武装,县长撤出城。日军进城后通知聊城准备迎接。得知后,范筑先怒气冲天,命令守城,并率部队去袭击日军后路。城内武装登城守防,范筑先火速赶赴堂邑,在堂邑成功伏击日军侦察小队后,范筑先得知日军已逃离聊城,掉转马头,亲自领队向梁水镇飞驰。梁水镇伏击战中,范筑先发起伏击,成功打退日军,打死数名敌人,缴获军用物资。虽小胜,这次战斗深刻影响了坚持鲁西北抗战的信心,极大激发了军民的抗日热情。
1937年11月27日,日军占领大杨庄后发现界牌村有抗日部队,用机枪和小炮轰击寨门楼,激烈交火展开。在界牌村观察敌情时,范筑先发现一个日本兵骑马往大杨庄北的林庄抓鸡。他命令政工队员赶到林庄,日本兵逃窜被缴获一匹战马。经过数小时交火后,范筑先派遣左翼部队包抄,日军惊慌失措,逃回临清。临清日军再次遭打击后再不敢轻举妄动;12月6日,日军300人袭南镇,被范筑先指挥的部队和自卫队成功击退。民团在徒骇河南岸阻击日军,12月27日成功抵挡两次进攻。12月28日,范筑先指挥部队与民团合作,将日军逼回北岸。日军增援,600人驻高唐。在范筑先指挥下,炮兵连炮击敌群,炸死40余人。范筑先的部队坚守阵地,12月29日击退日军。战场上发现军事地图,揭示日军南侵计划。日军撤回高唐后,广播惊呼中国老百姓首次如此大规模参战。
1938年初,冠县存在两支绿林武装,“南杆”由韩春河领导,“北杆”由石洪典领导。两者号称华北抗日救国军,实际上却是土匪行径。范筑先决定改造“南杆”。1937年12月底,范筑先亲自前往,成功收编“南杆”,成为第六支队。同时,范筑先派人前往冠县收编“北杆”。在石洪典的司令部,经过交涉,石洪典同意改编,成为第五支队的司令。范筑先通过共产党人的协助,奔走各地,成功建立了35个支队,三路民军,总人数约6万。为加强政治工作,范筑先派遣政治工作人员,并制定了严格的政治纪律。他还颁布了军人六要素和《关于军队不得干预民刑案件训令》。在抗日的烽火中,鲁西北的抗日武装得到迅速发展壮大。
1938年3月初,中共山东省委代表张霖之通知成润执行任务,由范筑先派他去延安向毛主席、朱德总司令致敬,表达合作抗日的意愿。成润已完成前一任务,得到好评。任务重点是向领导表达抗日诚意,请求支援。范筑先批准了成润的路费领条,两天后专车送他到车站。在西安,成润向代表林伯渠和伍云甫汇报任务。伍云甫告诉成润可以将信交给朱总司令,任务已完成,朱总司令同意派干部到鲁西北学习。朱德总司令的复信送到西安,党中央对范筑先的抗日行动表示钦佩,并派遣20名干部到西安,包括范筑先的家人。成润将信交给特委领导,任务基本完成。成润未能亲自向毛主席、朱总司令致敬,留下遗憾。范筑先对任务表示满意,鲁西特委后续派遣三批干部到延安学习,范筑先的子女也在第一批中前往;3月20日,范筑先指挥濮县战役,成功收复濮县城;1938年5月,范筑先支持共产党人以山东省第六区政训处的名义,召开政治工作扩大会议。会议决定把政训处改为政治部。范筑先在会上作了《良心抗战、责任抗战、守土抗战》的重要讲话。
1938年6月9日,范筑先亲自前往河北省威县,与八路军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会面,达成了代为培训干部、互通情报、实行军事联防的协议;1938年夏,范筑先将军在中共鲁西北特委支持下,创建了聊城政治干部学校和军事教育团,培训爱国知识青年和下级军官,加强各县抗日政权和游击部队。同时,创办《抗战日报》和《战地文化》等刊物,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政治干校广泛传播马列主义著作。抗战移动剧团演出戏剧和音乐舞蹈,充实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的政治文化生活。各县成立了多个民众抗日救国团体和解放先锋队,形成了生机勃勃的抗战热情。
1938年7月25日,美国友好人士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访问鲁西北抗日根据地。他在《中国的双星》一书中回顾会见范筑先将军的印象,称范将军是一个精力充沛、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人,虽非共产党员但思想开朗。卡尔逊指出,在范筑先的辖区内,他制定了多项改革方案,赢得了人民的合作与支持。范筑先将军与共产党密切合作,坚持在敌后进行抗战,为国内外赢得了崇高声誉。
1938年7月底,范筑先将军指派六区政治部民运科长成润参加石友三在新泰龙廷召开的会议,商讨如何配合保卫大武汉的决定。会议确定了鲁西北部队牵制日军进攻武汉的计划,范筑先派成润代表他参会。成润在龙廷会议后,得知计划包括由鲁西北部队东征济南、破坏济南至德州段铁路8月1日,范筑先主持军事会议,分派各支队负责进攻济南、布防沿黄河北岸、破坏铁路等任务。部队于8月10日前越过黄河,集结在大峰山区;8月12日,部队夜间悄悄启程。第三支队司令齐子修率部队迅速攻占济南西部的敌机场,成功摧毁敌人的重要军事基地。随后,各支队实施攻击,部队全线撤离战场;8月13日拂晓,各支队独立营攻占济南西部地区,同时进行大破袭,瘫痪了日军津浦铁路济南至德州段。范筑先对战役结果进行总结时,强调了牵制敌人、保卫武汉的战略目标。各支队对战役评价不一,但范筑先表示这是一次胜利,强调历史将为良心抗战作出结论。
1938年“八一三”袭击济南后,挺进大队队长范树民等人积极请缨到前线锻炼。尽管他们展现了求战精神,范筑先感动但因缺乏实战经验拒绝批准他们上前线。队员们坚决要求上战场,展示激情诗歌,范筑先仍坚持需要经过训练;8月27日,挺进大队向坡赵庄出发,任务是与第十九支队一起进行战地宣传。范树民、何方走后,范筑先紧急通知王唯一负责照顾队员。然而,计划调动支队换防被敌探知,日军快速发动进攻。在激烈战斗中,范树民等队员英勇牺牲。范筑先得知后,责备了第十九支队的王唯一,但理解年轻队员的不服从命令和经验不足。在悼念烈士时,范筑先强调国家和民族安危,劝慰家属不过度悲伤。尽管失去亲子,他将焦点放在抗日事业上,追求生命牺牲为国家胜利。在追悼会上,范筑先的坚定态度感染了吊唁者。范树民的牺牲使范筑先一家充满悲痛,但他以坚定信念安慰家人,将其视为家族的光荣。范筑先的坚韧和深沉影响了身边的人,展示了一位抗战将领的家国情怀。
1938年9月23日,范筑先将军受邀参加了由一二九师和冀南行政公署主办的“冀鲁两省军政人员联席会”。会议邀请了中共北方局代表朱瑞李菁玉,一二九师徐向前副师长,冀南军区司令员宋任穷,冀南行政公署主任杨秀峰等出席。国民党河北省主席鹿钟麟和山东省主席沈鸿烈也参与其中。在会上,徐向前强调了坚持抗战建国和积极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重要性。朱瑞则阐述了冀鲁两省加强合作、团结抗战的意义。范筑先将军站在共产党一方,强烈批评了国民党顽固派破坏团结、抗战的行为,给予鹿钟麟、沈鸿烈等人当头重击。范将军在南宫逗留五天,参观了八路军部队建设,详细了解了群众建设根据地、整编部队坚持长期抗战等问题。通过多次交流,他深受启发,更坚定了继续进步、与共产党合作抗日的决心。
壮烈牺牲
1938年1月24日,韩复榘作为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负责山东军事和黄河防务。然而,当日寇进攻山东时,他擅自南逃,因“违抗命令,擅自撤退”罪名于同日在武汉被蒋介石处决。接替的沈鸿烈宣扬抗战,实际上却秉承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揽权压榨人民。阻挠范筑先抗日武装整编,收买其部下,破坏队伍团结;10月,沈鸿烈、李树春和王金祥,指示部下杀害了共产党员王青云和汪毅。
1938年10月25日,日寇攻占武汉后,对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扫荡”,聊城成为主要目标;11月13日,日军一一四师团千叶联队平田大队由泰安出发,在东阿姜沟渡口强渡黄河,向聊城进犯。接到消息后,沈鸿烈部队在东阿黄河西岸的鱼山不战而逃,导致敌人顺利进入。范筑先将军刚从茌平旦镇回聊城,决定一方面派兵截击敌人,一方面疏散城内人口,保留部分守城人员。然而,山东省政府民政厅长李树椿却煽动反动会道门“忠孝团”反对范筑先,甚至策划暗害。尽管计谋未遂,但李树椿改变方针,以商谈“整军计划”为借口,将范筑先缠住,使其失去撤离聊城的有利时机。在日寇合围下,李迅速逃离,范筑先将军只能率领少数守城部队与日寇展开浴血战斗。由于主力部队受到牵制或被阻拦,范的参谋长王金祥在城外坐视不救,使得范筑先将军不得不孤军奋战。
1938年11月14日,聊城遭日军攻占,范筑先将军率部队奋战。敌人从南门攻击,范将军成功歼灭敌人,但参谋长未援助,导致孤军奋战。在东门,多次成功打退敌人,但部队伤亡惨重。面对弹药短缺,范将军迅速补给南门。黄昏时,范将军和姚第鸿成功击退东城门敌人,晚上,范将军回司令部,关心敌情,面对电话中断和援兵未到,决定突围,担忧成功难度;11月15日,敌军再次采用飞机和大炮协同进攻东门防线。范筑先将军在东城门上与敌激战,右臂受伤。在撤退至城中心光岳楼附近时,范将军因日寇飞机扫射而断腿。警卫欲抬他急救,范筑先将军拒绝,坚持以民族大义为己任。在光岳楼北的大路上,他高呼“中华民族万岁”,以手枪自戕殉国,终年五十八岁。这次保卫战中,共产党员张郁光姚第鸿,以及崔芳德等干部,手枪营、通讯队、执法队的战士和爱国群众,七百多人同样壮烈牺牲。
所获荣誉
2014年9月1日,列入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人物生活
人物语录
“慨自倭奴入寇,陷我华北,铁蹄所到,版图易色。现我大军南渡,黄河以北,坐待沉沦。哀我民众,胥陷水火,午夜彷徨,泣血椎心。职忝督是区,守土有责,裂眦北视,决不南渡。誓率我游击健儿及武装民众,以与倭奴相周旋。成败利钝,在所不计,鞠躬尽瘁,亦所不惜。惟望饷项械弹,时与接济。俾能抗战到底,全其愚忠。引领南望,不胜翘企。”
家庭情况
父亲:范廷云
母亲:胡氏
妻子:武治国
弟弟:范金标
妹妹:范景女
长子:范树中
次子:范树民
长女:范晔清
次女:范树琨
三女:范树琬
人物评价
战事方酣,忍看多士伤亡,显其忠勇;吾侪尚在,势必长期抵抗,还我河山。(时任第二战区东路军总指挥朱德、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 挽词)
碧血卫山河,百里危城留与社会树模范;浩气存天地,千秋青史合为民族表英雄。(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 挽词)
三友见精神,松道遒,竹身直,梅花亦自清高。格老气苍,直到岁寒全晚节;一门尽忠义,夫殉职,妻为民,子女都称勇武,顽廉懦立,共纾国难绍遗风。(吴玉章董必武 挽词)
杀敌挺身甘一死,表尸还葬足千秋。(《新华日报》 挽词)
范筑先的牺牲,“是山东同胞一个极大的损失,是全国抗战一个极大的损失。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位忠勇卫国、仁义至尽、真正堪称为‘民之父母’的民族老英雄之死,敬致极其深切的哀悼!”(《解放》 评)
后世纪念
人物缅怀
1938年11月15日,范筑先将军殉国后,全国哀悼。各党派纷纷发唁电,表达对这位抗战英雄和陈亡将士的哀悼之情。12月15日,中共鲁西特委在冠县召开范筑先追悼大会。《解放》周刊和《新华日报》分别刊登时评和短评,报道范筑先、张郁光等英勇抗战的事迹。各地报刊和通讯社也纷纷报道,传递这些英雄的壮烈牺牲。12月23日,重庆追悼大会上,朱德、彭德怀、吴玉章、董必武和蒋介石分别送上挽联,表达对范将军的敬意和对抗战的决心。《新华日报》也送上挽联,呼应着英雄牺牲的伟大精神。国民政府下令全国下半旗三天。1939年11月15日,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在重庆举行“范筑先、张郁光诸烈士纪念会”,博古、董必武、叶剑英等人送花献挽联,近百人参与纪念会。
纪念祠塔
鲁西北人民为了纪念范筑先,在范筑先带领部队截击日军,首壮军威的梁水镇,建立了范公祠,祠中建有砖塔,借此纪念范筑先将军。
烈士纪念馆
1953年清明节,按国务院指示,范筑先将军的遗骸从聊城移葬至晋冀鲁豫烈士陵园。1988年,聊城市在其殉国地修建范筑先纪念馆
邓小平亲笔题写了“民族英雄范筑先殉国处”10个大字。徐向前元帅也为之挥笔,题字“范筑先与鲁西北抗战”,表达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范将军的深厚感情。
纪念图书
2005年6月,以范筑先为素材的革命书籍出版,该书籍主要介绍范筑先不平凡的一生,让人看到山东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兼游击司令范筑先的成长经历和范筑先浴血光岳楼的壮烈一幕。
2007年7月,以范筑先为素材的儿童文学出版,该书籍主要讲述了范筑先的光辉一生,特别是抗日战争初期,在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大事大非面前,范筑先毅然接受共产党的主张,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誓死不渡黄河,坚持抗战到底,在中国的鲁西北勇敢地树立起了一面抗日的旗帜。
人物影响
2016年6月30日,由韦廉任导演,以范筑先(侯勇 饰)率部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故事切入的电视剧《铁血将军》,在湖南电视台潇湘电影频道首播,该电视剧展现了一代抗日名将范筑先将军忠于民族,誓死守卫聊城的抗日救国精神。
参考资料
范筑先:抗日爱国将领.河北共产党员网.2016-09-23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17:0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