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鸦葱(Takhtajaniantha mongolica (Maxim.) Zaika, Sukhor. & N. Kilian)是菊科鸦葱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垂直直伸,圆柱状;茎多数,直立或铺散;叶质厚,肉质,两面光滑无毛,灰绿色;头状花序单生于茎端,呈聚伞花序状排列;总苞狭圆柱状,全部总苞片外面无毛或被蛛丝状柔毛;舌状小花黄色,偶见白色;瘦果圆柱状,淡黄色,顶端被稀疏的柔毛,成熟瘦果常无毛;花果期4至8月。
植物学史
表格参考资料:
2020年,Zaika, Sukhor. & N. Kilian等在《PhytoKeys》上发表论文专辑,提出了鸦葱属(Scorzonera)的分类修订,并将蒙古鸦葱等多个原鸦葱属(Scorzonera)的物种归入Takhtajaniantha属中,蒙古鸦葱学名变更为Takhtajaniantha mongolica (Maxim.) Zaika, Sukhor. & N. Kilian。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5-35厘米。根垂直直伸,圆柱状。茎多数,直立或铺散,上部有分枝,分枝少数,全部茎枝灰绿色,光滑,无毛;茎基部被褐色或淡黄色的鞘状残遗。
基生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2-10厘米,宽0.4-1.1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渐狭成长或短柄,柄基鞘状扩大;
茎生叶披针形、长披针形、椭圆形、长椭圆形或线状长椭圆形,与基生叶等宽或稍窄,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收窄,无柄,不扩大抱茎,互生,但茎常有对生的叶;全部叶质地厚,肉质,两面光滑无毛,灰绿色,离基3出脉,在两面不明显。
头状花序单生于茎端,或茎生2枚头状花序,成
聚伞花序状排列,含19枚舌状小花。
总苞狭圆柱状,宽约0.6毫米;总苞片4-5层,外层小,卵形、宽卵形,长3-5毫米,宽2-5毫米,顶端急尖,中层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2-1.8厘米,宽2.8-3. 5毫米,顶端钝或稍渐尖,内层线状披针形,长2厘米,宽2毫米;全部总苞片外面无毛或被蛛丝状柔毛。舌状小花黄色,偶见白色。
瘦果圆柱状,长5-7毫米,淡黄色,有多数高起纵肋,无脊瘤,顶端被稀疏柔毛,成熟瘦果常无毛。冠毛白色,长2.2厘米,羽毛状,羽枝蛛丝毛状,纤细,仅顶端微锯齿状。
生长环境
蒙古鸦葱生于海拔50-2790米的盐化草甸、盐化沙地、盐碱地、干湖盆、湖盆边缘、草滩及河滩地。
蒙古鸦葱是中国中温和寒温气候区的盐生牧草。它生长地的土壤pH值一般是7.5-8.0。它主要适生在河北、山东、辽宁、江苏北部沿海地区的盐土上。在内陆的盐土区如西北、河南、内蒙古和黄河中下游两岸,凡产盐的地点或盐湖边缘也均有分布;但从来没有看见过它生长在碱土上。据各地调查,凡是蒙古鸦葱生长茂盛的土壤,大都含有高量氯化钠的成分,是该土壤类型的指标植物。从它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看,在局部地势低洼、含水量丰富的湿润盐性土壤上,一般不见生长或极少生长,但在排水良好的盐土上,如盐土堆或盐田埂及其排盐沟岸却生长十分繁茂。在海边重盐荒高地,它多成纯丛生长;在轻盐荒地与它生长在一起的常见植物有:
獐毛、
芦苇、
盐地碱蓬、
二色补血草、
碱蓬、
宽叶独行菜、
白刺等。
分布范围
分布中国辽宁(大连)、河北(乐亭、昌黎)、山西(解县、太原、平鲁)、陕西(靖边、榆林)、宁夏(灵武)、甘肃(玉门、敦煌)、青海(柴达木)、新疆(轮台、托克逊、叶城、和硕、鄯善、尉犁、莎车)、山东(牟平、青岛)、河南(新乡)。哈萨克斯坦及蒙古有分布。
生长习性
蒙古鸦葱的地上部分冬季枯死,肉质直根和根颈头仍保留在土壤中,翌年春末、夏初,环境条件适宜时,重新萌芽,形成新的植物体。蒙古鸦葱从萌发到植株枯死,整个绿草期为6-7个月,7月现蕾,陆续开花结实,10月底或11月初株体枯死。
花果期4-8月。
繁殖方法
蒙古鸦葱通过种子繁殖。
主要价值
饲用
蒙古鸦葱的幼嫩茎叶是优质饲料。新鲜的或青贮过的绿色茎叶,牛、马、羊、骤、驴等均喜食。它的肉质根富含营养物质,无论是新鲜的或煮熟的,用它喂猪营养价值很高。蒙古鸦葱地上茎叶营养成分高,饲用价值大。据研究,其营养价值不低于菠菜,经过青贮的茎叶,其营养成分也不下降。蒙古鸦葱的营养成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偏上,灰分含量也较高。不仅马、牛、羊、驴、骤喜食,还是兔和猪的优质饲草;尤其是煮熟后拌入精料,气味浓香,品质更佳。又因绿草期长、放牧可长达5个多月。虽其产草量不很高,但仍然是盐荒区的一种好牧草。
食用
蒙古鸦葱嫩叶可食。在4-6月采摘嫩叶,沸水悼一下,炒食、做馅或做汤。
药用
蒙古鸦葱全草入药,能清热解毒、利尿,主治痛肿疗疮、乳腺炎、尿浊、淋症、妇女带下。