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搏(英语:Pulse)为人体表可触摸到的动脉搏动。人体
循环系统由
心脏、
血管、
血液所组成,负责人体
氧气、
二氧化碳、养分及废物的运送。血液经由心脏的左
心室收缩而挤压流入
主动脉,随即传递到全身动脉。动脉为
富有弹性的
结缔组织与肌肉所形成管路。当大量血液进入动脉将使动脉压力变大而使管径扩张,在体表较浅处动脉即可感受到此扩张,即所谓的脉搏。
脉搏即动脉搏动,脉搏频率即脉率。正常人
脉率规则,不会出现脉搏间隔时间长短不一的现象。正常人脉搏强弱均等,不会出现强弱交替的现象。
另外,运动和情绪激动时可使脉搏增快,而休息、睡眠则使脉搏减慢。成人脉率每分钟超过100次,称为
心动过速;每分钟低于60次,称为
心动过缓。
临床上有许多疾病,特别是
心脏病可使脉搏发生变化。因此,测量脉搏对病人来讲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检查项目。中医更将
切脉作为诊治疾病的主要方法。
病情危重,特别是临终前脉搏的次数和
脉率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脉搏的变化也是医生对病人诊断的其中一项依据。
一般触摸
桡动脉:把自己的一个手的食指、中指和
无名指,放到另一个手
大拇指的根部的掌面的
桡侧(那儿有骨头结节隆起,就挨着隆起的手掌面)可以摸到动脉搏动,就是桡动脉。
因心脏有缩有舒,动脉内压才有升有降;又因动脉管壁具有丰富的弹性纤维,动脉内压的升降,才能以脉搏波的形式从
主动脉开始,沿着管壁而迅速传播到各分支动脉,直到
微动脉末梢。脉搏波的
传播速度与
血流速度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生理现象,当心室收缩射血到主动脉时,长长的血柱以每秒0.2~0.5米的速度沿着动脉系统各分枝流动,流动速度以主动脉最快,到微动脉毛细血管网流速最慢,可以减速到停滞状态,而脉搏波的传播速度则因各段动脉的管壁弹性不同而异。主动脉管壁的
弹性纤维最丰富,因而其扩张性和弹性最大,脉搏波的传播速度最慢,一般为3~5
米每秒。中等大的动脉如
桡动脉和
股动脉,其管壁的弹性纤维较少,扩张性和弹性较小,脉搏波传播速度较快,约为7~10米每秒。
小动脉弹性更小,传播速度显著加快,约为15~35米每秒。
动脉硬化时,脉搏波的传播就更快。
由于主动脉瓣的关闭
遂使倒流的血液继续向前流去,并在切迹之后又出现上升的小波,称
降中波或重
脉波。
降支的形状与
外周阻力的大小有关;如阻力大则降支坡度较缓,其切迹的位置较高;反之,切迹的位置较低。
脉搏波的形状,因
循环系统的情况改变而不同。如
主动脉瓣是否健全,心搏节律是否正常,动脉管的弹性如何等,都可根据脉搏波形的变化进行诊断(图2)。
波形静脉脉搏的形成与动脉脉搏不同,它不是由于心室舒缩和动脉管的弹性,而是由
心动周期中心房内压的改变和大型静脉邻近的动脉搏动的影响形成的。其中心房内压的改变是
静脉脉搏形成的主要因素(图3)。
静脉脉搏不易辨认,可同时记录动脉脉搏。与后者升支相应即为c波,从而
可定a和v波。在
心电图发明前,
静脉脉搏有重要心
功能诊断价值。如至c间隔过长或a、c波关系不正常表示有部分或完全
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应用推广后,用者渐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