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脱垂
病症名称
肛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和乙状结肠向下移位的现象。肛肠脱垂分为完全脱垂和不完全脱垂,如果只是粘膜下脱,临床上称不完全脱垂;直肠全层下脱,临床上称完全脱垂。
发病原因
1、遗传性因素,先天性发育不足,直肠黏膜组织比较薄弱,直肠很容易失去支撑力而脱出肛门外。
2、体弱多病者、营养不良等人群,坐骨内的脂肪消失的很快,直肠位于坐骨部位附近,当脂肪消失后,失去支撑力,从而脱出肛门外。
3、长期的便秘、腹泻等疾病,会使得腹部压力增大,直肠黏膜组织于基地表层分离,从而导致脱肛的出现。
4、中、老年人、产妇等人群,肛门括约肌收缩无力,骨盆无法固定直肠,只要稍一用力,直肠就会脱出肛门外。
临床表现
1.病程发展缓慢,多数病人早期常有轻微症状,如肛肠直肠痛、排便时不适、排便开始时困难、排便不净感和不同程度的肛肠失禁。脱出肿块在便后可自行缩回。内脱垂病人常有便秘、排便不畅、排便未尽感,有时并有带血黏液。
2.随着病情发展,脱出肿块须用手帮助回纳。长期或晚期病例,大小便均可失禁。在少数病例,脱垂肠段未能及时复位可发生水肿、绞窄,甚至坏死
3.检查时可先发现病人内衣沾有黏液或粪渍,直肠指诊常可发现括约肌松弛,黏膜光滑。令病人取蹲位,往下用力作排便动作,可使直肠脱出
4.黏膜脱垂可见到约长4~5cm呈淡红色皱纹或放射状黏膜,指检触诊为双层折叠黏膜,质软。
5.完全性脱垂,则见到长度在5cm以上的黏膜皱襞,呈环状沟,手指扪之甚厚,直肠腔位于脱垂端中心。
6.肛肠脱垂复位后,以手指压迫前壁,令病人增加腹压,肛肠脱垂多不再发生,但如压迫后壁,病人用力排便屏气,肛肠脱垂即可重演。
病因病理
关于直肠脱垂的发病原理学说众多,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滑动性疝学说,认为直肠脱垂的发病初期,指诊可以摸到疝,直肠脱垂是疝的发生过程,开始是直肠膀胱或子宫凹陷沿直肠向下通过盆底成为滑动性疝,当腹内压力增大时直肠前壁沿这个凹陷向下滑动,以至脱出到肛门外。
另一种学说是肠套叠学说,认为由于直肠、乙状结肠连接处发生肠套叠而引起,这种套叠与一般肠套叠不同,套叠起点无固定部位,因反复下脱,逐渐向下移位,如乙状结肠末段下脱,然后直肠末段外翻。
临床上常见的直肠脱垂套叠的形式较多。近年来,有的学者认为,以上两种学说基本上是一回事。因为直肠前壁陷入直肠壶腹处也可以看作是部分肠套叠,只不过是程度上的差异。
治疗步骤
另外根据脱垂的位置将肛肠脱垂分为内脱垂和外脱垂,脱垂部分位于直肠内即内脱垂,位于肛门外者为外脱垂。治疗肛肠脱垂的“四步骤”包括:找病因、寻病理、查临床表现、觅诊疗方法。
1.找病因:肛肠脱垂的多由病后营养不良坐骨直肠窝内脂肪减少,支持作用下降引起。如便秘、腹泻及长期咳嗽、腹内压增加致使肠粘膜下脱。此外,内痔直肠息肉及肿瘤引起粘膜下脱。慢性便秘,肠疾病及精神原因,长期用力,腹内压力过度升高致直肠尾骨和肛提及其韧带萎缩松弛、肛提肌裂孔扩大,盆内脏器经裂孔脱出造成脱垂。重者因肛提肌机能不良,而致括约肌变性,直肠容积减少可造成病人的肛门失禁
2.寻病理:不完全脱垂是直肠下部粘膜与肌层分离,向下移位,形成皱折。有的是部分粘膜脱垂,而有的是全周粘膜下脱改变。如果脱出于肛门,其突出粘膜常形成环色,色紫红,有光泽,表面有散在出血点。脱出时期长,粘膜增厚,紫色状及可伴糜烂。完全脱垂者呈椭圆形,而且脱出较长。由于括约肌收缩,静脉回流受阻,粘膜红肿及糜烂。如在脱出后长时间未能复回,肛门括约肌受刺激收缩持续加强,肠壁可因血循不良发生坏死、出血及破裂等。
3.查临床表现:常有便秘、排便无规律,总感觉直肠满胀和排便不净。在排便的时候有肿物脱出,但可自行缩回。时间较久的行走及用力都能脱出,常需要送回。由于经常脱出而排出粘液污染内裤。肠粘膜受损伤发生溃疡时还可引起出血和腹泻。肛门和直肠感觉较迟钝。肛门以上内脱垂症状常无变化,主要是在排便后感觉未完全排空,总用力才有排空感。脱垂在直肠内反复下降和回缩,引起粘膜充血水肿,常由肛门流出大量粘液和血性物。患者常感盆部和腰骶部坠胀、拖拽,会阴部及股后部疼痛等。
4.觅诊疗方法:在肛肠脱垂疾病中激光治疗的方法较多,根据脱垂部位及程度分类简易、复杂手法不一。因而在治疗前必须对患者进行检查。由于不完全脱垂是直肠下部粘膜与肌层分离向下移位形成皱折;完全脱垂主要是直肠膀胱或直肠子宫陷凹太深成为疝囊,肠袢压迫使直肠前壁突入直肠壶腹后经肛管脱出肛门。检查明确对选择治疗肛肠脱垂的方法很重要。
以上四步骤是正确诊断治疗肛肠脱垂疾病的方法。如果患有肛肠脱垂,应早日到正规医院诊断治疗。
危害
1、肛肠脱垂初期有便秘、排便无规律,总感觉直肠满胀和排便不净。在排便的时候有肿物脱出,但可自行缩回。
2、肛肠脱垂逐渐加重后,除排便用力时引起肛肠脱垂外,在咳嗽、走路等稍用腹压的情况下,都可引起肛肠脱垂,往往不能自行缩回,必需用手将脱出的肿物托入肛门。由于经常脱出而排出粘液会经常污染内裤。
3、肛肠脱垂导致肠粘膜受损伤发生溃疡时,还可引起出血和腹泻。如脱出的肿物不能缩回,容易发生炎症、肿胀,则出现疼痛,进一步又加重便秘。
4、脱垂在直肠内反复下降和回缩,引起粘膜充血水肿,常由肛门流出大量粘液和血性物。患者常感盆部和腰骶部坠胀、拖拽,会阴部及股后部钝痛等。
治疗方法
常见的肛肠脱垂手术疗法很多,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肛门紧缩术:即肛门周围缩小术或环缩术。就是将银丝、铬制线、硅橡胶胶圈植入肛门周围皮下,使松弛的括约肌缩紧,从而阻止直肠的脱出。近年来采用硅橡胶治疗,优点较多,有利于大便失禁及肛肠脱垂的防治,该手术简单,局麻即可进行,但手术复发率高。
2、脱出肠管切除术:将脱出肠管切掉,然后将各层缝合。优点是术野清晰,可及时处理脱出肠管的水肿、坏死,使之粘连不能复回肛内。缺点是复发率高,有一定并发症,如盆腔炎及脓肿、直肠狭窄等。
3、肠悬吊固定术:该法有又具体可以分为四种位置,即直肠后位悬吊术,直肠后方固定术,腹直肌前韧带直肠悬吊术,直肠前位固定术。
来源及症状
肛肠脱垂多数是因其他肛肠病引起的,肛肠脱垂中医称之为脱肛,是指肛缘有肿物隆起或肛管直肠内肿物脱出肛门外。临床根据肿物脱出与排便的关系,如便时脱出,便后能自行回纳入肛门内;有的便后不能回纳或经常性在肛门外,那么都有哪些肛肠病易引起肛肠脱垂呢?常见有:
除小的三角状、米粒状肥大的肛乳头外,较大的肛乳头可随排便脱出肛门外,部分能自行回纳,有的需用手托回复位,临床仅有肛门不适、无压痛,很少出血,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数个。
(2)外痔
常因粪便干结,排粪用力后肛缘外突发生肿物、疼痛明显,局部为圆形肿物,触痛明显,皮下有紫蓝色结节,多为血栓性外痔;肛门皮肤反复轻微损伤和感染,可使皮肤红、肿、热、痛、皮肤皱褶肿大形成炎性外痔;炎症消退后,遗留成皮赘,为结缔组织性外痔,仅有便后肛门部不适,不易清洁或瘙痒等症状。
(3) 直肠脱垂
不论是直肠粘膜脱垂,还是直肠全层脱垂,排便时均可脱出,便后收缩能回纳,有的需用手托回,常因粘液流出染污内衣,伴肛周瘙痒。当粘膜损伤,可发生溃疡和出血。令患者蹲位用力,粘膜脱垂见肿物中心向外有放射状沟,指诊只是两层折叠粘膜。完全性脱垂为全层肠壁翻出,粘膜呈同心环状皱襞,肿物有层层折叠,如倒宝塔状。
(4) 直肠息肉
直肠下端息肉可随排便脱出肛门外,能自行回纳,息肉表面为粘膜,粘膜发炎时呈草莓状,脱出息肉有蒂,常易出血。
(5) 肿瘤
直肠腺瘤、绒毛状或乳头状腺瘤、黑色素瘤、低位直肠癌等可随排粪脱出肛门外,伴有便血和脓血便。肛管癌可疼痛和出血,肿物呈菜花样,常在肛门外。
(6)内痔
便时内痔脱出肛门外,便后痔团自行回纳者为Ⅱ期内痔;便后痔团不能回纳,需用手法复位者为Ⅲ期内痔。痔团紫红或鲜红色,似草莓状,粘膜菲薄易出血。
怎么诊断
在肛肠脱垂检查时可先发现病人内衣沾有粘液或粪渍,直肠指诊常可发现括约肌松弛,粘膜光滑。令病人取蹲位,往下用力作排便动作,可使肛肠脱垂而便于诊断。
如粘膜脱垂见到约长4~5cm呈淡红色皱纹或放射状粘膜,指检扪诊为双层折叠粘膜,质软。如完全性脱垂,则见到长在5cm以上的粘膜皱襞,呈环状沟,手指扪之甚厚,直肠腔位于脱垂端中心。脱垂复位后,以手指压迫前壁,令病人增加腹压,脱垂多不致发生;但如压迫后壁,病人用力排便摒气,脱垂即可重演。
内脱垂病人常有便秘、排便不畅、排便未尽感,有时并有带血粘液,检查时见不到直肠脱出,因此使诊断发生困难。应用X线电影照相技术作排便造影,可显示脱垂和套叠部份得以确立诊断。
预防方法
一、有习惯性便秘排便困难的人,平时要多吃含纤维素多的蔬菜、水果,应治愈便秘。排便时不要用猛力,或久蹲厕所看书看报。
二、要及时治疗肠炎、腹泻,特别是小儿尤要注意。
三、每日做2次提肛运动,每次紧缩、放松肛门30回,有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的作用,对预防直肠脱垂有积极作用。
四、要及时治疗可使腹压增加的疾病如百日咳、肺气肿等。
五、妇女分娩后要充分休息,产后如有会阴撕裂要及时缝合,以保持肛门括约肌的正常功能。如有子宫脱垂及内脏下垂要及时治疗。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3 19:59
目录
概述
发病原因
临床表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