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出质,一种现已可行的
融资担保方式,作为一种可以进行
质押担保的权利,自1995年10月1日起施行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就作了股权可以出质
实体法规定;但因股权出质需办理出质登记,并且质权自出质登记之日起生效。由于没有全国性的
股权出质登记的
管理办法,除
外商投资企业的股权出质外,其他的股权出质可操作性不强或无法操作。
2008年9月1日,国家
工商行政管理发布《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股权出质登记办法》,该办法自10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在全国范围内规范了
股权出质登记程序和手续,方便了当事人办理股权出质登记,使得
实体法所规定的股权质押现已真正成为可以操作的实用的融资
担保方式。
以依法可以转让的股票出质的,出质人与质权人应当订立
书面合同,并向
证券登记机构办理出质登记。质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股票出质后不得转让,但经出质人与质权人协商同意的可以转让。出质人转让股票所得的价款应当向质权人提前清偿所担保的债权或者向与质权人约定的第三人提存。以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出质的,适用
公司法股份转让的有关规定。质押合同自股份出质记载于
股东名册之日起生效。
以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出质的,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有关股份转让的规定。 以上市公司的股份出质的,质押合同自股份出质向证券登记机构办理出质登记之日起生效。以
非上市公司的股份出质的,质押合同自股份出质记载于股东名册之日起生效。第一百零四条 以依法可以转让的股份、股票出质的,质权的效力及于股份、股票的
法定孳息。
以基金份额、股权出质的,当事人应当订立
书面合同。以基金份额、
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登记的股权出质的,质权自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以其他股权出质的,质权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 基金份额、股权出质后,不得转让,但经出质人与质权人协商同意的除外。出质人转让基金份额、股权所得的价款,应当向质权人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
一是可办理
股权出质登记的是本市登记的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二是登记机关是形式审,申请人应当对申请文件、材料的真实性负责。三是登记机关是各级
工商行政管理局。四是股权出质登记的登记事项包括出质人和质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出质股权数额、质押期限。五是股权出质设立、变更、
注销登记应提交的材料;六是
质押合同约定质押期限的,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从其约定登记质押期限;质押合同约定的质押期限表述为
无固定期限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从其约定登记质押期限;质押合同约定的质押期限表二、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首先,股权是指股东因向公司
直接投资而享有的权利。在我国,公司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
股份有限公司。因此,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股权出质登记中的“目标公司”指公司,排除了
非公司企业。其次,根据《
物权法》第226条规定:“以
基金份额、
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登记的股权出质的,
质权自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因此,“目标公司”中的公司仅指有限责任公司和
非公开发行的股东在200人以下的股份有限公司,排除了上市公司、
公开发行股份的公司、非公开发行的但股东在200人以上的公司。但是,鉴于非公开发行的股东在200人以下的股份有限公司的
股份转让方式国务院没有规定,在试点期间,暂不将其纳入本办法调整范围,对其出质登记办法另行制定。第三,根据外经贸部1997年《
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外汇管理局2006年《关于印发<关于外商投资的公司审批登记管理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执行意见>的通知》的规定,外商投资企业
股权质押应向
公司登记机关办理股权质押备案。因此,外商投资企业暂不纳入本办法“目标公司”范围。
股权质押合同能否
约定担保期限,《物权法》和《
担保法》都未作明确规定。我们认为,物权有
意定物权与
法定物权之分。意定物权区别于法定物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除了法律有强制性规定以外,当事人可以对物权的有关内容作出约定。
担保物权是根据
当事人意思自治而设定的意定物权。《担保法》对担保期限没有强制性规定,担保期限属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范畴,应当允许当事人自由约定。当事人对担保期限的约定只有违反法律的有关规定时,才导致无效。所以,我们允许出质人和质权人约定质押的期限,到期后质权自动解除。质押合同约定的质押期限表述为无固定期限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表述为“无固定期限”。
股权出质登记的法律属性是
行政确认而不是
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为确认民事财产权利关系而为的登记,与《
行政许可法》所称之行政许可是有本质区别的。登记的作用在于设立质权,对抗第三人,并通过加强公示效果,提高
社会公信力。在股权出质登记中,登记机关只能依当事人申请,对其登记申请依照法律规定进行审查。是否准予登记,取决于当事人的申请是否
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即审查申请材料是否齐全,在形式上是否合法。至于申请人提交的材料在实质上是否合法有效,则不在登记机关的审查职责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