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诗人
诗词流派
湖畔诗人(The Lake Poets),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较早产生的一个流派。他们的诗作中的词句赞美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抒发缠绵的爱情、歌颂纯真的友谊,多带有清新自然、青春亮丽、富有哲理的特点。也指20世纪初中国新诗的一个与前者有着一定相似性的诗派。
中国诗人
湖畔诗人是指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四人,是中国20年代新诗一团体。他们于1921年左右开始写诗,1922年春在杭州西子湖畔成立湖畔诗社,1922年4月出版诗歌合集《湖畔》,同年五月出版汪静之的个人诗集《蕙的风》,后1927年出版《寂寞的国》。1923年出版诗歌集《春的歌集》。他们的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内容多为歌唱大自然的清新美丽和赞美友情、爱情的纯真,表现了新文学运动初期刚刚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青少年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幸福爱情的憧憬,展现了五四新人的青春人格与气质,独具一种单纯、清新、质朴的美。朱自清称他们是真正专心致志作情诗的年轻人,爱情诗是他们对于中国诗歌的主要贡献。他们诗中的真纯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五四个性解放精神的另一表现形式。湖畔派后有魏金枝谢旦如(谵如)、楼建南(适夷)等人加入,编辑出版刊物《支那二月》。
受周作人所翻译的日本短歌俳句郑振铎所译介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冰心宗白华徐玉诺何植三等人的小诗也曾风行一时。其中,冰心的《繁星》、《春水》两集和宗白华的《流云小诗沉钟社成员之一冯至,是现代诗坛的又一重要抒情诗人。他的诗采取半格律体诗的形式,具有一种整饬、节制的美。其诗意象明净简约,于平易淡泊之中蕴含激情,并富于哲理性。20年代他即以《昨日之歌》一集获得了鲁迅十四行集》。
英国流派
流派简介
湖畔派诗人是英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指居住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的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结成的诗歌流派。
他们都在华兹华斯的故乡,英格兰西北部坎布里亚郡内的湖区居住过多年,都写过不少歌咏湖光山色的田园诗,都有“回到大自然中去”的思想倾向。在1817年8 月号的《爱丁堡评论》中被他们的共同笔友弗朗西斯·杰弗里戏称为湖畔派或湖畔学派。拜伦贬称他们为“湖畔人”。一般说,湖畔派诗人代表消极浪漫主义倾向,恶魔派代表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湖畔派诗人在与古典主义的斗争中有过贡献,在诗歌的艺术上有较深的造诣,但其历史地位远不及撒旦派重要。他们早年向往法国大革命,以后转向保守立场,主张恢复封建宗法制。在文学上,共同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向往唯情论,歌颂大自然。通过缅怀中古的淳朴来否定现实的城市文明。其中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他的代表诗作是《丁登寺》 。柯勒律治的代表作是《古舟子咏》 ,充满神秘怪诞色彩。骚塞的长诗《审判的幻景》是谄媚英国王室之作。
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开端,是以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在一七九八年出版的合集《抒情歌谣集》为标志。华兹华斯于一八OO年在诗集再版时撰写的《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的第一篇艺术宣言。由于他们对古典主义传统法则的反叛,提倡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故又称之为“浪漫派的反叛”。
来历背景
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开端,以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在一七九八年出版的《抒情歌谣集》为标志的。
当湖畔派诗人的消极倾向日益明显的时候,青年诗人拜伦、雪莱开始登上文坛,向湖畔派诗人展开论争。拜伦在一八O九年完成的讽刺长诗《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中,不仅回答了消极浪漫主义者操纵的刊物《爱丁堡评论》对拜伦诗作的攻击,而且还严厉地谴责了湖畔派诗人的消极倾向。由于他们敢于向湖畔派诗人作斗争,因而被英国绅士们斥之为撒旦(恶魔),所以文学史上称拜伦、雪莱和济慈为“恶魔派”。
一般说,湖畔派诗人代表消极浪漫主义倾向,撒旦派代表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虽然湖畔派诗人在与古典主义的斗争中有过贡献,在诗歌的艺术上有较深的造诣,但其历史地位远不及撒旦派重要。
代表人物
主要代表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由于他们三人曾一同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昆德兰湖区,先后在格拉斯米尔和文德美尔两个湖畔居住,以诗赞美湖光山色,所以有“湖畔派诗人”之称。
华兹华斯(1770~1850)Wordsworth,William,英国诗人。1770年4月7日生于北部昆布兰郡科克茅斯的一个律师之家,1850年4月23日卒于里多蒙特。8岁丧母。5年后,父亲又离开了他。亲友送他到家乡附近的寄宿学校读书。1787年进剑桥大学,曾在1790年、1791年两次访问法国。其间与法国姑娘阿内特·瓦隆恋爱,生有一女。1795年从一位朋友那里接受了一笔遗赠年金,他的生活有了保障,也有了实现回归大自然夙愿的可能,便同妹妹多萝西移居乡间。1797年同诗人柯尔律治相识,翌年两人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1798~1799年间与柯尔律治一同到德国游历,在那里创作了《采干果》、《露斯》和组诗《露西》,并开始创作自传体长诗《序曲》。1802年与玛丽·哈钦森结婚。此时开始关注人类精神在与大自然交流中得到的升华,并且发现这一主题与传统的宗教观实际上并行不悖,因此重新皈依宗教。同时,在政治上日渐保守。
华兹华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在1797~1807年。随着声誉逐渐上升,他的创作逐渐走向衰退。到了1830年,他的成就已得到普遍承认,1843年被封为英国桂冠诗人。由于他与柯尔律治等诗人常居住在英国西北部多山的湖区,1807年10月的《爱丁堡评论》杂志称他们是湖畔派诗人。
早期诗歌《晚步》《素描集》中,对大自然的描写基本上未超出18世纪的传统。然而,从《抒情歌谣集》开始,一反18世纪的诗风,将一种崭新的风格带到诗歌创作中,开创了英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歌的新时代。他为《抒情歌谣集》的再版所写的序言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他的作品还有《不朽的征兆》以及由《序曲》和《漫游》两部分组成的哲理性长诗《隐者》等。
他是诗歌方面的大理论家,虽然主要论著只是《抒情歌谣集》第二版(一八○○)的序言,但那篇小文却含有能够摧毁十八世纪古典主义的炸药。
罗伯特·骚塞(Robert Southey)是“湖畔派”三诗人中才气较差的一位。他生于布利斯托一个布商家庭,年青时代思想激进,饱读伏尔泰卢梭的著作,在威斯敏斯特学校学习时曾因撰文反对校方体罚学生而被开除学籍。进牛津大学后,他更醉心法国大革命,写史诗《圣女贞德》歌颂革命,后来还与柯尔律治计划在美洲的森林里建立乌托邦社会。但中年后骚塞政治态度却变得十分保守,还热衷于趋附权贵,成了统治者的御用文人,并因此获得“桂冠诗人”的称号。1821年他以桂冠诗人身份作颂诗《审判的幻景》颂扬去世不久的英王乔治三世,攻击拜伦、雪莱等进步诗人,称他们是“恶魔派”。拜伦作同名讽刺长诗一首,对乔治三世和骚塞作了尽情的揶揄奚落。
骚塞写过几首富有东方色彩和异国情调的叙事长诗,也写一些中古风格的歌谣以抒怀咏志的短诗。前者虽有浪漫主义激情和冒险情节,但显得冗长拖沓、矫揉造作;后总体成就也不高,但有少量几首尚可一读。
创作主张
湖畔派的艺术主张集中体现在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共同创作的《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和第三版附录《诗的措辞》中。在诗歌题材上,他们主张写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强调诗人的内心探索和感情的自然流露;在诗体方面,主张发展民间诗歌的艺术传统,采用民间口语,发挥诗人的想象力。
华兹华斯说诗必须含有强烈的情感,这就排除了一切应景、游戏之作;诗必须用平常而生动的真实语言写成,这就排除了“诗歌词藻”与陈言套语;诗的作用在于使读者获得敏锐的判别好坏高下的能力,这样就能把他们从“狂热的小说、病态而愚蠢的德国式悲剧和无聊的夸张的韵文故事的洪流”里解脱出来;他认为诗非等闲之物,而是“一切知识的开始和终结,同人心一样不朽”,而诗人则是“人性的最坚强的保卫者,是支持者和维护者,他所到之处都播下人的情谊和爱”。这样崇高的诗歌理论过去何曾有过?但光有理论不足以服人,需要新的诗歌来体现它!
湖畔派的理论和实践结束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对英国诗歌的改革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他们否定诗歌的社会作用,美化中世纪的田园生活,提倡唯心主义唯灵主义神秘主义;把“听天由命”看成是人的“天性的永恒部分”;拜伦和雪莱对此进行过激烈的批评。华兹华斯是“湖畔诗人”的领袖,在思想上有过大起大落——初期对法国大革命的热烈向往变成了后来遁迹于山水的自然崇拜,在诗艺上则实现了划时代的革新,以至有人称他为第一个现代诗人。 他们的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因而英美评论家将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称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
特点意义
华兹华斯的小诗清新,长诗清新而又深刻,一反新古典主义平板,典雅的风格,开创了新鲜活波的浪漫主义诗风。他的十四行诗雄奇,他的《序曲》(1805)首创用韵文来写自传式的“一个诗人的心灵的成长”,无论在内容和艺术上都开了一代新风。华兹华斯关于自然的诗歌优美动人,他的这类诗歌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寓情于境,情景交融.这种风格的体现是作者通过对诗歌的题材、诗歌所用的语言以及对诗歌所用的格律、诗体和作者对诗歌词汇的选择体现出来的.
他不仅创立理论,而且本人就实践理论。他与柯尔律治合作的《抒情歌谣集》这本小书所开始的,不止是他们两人的文学生涯,而是一整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运动。对于中国读者,华兹华斯却不是一个十分熟悉的名字。能读英文的人当然都看过他的若干小诗,如《孤独的割麦女》,但不懂英文的人却对他的诗没有多少印象,原因之一是他的诗不好译——哲理诗叙事诗难译,而华兹华斯写得朴素、清新,也就更不好译了。原因之二是,他曾被评为“反动的浪漫主义”的代表,因此不少人未读他的作品,就已对其人有了反感。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他那类写大自然的诗在我国并不罕见,他的思想也类似老庄,因此人们对他无新奇感。但他是值得一读的。除了历史上的重要性之外,他有许多优点,例如写得明白如话,但是内容并不平淡,而是常有神来之笔,看似普通的道理,却是同高度的激情结合的。法国大革命就曾深深激动了他,使他后来写下这样的名句:
幸福呵,活在那个黎明之中,
年轻人更是如进天堂!
——《序曲》第十一章
他的山水诗极其灵秀,名句如: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他的爱情诗,如与一位名叫露西的姑娘有关的几首,也是极其真挚,极其动人,无一行俗笔,用清新的文字写出了高远的意境。他能将复杂深奥的思想准确地、清楚地表达出来,民歌体的小诗写得精妙,白体无韵诗的运用更在他的手里达到了新的高峰,出现了宛转说理的长长诗段。用这样的诗段他写出了长诗《丁登寺旁》 ,表达了大自然给他的安慰和灵感;接着又经营多年,写出了一整本诗体自传,题名《序曲——一个诗人心灵的成长》,开创了自传诗的新形式。在十四行诗方面,他将密尔顿的豪放诗风发扬光大,用雄迈的笔调写出了高昂的激情。
作品影响
1、英国湖畔派诗人,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较早产生的一个流派。主要代表有华兹华斯(1770-1850)、柯勒律治(1772-1834)和骚塞(1774-1843)。
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开端,是以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在一七九八年出版的《抒情歌谣集》为标志的。华兹华斯于一八OO年在诗集再版时撰写的《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向古典主义宣战的一篇艺术纲领。由于他们对古典主义传统法则的反抗,宣扬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故又将湖畔派诗人称为“浪漫派的反抗”。
湖畔派诗人起初都同情法国革命,随着革命的深入,由害怕革命而退却,进而逃避现实,迷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的安慰与寄托。骚塞和华兹华斯曾先后被敕封为桂冠诗人,其中骚塞甚至公开与青年诗人拜伦、雪莱为敌。
2、中国的湖畔派诗人的诗歌与英国的浪漫主义湖畔派诗人的作品在风格上有相似之处,其最有特色的是歌颂爱情的诗歌。20世纪20年代,中国爱情诗创作又一次进入了一个繁荣期。“五四”前后,在民主、科学观念的影响下,沉睡的国人开始醒来,追求个体解放、婚姻自由。《伤逝》主人公子君喊出“我是我自己的,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吼声。《沉沦》主人公大胆宣称,“知识我不要,名誉我不要,我所要的就是爱情,我所要求的就是异性的爱情”。以周作人《小河》、康白情的《窗外》为肇始,爱情诗大幕徐徐拉开。1922年4月,湖畔社在杭州成立,他们多写情诗,显示出争取婚姻自由、反对封建主义的勇气和激情。潘漠华冯雪峰、应修人、汪静之四诗人,专事爱情诗写作,相继推出诗歌合集《湖畔诗集》、《春的歌集》,掀起了“五四”爱情诗创作的一个新高潮。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5 20:38
目录
概述
中国诗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