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唐文治书院隶属于
苏州大学,成立于2012年3月30日,旨在进一步推进苏州大学“卓越人文学者教育培养计划”。书院以苏州大学前身之一的无锡国专的创始人、著名教育家
唐文治先生的名字命名,旨在建立全新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机结合,体现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精神,突出民主办学、敬畏学术、教学相长、自我发展的特征,实施跨学科的教学方式,打通文史哲,回到文史哲的基本面、回到中国文化的“原典”,培养复合型、学术型的高端文科人才。为此,书院整合了苏州大学文科学院的优质资源,聘请优秀教师担任教学任务并兼任导师,并将延聘海内外名师主持常设性的讲座课程。
服务宗旨
苏州大学唐文治书院(简称“文治书院”),强调的是从传统出发,对传统作创造性的转换。“文治书院”将探索建立研究型教学模式,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研究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训练学生处理和研究学术问题的动手能力为主,并促进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相结合。书院的管理也将体现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精神,突出民主办学、敬畏学术、教学相长、自我发展的特征,以“学术责任”培养“敬畏学术”之心,形成学术伦理基础上的师生关系,为培养卓越人文学者奠定基础。
成立背景
为进一步推进苏州大学“卓越人文学者教育培养计划”,苏州大学借鉴剑桥、哈佛等国外著名大学的
书院制,参照西方文理学院的本科培养模式,于2011年成立了“唐文治书院”(简称文治书院)。书院以著名教育家唐文治先生(1865—1954)的名字命名,建立全新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有机结合,体现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精神,突出民主办学、敬畏学术、教学相长、自我发展的特征,以培养复合型、学术型的高端文科人才为目标。至2015年7月书院已招收四届学生,学生人数106人。(苏州大学唐文治书院2014年宣传视频)
创立故事
唐文治先生,字颖候,号蔚芝,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出生于江苏太仓。先生六岁识字,初读《孝经》、《论语》,即以古贤相伊尹自期。家境虽贫,益发愤读书,恒以夜课,十四岁读《五经》卒业。
光绪六年,先生十六岁,入州学。十七学执贽太仓王紫翔门下,治宋学,以品节深自检束。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一岁入江阴南菁书院,受业定海黄以周,始治汉学,遂融汉、宋于一炉。二十二岁,交丹徒陈庆年、元和曹元忠,更得切磋琢磨之益。二十八岁,中进士,为座师翁同龢叹赏,复受业嘉兴沈曾植之门。
光绪二十年(1894年),先生睹甲午海战之败,抑郁伤怀。适逢翁同龢入掌军机,拟上《请挽大局以维国运折》,洋洋万言,惜当事者不能行。明年,支持康有为公车上书,“拒签辱国条约”,卒无成效,更为之痛心不已。
自三十二岁起,先生披览各国条约事务书,并评点《万国公法》及曾纪泽、黎庶昌诸家文集,始措意经世之学。庚子乱后,官外务部主事,明达政体,强硬干练,为清廷惨淡之外交生色不少。光绪二十八年,先生随载振赴英,随访比、法、美、日等国,眼界大开。明年,官商部右丞。后改商部为农工商部,署理尚书。会母逝,遂丁忧不出,绝意仕途。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就任上海实业学校(今
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监督。经调研,先生改铁路工程班为铁路专科,增设电机等专科,着力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并陆续拟定学制,聘请教师,添置实验设备,建设实习工厂,以奠定学校规模。宣统元年(1909年),先生当选江苏省教育总会会长,足见威望之高。先生素重品节之培植,故于《四书》手订《大义》,《十三经》皆亲撰《提纲》,十馀年间为诸生讲习不倦。
一九一一年
武昌起义,先生与
张謇、
伍廷芳等致电清廷摄政王,劝宣统逊位,改行共和政体。十一月,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应先生之邀莅校演讲,倡导实业建设,反响热烈。及
五四运动起,先生叹礼义之沦亡,以“目疾日深”、“学风不靖”为由辞职,旋应施肇曾之求于无锡创办国学专修馆(后改称
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先生教学,以“建功立业”、“博古通今”相勖,门下英才辈出,如
王蘧常、
唐兰、
吴其昌、
蒋天枢、
钱仲联等,不仅术有专攻,且识见博通,皆成一代大家。先生精古文,亲授诸生“读文法”,吟诵诗文,抑扬顿挫,有“唐调”之誉。三十年代初,国际联合会教育科派遣唐克尔·培根考察中国教育,至无锡国专,赞云:“此乃纯粹中国化之学府,中国固有之文化端赖此一线以存。”
抗战爆发后,先生以七十高龄率校内迁长沙,旋转迁桂林,可谓颠沛困顿,后因病回上海休养。四十年代,上海沦陷,先生力拒出任伪职之邀。抗战胜利,桂林国专返锡复校,上海分校由先生主持。建国后,无锡国专更名“中国文学院”,分文学、史地、哲学三系,仍由先生任院长。先生以年迈病痛之身,讲学授课,一如既往。一九五四年四月,先生病逝于上海,享年九十岁。生平著述极富,有《茹经堂文集》等行世,后人汇刊为《茹经堂全书》。
先生七十时曾云:“余弱冠时读陆稼书、汤潜庵、张杨圆暨吾乡陆、陈诸先生年谱,心向往之;复读朱子年谱,更大好之,遂有必为圣贤之志。中年读罗罗山、胡润芝、曾涤生、左季高诸先生年谱,志气发扬,更慨然以建功立业为事。乃我生不辰,运会杌陧,立朝之时,欲匡君德、纾国难,迄无所成;退而讲学,欲正人心、维世道,亦靡所裨。每诵杜工部诗‘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之句,辄为怃然。”先生少时博览经史,慨然先觉;中岁以来,造就多士,著述立身;更欲以实业救国、科技强国,孜孜矻矻数十载,其于中华文化、家国百姓,功岂鲜哉!其所以怃然之故,盖将深有望于后世也。善哉仪封人之语:“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蔚芝先生之言,亦犹是耳。
培养方案
文治书院优化配置教学科研资源,设计了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培养复合型与学术型文科人才。课程设置打通文史哲,回到文史哲专业的基本面,回到中国文化的“原典”,强调经典研读,从传统出发并对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以现代的立场阐释经典。除部分通识课程外,主体课程都是单独编班授课。
文治书院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训练学生处理和研究问题的动手能力,除课堂教学外,特别重视阅读、讨论、作业等环节,部分课程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专题报告、课题讨论等方式,强调学生自主性的发挥。书院为每届学生大一的第一学年特别设置每周十节的英语课,强化英语训练,使学生真正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师资阵容
文治书院采取教授联合授课的方式,以高薪聘请文史哲的一流师资为书院学生授课,以小班授课、小班研讨为特色,师生之间互通无间。此外书院延聘海内外著名教授主持常设性的讲座课程,
台湾大学的张小虹教授、捷克
查理大学的罗然(Olga Lomová)教授、德国
海德堡大学的瓦格纳(Rudolf Wagner)教授、
哈佛大学的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教授、
李欧梵教授、
王德威教授、杜克大学的罗鹏(Carlos Rojas)教授、加州大学的
白先勇教授等都亲自为书院学生授课。
同时,文治书院实施全程导师制,由书院选聘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文史哲专业优秀教师担任学生四年的学业导师。学业导师会定期地与自己所带的学生进行学术交流与探讨,为学生的学业发展给予最直接的指导。书院为每一级学生选聘了一名班主任,负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书院还配备了一名专职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这样三位一体的师资阵容,从学术上、生活上以及日常管理上为学生们带来全方位的保障。
教学资源
文治书院有自己固定的教室、会议室、学术沙龙、海外客座教授研究室以及“文治读书角”等场所。文治书院学生不仅可以借阅学校图书馆的各类藏书,还可以自由借阅文学院、社会学院和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图书。“文治读书角”还特别为书院的学生配备了大量的藏书,尤其是经史子集类的必读书,完全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书院正在组织编撰大型的《唐文治书院经典导读丛书》,形塑学生纯正的人文素养与人文关怀。书院大力鼓励与资助学生举办各类读书沙龙、文化参访、郊游踏青、社团组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拓展了学生的社会视野。
由学生主编的《文治学刊》已成为展示学生风采、沟通师生交流的开放园地。
获奖情况
毕业去向
2015年7月,书院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共23人,其中9人获得研究生推免资格,6人考取研究生,他们将分别到
中国人民大学、
复旦大学、
南京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上海社会科学院和
苏州大学等高校继续深造,此外,还有一名同学赴国外攻读研究生。
招生选拔
每年拟选拔人数暂定30人左右。录取在
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文学院、社会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文史哲专业(包括
汉语言文学(师范)、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基地)、历史学(师范)、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六个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生。(唐文治书院2015级学生选拔方案)
历史发展
上级领导
(以上资料于2013年摘自该学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