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玉琮作为
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因其具有精美绝伦的纹饰和重要的
历史价值,以及巨大的
艺术魅力,自古就被嗜玉者所追捧。宋代的一些
影青瓷就开始模仿良渚玉琮的造型。
上古珍品
清代的乾隆皇帝嗜玉
成瘾,他对良渚玉琮更是情有独钟,他曾在良渚玉琮上写道:“出幽辞子午,成器想石监石储。环宝汉京重,廉贞君子如。砚头沾
墨雨,世外阅仙鱼。几陪
清供,兴怀静赏余”。而今良渚文化的
玉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便兴起了久盛不衰、逐浪高涨的研究和收购热潮,良渚玉琮更是成了藏玉者梦寐以求的宠儿。
精雕细工
良渚玉琮系软玉雕琢而成,从外观看呈外方内圆、上大下小形。其表面细密的阴纹
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在既没有青铜、又没有钢铁的良渚时期,对硬度超过一般岩石和各种金属的玉料,是怎样进行加工,使之成为纹饰精美繁细的玉琮呢,还困扰着研究良渚
古玉的学者。不仅如此,良渚玉琮还以体大自居,更显它独特的魅力。方柱形玉琮四面中间立槽,槽两边基本等距,误差在1毫米左右,每节上下间距也几乎完全相等,而且玉琮兽面纹的构图也基本相同。每个面的转角上有半个兽面,与其相邻侧面转角上的半个兽面组成一个完整的兽面,这样的组合使原本呆板的兽面更显生动且具变化。
名称来源
“琮”之名,始见于《
周礼》等古籍。其形制依《
周礼·考工记·玉人》所释,“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东汉时的《白虎通·文质篇》也指出:“圆中牙身玄外曰琮”。但郑玄为《周礼》作注时却说“琮,八方象地”;南唐
徐锴解释说“(琮)状若八角而
中圆”。琮为何物,后世的确难以确指,以致
南宋之后也有人称其为“
镇圭”。至清初,
高宗弘历(
乾隆)以东汉
许慎《
说文解字》所称“琮,瑞玉,大八寸,似车釭”为据,并按其形而称琮为“辋头”、“杠头笔筒”或“头瓶”等。 直至光绪十五年(1889年),著名
金石学家吴大澄在《
古玉图考》书中,引述
嘉庆年间文字学家
钱坫的说法,玉琮实物才被正式确定为琮。从而结束了玉琮名不副实的局面。
分类
据不完全统计,良渚文化玉琮,国内外各博物馆与私人收藏的数量已达300余件之多。依其形制特点,一般可分为扁圆筒形和方柱形两大类,但其器身高矮、大小差异较大。前者外壁以减地法突出四块对称的长方形凸面,每一凸面都以阴线琢刻有兽面纹,琮身低矮而中孔大,外形和功能如同于镯,故又称琮式镯
。后者琮身外表呈正方形柱体,上比下稍大,四面正中各琢刻有纵向的凹槽一道;同时又多在纵槽两侧
凹面上刻出等距的横向凹槽,把琮身分成若干节。每节又以四角为中轴,在相邻的两个凸面上对称琢刻出或繁或简的兽面纹。这种兽面纹,通常是上下两节为一组合神像;
上节为人面纹,下节表示神兽图像。琮身上下两端(即射面)基本呈圆形,中心则对钻有圆孔,这便是人们所称的“内圆外方”的方柱形琮,是规范定型后的典型玉琮。就其年代来说,镯式琮出现较早。而后由弧边的短方形琮发展演变成方柱形琮。良渚文化中期以后盛行的是方柱形琮;至良渚文化晚期此种玉琮的节数增多,器身也越高。而其上所刻的兽面纹(神徽)则有由繁到简的趋势。
玉琮功用
玉琮的功用是什么呢?这是一个争论最为激烈的学术问题。就研究的情况来看,玉琮的功能归纳起来至少有20多种。如
女阴的象征说、图腾柱说、大地之表号说、
祖先崇拜(男女密合器)说、天象观测器物说等,但归纳起来其功能性质不外乎为实用器、陈设器、礼器和
明器。
尽管玉琮的器型和或繁或简的
兽面纹基本相同,然其高矮、方圆和大小各异,节数也有多寡,用途也不可一概而论。就现有资料来看,真正可称为玉琮的是器身较大而中孔较小(器身多低矮,有1节或2—3节)者和形制为内
圆外方、器身较高(往往节数较多)、上大下小、略呈方柱形者两大类,特别是以方柱形的多节
长玉琮最为典型,因而颇有深入研究的必要。笔者认为玉琮是同
原始宗教(巫术)有关的工具。它被葬入墓中,表明玉琮既是良渚先民用以保护死者、镇墓
压胜、辟凶
祛邪的法器;同时又具有敛尸防腐的作用(先民认为)。综此,反映出随葬有大量玉琮的墓主人生前具有特权,既占有财富,拥有妻妾,又可杀殉奴隶,应是当时的显贵者,有的可能是军事首领,实际上,也是最早的
奴隶主。
重要意义
“良渚古玉”它以质地坚韧、造型奇特、纹饰神秘而赢得人们的青睐。
良渚玉器品种丰富,已形成了自己的玉器体系,在中国史前玉器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独特地位。其中的玉琮、
玉璧、
玉钺和
玉锥形器既是良渚文化的玉制品重器,又是学术界争论最为激烈的焦点。
玉琮因造型奇特精巧、寓意神秘而著称于世。尤其是1986年在
余杭反山、瑶山大墓中出土的玉琮上发现雕琢精细、令人叹为观止的“神徽”后,更为中外学者所瞩目,激起了人们去揭示其蕴含
奥秘的热情。玉琮遂成为一项世界性的研究课题。
百世谜团
良渚
玉琮的用途学术界也众说纷纭,有“男性祖先说”、“地母女阴说”、“图腾柱说”、“礼地说”等,但一般认为玉琮与宗教祭祀、财富权力有关。战国《
周礼》书中曾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之说法。东汉
郑玄注“璧圆像天,琮八方像地”。良渚时期的玉琮是否与
祭地有关尚在探讨中,看法也不一致。
良渚时期的玉器有很多的谜,尚待后人学者去破译。精美的良渚玉琮则反映了祖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灿烂,必将会激发人们进一步去研究、探讨,破译良渚时期的谜团。
珍玩代表
1、
南京博物院藏良渚玉琮,高7.2厘米,上端宽8.5厘米,下端宽8.3厘米;呈乳白色,
柱体筒形,外方内圆,内为圆孔对钻,采用
透闪石软玉雕琢而成。四面由1.5厘米宽的
直槽分为左右两块,由0.3厘米的
横槽分为上下两节;以四角为中线,上下两节各饰造型不同的面纹,且相邻两个侧面的半面纹构成一个完整的面纹;上下面纹由圆眼阔嘴构成,下节面纹由宽鼻、宽嘴、圆眼构成,在眼睑、嘴、鼻的四周饰以由匀称细密的
云纹、弧线、横竖短条直线组成的云带。面纹刻画精细得令人惊叹,最细的仅为0.7
丝米,内眼圈直径只有2毫米,纹宽一般为0.2-0.9毫米。只有借助
放大镜才能清晰可辨,足以反映良渚时期精湛的
琢玉水平。
2、良渚琮黄白色,有不规则紫红色瑕斑。器形呈扁矮的方柱体,内圆外方,上下端为圆面的射,中
有对钻圆孔,俯视如玉璧形。迂体四面中间由约5厘米宽的直槽一分为二,由横槽分为四节。这件玉琮重约6500克,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为
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堪称“琮王”。
在四面直槽内上下各琢刻一神人与兽面复合的图像,共八个,系首次发现。单个图像高约3厘米,宽约4厘米,用
浅浮雕和细线刻两种技法雕琢而成。这一种人与兽面复合图像为良渚人崇拜的神徽。
分为四节作角尺形的长方形
凸面上,以转角为
中轴线向两侧展开,每两节琢刻一组简化的象征性的
神人兽面纹图案,四角相同,左右对称。
这件玉琮出土时平正地放置在反山第十二号墓墓主头骨的左下方,是一件神圣崇高的玉制礼器。这件玉琮的制作,技术高超,可称神工鬼斧,是
良渚文化玉器的瑰宝。
其它玉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